婉若秋水 发表于 2012-12-29 11:03

科研第一步:怎样获得好的idea?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 守业
“Idea”这一简单的英文单词,却似乎很难用一个对应的中文词来翻译,它应该包括了“想法”、“思路”、“点子”等多种意思,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单词代表的是相对复杂的意思,更代表了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非常重要的问题:怎样获得好的idea?
不少人,尤其是刚从事科研的研究生认为,撰写论文是在试验做完之后的事情,事实上,在做试验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即:怎么想到一个有创新性的idea是论文写作(本文只限于SCI英文论文的讨论)的第一步。年轻的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新的idea就是科研活动的起跑线,它是研究人员拿到经费资助、最后发好文章的基础和重要基石,而idea的创新程度直接决定了以后文章的质量。所以我们即使只是为了自己前途(实际上在当今中国也是“钱”途)计,也不能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几个星期想idea,看似浪费时间,由于生物医学研究的长周期性及高成本,这方面的时间投资绝对是值得的、划算的。这也有点像写议论文的论点,强调的是立意要新、要高,总是陈词滥调,不会有人感兴趣。怎么才算是好的idea呢?科学网知名博主鲁白(现任中国葛兰素史克副总裁)对此有高见,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他在科学网自己博客上的演讲稿,题目为:“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再来看什么是不好的idea,套用鲁白先生对不好的研究工作的评述,分述如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类称为Horizontal growth,所谓横向长。比如有人在某乳腺癌细胞系做出一个新的结果,我现在手头有肝癌细胞系,用类似的方法和思路试试如何?这类的思路,显然没有什么创新性,但是这类似的思路,个人认为也并非完全不可取,比如最近有人在肿瘤学的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发文报道过量服用鱼油可使老鼠(记不得是小鼠还是大鼠了)增加得结肠癌的风险,但是类似的工作在人身上就从来没有人做过(不一定要给给人大剂量服用鱼油),这样的思路仍然很有意义,也很有希望发表很好的论文,所以做临床的医生多和搞基础的合作、交流,多看基础类的相关论文,就比较容易产生此类的新的科研思路。
第二类为Filling gaps。这种思路在细胞信号传导研究中尤为常见,比如有人已经报道A蛋白是B蛋白的上游蛋白,另外有人报道B蛋白是C蛋白的上游,但是A和C蛋白之间的关系就是个gap,无人报道,所以我就研究A和C的关系,这种结果一般都是可以预测的,创新性不大,尽管如此,这类的发现也照样可以发表文章,只是不大可能入CNS(Cell, Nature, Science)之类的牛刊的法眼。
第三:Working out details。比如著名期刊Cell在2010年曾报道了标题为“GPR120 is an omega-3 fatty acid receptor mediating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nd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的牛文。虽然欧米伽-3脂肪酸(鱼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已经研究了很久了,但是这篇文章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发现了欧米伽-3的受体GPR120。但是两者作用的很多细节上不清楚,比如哪些是GPR120作为欧米伽-3的受体关键位点?两者在体外作用的动力学研究等等, 事实上,这类的思路在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研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美其名曰跟踪世界前沿,这样的思路/idea尽管一般不能出第一流的成果,但是也能发二三流的文章,对于研究生而言,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顺便提一下,我最近恰好听了该文的通讯作者的一个学术报告,从其得知,只有野生的鱼里才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而人工养殖的鱼里含量极少,并且对人体不好的一种脂肪酸(即:欧米伽-6脂肪酸)含量在养殖的鱼里反而很高,所以说:不但“家花没有野花香”,连“家鱼”也没有“野鱼”香啊!
第四,Support existing idea, “me too”。比如钟南山院士在Lancet上报道某种治疗A病的的常见廉价药可以治疗B病(不敢确保他们的具体研究内容),所以我就用这个药的类似物,或者有类似药效的药,看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
第五,Follow up。有人在前面已经发表了,我在后面跟上。这个有点像第三点Working out details,不再赘述。
第六,Incomplete study, preliminary。这种例子在低端期刊比较多,我在帮别人改稿时常看到这类的问题,就是说,一个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就嘎然而止啦,让人很上火,比如有人发现某种激酶在放射辐照的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mRNA和蛋白水平),就完啦,至于机理等一概没有,像这种文章,审稿人要么直接拒稿,要么就是要求补很多实验。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获得新的有创意的idea呢?新的idea绝不是闭门造车得到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言,更不要奢望某天会突然来灵感了,新的idea自己就会从脑海里蹦出来,连牛顿这样的千年不遇的牛人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况你我等凡夫俗子?!更有必要往巨人身上靠,作为一个新手,如何识别业内的巨人或者牛人呢?个人觉得可同时利用ISI Web of Science 采用三种措施:1)结合本实验室,或本科室的研究方向现查一下该领域的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几篇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一般是必读的经典论文;2)再查该方向的发表的综述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几篇论文;3)仔细阅读前面查到的一些论文,应该能判断出谁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就是牛人,找到本领域的为数极少的几位牛人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们要站在谁的肩膀上,接下来,再查这些极个别的牛人的近几年的论著(article, not review,当然自己实验室的近几年的文章也要仔细看),仔细阅读,在此阶段,没有必要看的太细,比如材料和方法就可直接跳过,重点看人家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猜想(hypothesis),然后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或检验这些猜想的,这部分是属于借鉴牛人的研究思路,另外更重要的是,看看牛人们都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结合自己实验室、科室的具体条件提出自己的新的切实可行的idea,想到后,趁热打铁,立刻写下来,并立马写下如何证明自己的idea,需要做哪些实验?先用Powerpoint 或者 Word列出一个大纲来,和老板或同事、实验室其他人员等讨论创新性、可行性,需要补充那些实验?哪些实验是最先需要做的?这样经过几个来回,学生自己对课题就会了然于胸,也会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做好实验。事实上,上述大纲某种程度上就是以后写论文的蓝本。
对于想出新的idea,我个人的一个重要体会, 简单的说就是:认牛人、看牛文!经过多年历练,运气好+个人努力,你也一样可以成为牛人,让以后的新手们站在你的肩膀上。

鬼才 发表于 2012-12-29 11:13

做科研工作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在开始工作之前,要多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找出科研的可行性,构思好科研要进行的思路和方法,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这样开展起来,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在科研过程中,思路一定要清晰。

猛虎蔷薇 发表于 2012-12-29 13:02

个人感觉从细处着手,可以发现很多别人没注意的题目。

约等于常用的那句“标题要长”。

婉若秋水 发表于 2012-12-31 15:03

alai1222 发表于 2012-12-29 13: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感觉从细处着手,可以发现很多别人没注意的题目。

约等于常用的那句“标题要长”。

idea是什么?是积累的灵感闪动,是做事的慧根悟性。
戴开过光的红领巾才行{:1_9:}

猛虎蔷薇 发表于 2013-1-1 15:59

秋水,便宜点给你,省得说我不优待女同胞。一块五一条,方丈大师亲自开过光的,一次性买五十条以上,一律五折,还包邮。七天免费退换。

momi1319 发表于 2013-1-9 09:16

一个好的idea真的很重要!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共同分享经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研第一步:怎样获得好的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