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提到“药物作用对内毒素释放水平的影响”,确实让人受益匪浅,以前还真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很多临床医生只顾关注打击目标,而没有关注打击目标带来的“弹坑”大小,以及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了。不过对此文中有些内容有不少困惑,文中提到“为了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在经验性选用治疗药物时应选择常规剂量下DDD数相对较低的药物”。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DDD值,什么是DDD数。 1969年WHO确定了将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DDD,即以治疗为主要目的的成 人药物平均日剂量,不受治疗分类、剂型和不同人群的限制,使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变得可能。 这我就真有点不懂了,应该说针对某一个患者而言,影响DDDs值的一般有住院天数、药物的使用剂量、联合用药等因素,怎么还与不同的抗菌药物有关系?按说甭管是选用哪种抗菌药物,它的剂量应该是与病情有关,也就是说同样是轻症成 人患者(特指普适型的那种),那么不管是A药还是B药,选用一个DDD值的剂量才是正当合理的,而不能说选用A药,有理由大于DDD值,而使某一天的DDDs大于1,而选用B药就不得大于DDD值,那么某一天的DDDs就小于或等于1吧?文中所述的“常规剂量”是什么意思呢? 另外文中还有一点小瑕疵,最后的点评中“DMR”莫不是“MDR”的误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