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可以排序吗?
所谓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是指抗菌药物对微生物菌群产生的非目的效应,包括筛选出耐药菌株、多重耐药菌株和致病性增加的菌株,以及促进定植和增加感染菌株的致病力。传统医学教育中,有关抗菌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只强调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患者过敏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但现在更为强调抗菌药物带来的耐药问题,即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抗菌药物所致附加损害有明显差异。如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与产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及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相关。碳青霉烯类的使用与产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而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与上述所有耐药菌株的产生都相关。有没有研究对我们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进行一个排序?如1-4代头孢菌素,究竟哪一代附加损害最小?或者即便是三代头孢菌素,它们之间的附加损害有没有区别?之前我们论坛有人发过一个课件“严重感染为什么对三代头孢菌素说不”,其中一张片子的内容如下:对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稳定性对β-内酰胺酶的诱导能力
强弱
不稳定一代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西丁二代与三代头孢菌素,脲基青霉素,单胺类
稳 定亚胺培南替莫西林, 四代头孢菌素
从这个表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收藏了,学习一下,谢谢版主。 这个问题需要胡教授,或者特邀斑竹回答。可能与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目前的整治等有关,与细菌流行病学资料的相关?与致病菌的抗菌药物选择习惯?选择剂量和DDD?疗程以及药物治疗中细菌获得性耐药的概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