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CA凭什么这么牛——细菌耐药的汇报
细菌耐药的汇报,大家对影响因子很感兴趣。查找了相关资料,贴出,给大家分享:CA的全名为: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是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的。其2009年的影响因子(IF)高达87.925,很令IF只有30左右的著名的CNS(Cell、Nature、Science)汗颜,也远高于第二名,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 ,第二名的2009的IF为49.926,但其2008年的IF却只有区区2.051,比BBRC还低,个种原因,DXY站友早有高人指出,是由于2008年或者2007年发表的一篇有关X射线衍射极解晶体结构的一个软件,该文引用次数暴高,所以直接导致了该期刊成为2009年一匹黑马。但是CA不属于此种情况,从附图可以清楚的看出,至少近五年来,IF是持续、稳定,并且基本是直线上升的,那么CA是靠什么IF这么高呢。因为说来,我也是算是搞肿瘤/癌症方面研究的,但是就在几年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该期刊,也没有读过CA的文章。导致CA的IF暴高且逐年升高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因为一篇文章(或者说是同一题目的不同文章)。
那么这是哪篇神奇的文章直接造就了CA成为全球所有期刊中IF的老大,使其笑傲江湖,这篇文章就是每年都会发表的Cancer statistics,是有关美国的各种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等数据的调查、统计结果,该结果权威性很高,所以引用次数很高,由于我们看到的上图是2005年以来的CA的IF,由于IF的计算要用到前两年的引用结果,所以让我们从20003 的结果看,即从,Cancer statistics,2003看起,从2003年到2008年的引用次数分别为:1888、2150,2138、2648、3043、3362,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文章的引用次数都出奇的高,并且基本是逐年升高的,因为如果这些的文章的影响力相同的话,应该是越高的文献引用次数越高,但上述数字却相反,这更进一步说明,文章在发表2年内(之一数字对IF的计算至关重要)的引用次数应该增长更明显。那么还有个问题,为何仅仅一篇文章的引用次数的增长就使该期刊的IF增长如此的明显呢?原来CA是双月刊,每年只发表23篇文章,平均每期只有不到4篇文章,所以在计算IF时,分母非常小,对分子(引用次数)的变化就会很明显。作为对比,IF只有7分多的Cancer Research, 是周刊,每年发表的文章数约1166,是CA发文量的50倍以上,因此在反映一个期刊在业内整体影响力的总引用次数这一指标上,Cancer Research排名第一,而CA却只有区区第28位。另外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章对CA的上述文章的引用对推高CA的IF也有起到一定的作用,按照国别算,上述每篇文章的数以千计的引用文章,来自我们国家的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尽管这样Cancer statistics的数据只是关于美国的而非世界的)
CELL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牛啊!??、
众所周知,Cell Research的2009年影响因子为8.151,这一数字不仅高居中国第一,在整个亚洲地区也无出其右者。Cell Research究竟是靠什么获得如此佳绩的呢?因为2005年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才只有区区2.161。我们知道,是每年一篇的Cancer Statisitcs的奇高引用次数成就了CA这样的世界第一。Cell Research没有这样的NB文章,肯定不是靠这种一招鲜的一招制敌。说到这里,我想不少站友想,Cell Research肯定用了什么歪门邪道,或者是所谓的中国式小聪明。答案是不是,先按下不表,让我们先看另一个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JNSNS)。
为何要看一个明显不是生物医学的期刊呢,这一个期刊和Cell Research有某种相似之处,也是2005年影响因子(IF)只有2点几(2.345),该期刊在2008年IF冲到8.479,更重要的是该期刊尽管不是中国出版的,但是主编是位于上海的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的何吉欢(Ji-Huan He),不少人都知道,在工程或数学领域业内的IF最高的期刊一般也就是两三分而已,所以在他们的业内,IF8.479几乎相当于影响因子近90分的CA在生物医学的雷人程度啦,尽管该期刊IF在2009年降到5.278,仍然是应用数学领域的老大,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单指IF)。何吉欢前段时间在新语丝上相当出名,已经有国外学者在某期刊上发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数据证明何吉欢主编的如何成就了IJNSNS的神话。何主编的主要高招有:
1 在自己任主编的IJNSNS上狂发综述文章,且主要引用来自IJNSNS的文章,这一高招使计算IF的分子骤然上升,也直接导致自引率达到了29%。
2.和另外一位业内的期刊(忘了什么名字了)的主编成立准联盟,即:这位主编也按何主编上述方法干,只是,在狂引自家文章外,还要特别的互引对方期刊的文章,这一高招进一步增加了计算IF的分子。
这两招看似简单,但是很管用,直接造就了IJNSNS的神话,Cell Research是否也采用上述“高招”呢?就在几个月前,我也是这么猜想的,然而事实表明并非如此,在坛子里混,想让人相信点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图有真相”,为遵守这种“潜规则”,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图(下图):
