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他心中永远装着别人
12月25日,长沙凤凰山遗爱人间公益纪念陵。
迎着萧瑟的寒风,79岁的胡慧侬老人手捧老伴徐立生前的衣物,小心地安放在衣冠冢内……人们手持菊花,列队缓步走到墓前,深深鞠躬,表达对徐老的深切追思与崇高敬意。
在前来缅怀徐老的人群中,李栋梁是特意从东莞赶来的。他的女儿婷婷在接受肝移植手术前后,与徐老结为了“忘年交”。如今,虽然女儿已经走了,但在李栋梁的心中,徐老是他们一家永远的亲人。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原退休副教授徐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能让这么多“陌生的亲人”,都不忍看到他的离去?
“叫花子教授”:
他把钱都捐给别人自己捡馒头吃
在徐立的遗物中,妻子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鸡蛋一个,0.4元;豆腐一片,0.2元;青菜,0.5元;面条,0.5元;其他1元——这是徐老一天的食物清单。
“徐老过世,不仅是因为生病,更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机能难以恢复。”徐老的邻居、湘雅二医院老年内科护师贺彭婷告诉记者,徐老给自己定下的伙食标准是一天不超过5元钱,中餐、晚餐都是面条,连油都不放,只放点菜叶子、豆腐,有时加个鸡蛋。他甚至还经常去食堂捡别人的剩馒头吃,而同事给他送吃的,他都会拒绝。
徐老走后,同事们在他租住的一个面积仅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看到,除了一台别人送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和一个烤火炉外,再没有一样家电。徐立是湘雅二医院成立后的第一批医生。1990年退休时,他已是眼科副教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为何生活如此拮据?
“我就叫他‘叫花子教授’。”李钟青是湘雅二医院原手术室护士长、徐老曾经的手术搭档,说起徐老,她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她说,这个“抠老头”把钱都省下来给了别人:国内遭灾,他必定捐款;有病人缺钱,他必定帮忙;过年了,医院发油和米,他拉着小拖车,全部分给在医院做事的工人。最让徐老上心的是他资助的贫困学生。2009年,他因摔伤上手术台前突然哭起来,他担心的却是,如果自己下不了手术台,他正在资助的4个贫困学生还没有毕业,这些孩子该怎么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周智广教授说,徐老的心中永远都只装着别人,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哪怕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未停止。遵照徐老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湘雅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成为学生们的“大体良师”。
“徐管宽”:
只要和病人有关的事他都管
“徐老生前常说,不管值班不值班,病人的需要就是医生的职责。”湘雅二医院党委副书记杨一峰告诉记者:徐老给病人看病从不开大处方,经常是几块钱就给人治好病;宁可自己推迟下班,也不愿让农村来的病人多花一天的住宿费、伙食费。退休以后还有很多病人找他,他都是免费服务。
该院药剂科副主任方平飞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的一天,快要下班时,返聘坐眼科专家门诊的徐老来到门诊药房,找当时在药房工作的方平飞,希望能给病人配置“泼尼松龙滴眼液”这种药。原来,这是一种用于抗炎治疗的进口激素类药品,每支需要49元,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人至少一周的生活费用。考虑到病人用不起这种药,他希望药剂科能帮病人现配一种药。方平飞说,国产的泼尼松龙注射剂才0.6元一支,可以配制成滴眼液,既安全也能达到治疗效果,只是舒适度有所下降。但这对迫切需要用药又无力购买进口药的病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据方平飞介绍,徐老不止一次这样为病人解决困难。上世纪90年代,我国药品种类比较紧缺,遇到特殊病情又没有相应的用药时,徐老经常请制剂室现场配药。
莫彩云在该院眼科做了16年护士长,她说,同事们都笑着叫徐老为“徐管宽”,因为只要是和病人有关的事,徐老都要管一管。同事们虽然笑称徐老是“管得宽”,但没有人不虚心接受他的意见。李钟青说,徐老每次手术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准时开始。可是当时有些年轻医生姗姗来迟,影响手术进度。遇到这种情况,徐立一定会严肃地批评……正是因为徐老以身作则,对年轻医生要求严格,他的手术组从来都很准时,从不拖拉,而且在手术中配合得很默契。
“编外院长”:
他退休后仍天天上班
“老徐离不开医院,他这辈子就是为医院而生的。”胡慧侬这样说。