该图的上面的蓝框部分就很清楚明了的说明影响因子(IF)是如何计算的,因为不少新手还不清楚IF到底是如何计算的,事实上2009年的IF=2007和2008年两年间发表的文章在2009年被SCI期刊引用的总次数除以2007和2008年两年间该期刊发表的文章的总数。简单的说,就是:两年的引文数和发文数的比值。下面一个蓝框部分就是Cell Research的自引率,该数字只有1%,作为对比,何主编的IJNSNS的自引率则高达29%,1%显然只是正常的自引。
下面再来看第二张图,看看都是什么期刊在引用Cell Research,红色方框部分是2007和2008年的被引用情况,2007和2008年分别被引用694和584次,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一种期刊引用Cell Research的文章特别的多,并且值得一提的是CNS( Cell, Nature, Science)和PNSA四大牛刊有相当多的引用。
这两个图充分说明Cell Research (CR)并不是靠何吉欢主编的两大/法宝(原贴中的“大/法”两字给和谐掉啦,也看出和谐社会也能和血出点黑色幽默出来)取胜的,他们成功的经验很多,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博士已有很好的介绍(参见:http://www.yangzhi.com/news/200810/2008_10_17_183029.html),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
1.2005年借NPG (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大船出海。05年7月CR与NPG合作后,其影响因子一直持续增长。目前为止,5年来还从来没有降过。事实上“借船出海”的策略已被中国许多优秀期刊采用,我国IF前6名全部都是欧美知名的大出版公司出版的,通过他们的发行渠道、网上平台推介自己,为何只说IF前6名,因为第七名是个另类,第七名是DXYers 中不少人熟悉的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WJG, IF=2.092),说它另类至少体现在两点:1)和IF前6名不同,WJG是通过自己的完全本土的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 2)和IF前6名不同,WJG是民营的,不靠吃皇粮、财政饭。并且WJG由于发文量较大,其总引用次数高居中国第一位!所以WJG从上述几点来看,重返SCI后IF就过2,是非常不俗的表现,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期刊。
2.2006年引进时任Cell 杂志Associate editor的李党生博士(1996年康奈尔Ph.D.)担任常务副主编。主编裴钢院士是同济大学的校长,自然是不能有多少精力亲力亲为,李党生实际上,在2006后就是CR的核心人物。像李党生这样在国际大刊工作后又海龟的,还没有听说过有第二人(知道的站友请斧正),他对CR的快速、健康(像何主编的光快不健康的,令人不屑)发展应该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再简要说一下CR的IF为何为亚洲第一?在整个亚洲地区,在IF方面和CR有得一拼的只有日本的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PHOTOCHEMISTRY REVIEWS(IF=7.952),并且该期刊一看名字就是一个纯综述杂志,所以IF高就可以理解了。其它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印尼、泰国、巴基斯坦等国都没有IF像样的期刊。就是算上俄罗斯,也不行。另外我国IF排名第二的是清华办的Nano Research (IF=4.37),和CR的IF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不属于生物医学领域,不再赘言。
利益冲突声明:
我没有在上述所有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过任何文章,和这些期刊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利害关系,本文提到的所有的人我都不认识、从来没见过,连朋友的朋友都不是,更无冤无仇。
很及时的资料。辛苦楼主了。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2-3-24 15:49 编辑
看这篇转贴,一则是现在的科学研究是靠真实的数据说话,二则好的综述吸引人们的眼球,现在学习文献,单纯的论著文章人们注意的并不多,而综述性文章看得人多,这事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关于IJNSNS,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在应用数学领域,非线性科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数学的崛起,它更显得牛了。多年来,应用数学学科一直是很牛的。更何况非线性科学呢,热门中的热门。呵呵。十多年前,我做偏微分方程时,就有这样的体会。我一位同学曾一连在米国的《数学评论》上发表14篇这样的综述性文章,不足为怪之事。呵呵。所以我们做感控学科,一定要注重综述的写作与研究,也许这将成为我国感控走向国际前沿的一个突破口。再则如果SIFIC办一个感控系统评价之类的杂志,我想一定是牛的,而且现在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 鬼才 发表于 2012-3-24 14: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这篇转贴,一则是现在的科学研究是靠真实的数据说话,下则好的综述吸引人们的眼球,现在学习文献,单纯的 ...
同意鬼才老师的意见,现在论坛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陈老师的报道真及时。{:1_14:} 草原星空 发表于 2012-3-24 15: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鬼才老师的意见,现在论坛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仅仅有热情,仅仅靠天时地利人和,都还不够
首先在于知识的积淀,需要不断学习思考 小鱼儿老师的及时跟进对我们这些尚处盲代的跋涉者,受益匪浅哦{:1_17:}
热情、知识积淀、思考力、实践力——看来做感控,少了那样都不行{:1_1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