退休20多年,徐立还是天天“上班”。他每天都在医院转悠,从门诊到住院部,风雨无阻。他说,每天去转转,是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同时也督促一下后辈们,把湘雅精神传承下去。除了这些,他还给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给退休老同志送书报、信件和工资条。
在医院里,徐老有做不完的事:碰到病人问路,徐老便亲自带到目的地;有人乱扔垃圾,他去制止;有汽车乱停放,他去疏导;隔着窗子看医护人员操作,有不规范,就用拐杖敲敲玻璃提醒纠正;有谁穿拖鞋出现在病房,他敲敲年轻人的腿提醒。徐老去得最勤的还是眼科门诊,主动给候诊病人讲解眼科知识。红旗区有位老人,经常拄着拐杖来找徐老,据说多年前徐老给他看过病,退休20多年还一直给他免费看。
“他乐呵呵地跟我们扯扯耳朵、拉拉手,坐也不坐、水也不喝便离开。如果有事不能来,还会提前‘请个假’。我们习惯每天见他,一天不见,心里就慌。”眼科护士长王琴说。
一年到头,徐老留给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超过一周。老伴胡慧侬在湘江对岸的湖南大学上班,退休前,他们平时住在各自单位,周末才见。退休后,还是如此。“老徐说他离不开医院,离开久了,心里就憋得慌。”胡慧侬说。
去世前,徐老立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体和所有书籍捐给医院。这也是他为医院做的最后一件事。
“精神丰碑”:
他告诉后人信念可以这样坚守
陈金林曾是一名眼部血管肿瘤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接受治疗却没有好转。2002年,陈金林来到湘雅二医院,挂了眼科的专家门诊号,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徐老。多次交流后,徐老得知当时陈金林经济拮据,便免去了他后续的专家门诊挂号费,每次去做检查徐老亲自带他去,而且给他开最便宜的药。后来陈金林去广州治疗,徐老特意为他给自己的老同学——广州中山眼科中心的陈家祺院长写了一封介绍信。
“没有机会报答徐老了,虽然我知道徐老并不是需要别人报恩的人。我自己现在常常帮助别人找工作,能帮人解决难题我一定尽量帮助,不需要什么回报。”得知徐老过世了,陈金林很难过,“徐老的无私奉献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帮助别人自己得到的快乐是最高享受。”
在年轻医护人员和医学生眼里,徐立已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和湘雅精神的象征。全国首例捐献造血细胞的医学博士生、湘雅二医院泌外移植科的莫淼,虽然接到配型通知时正是他找工作的关键时刻,但他毅然选择了捐赠造血干细胞,推掉了招聘面试;路遇77岁的老大爷摔倒在路边,该院神经外科护士毛丽娟一个人搀着老人送到单位,还细心地帮满嘴是血的老人擦脸擦手,临走时还给老人留下面包蛋糕和200元钱……“徐老就是当代的白求恩,他必将引领我们在医学道路上稳步前行。”内科学研究生林旻洁这样说。
“80后”眼科护士李怡萱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这些年,医疗改革艰难,医患关系复杂,年轻的我们也曾有过迷茫。而徐老的故事、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这些‘80后’、‘90后’。感动之余,我们终于明白:人是可以这样高尚的,信念是应该这样坚守的。”
一座永远的丰碑。
含泪看完徐立老师的故事,使我又一次想起了我们该如何做事、做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德?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去改善医患关系?该如何去体现我们的价值观? 真的很感动,当代的白求恩 人是可以高尚的,信念是应该坚守的。
第二次看到徐教授的事迹了,感想颇多,现在的社会,人们只顾着熙熙攘攘,匆匆前行,快得连灵魂都跟不上身体的脚步了;前行固然得到了许多,却也失去了更多~
本帖最后由 木耳 于 2012-12-29 08:28 编辑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忘我的人,一个善良、节俭、无私的人,而更多的像超出了平凡的“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值得我们敬仰、怀念、学习的老前辈,徐老,安息! 中午刚看到徐老的事迹报道,下午在论坛又看到,对徐老佩服之至,现在这样的物欲时代还有徐老这样的人,真是难得!!!!!!!!湘雅精神,好样的!!!!!!!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1_4:} 向前辈致敬 值得所有人尊敬的老人!如果我们的医生都像徐教授这样,那我们的医患关系一定会很和谐! 向徐老学习,做该做的事,做正确的事 徐老的事迹感动我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向徐老学习致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