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快速上升的“武林秘籍”
《Cell research》近年来的影响因子逐年攀升,2010年已经达到了9.416。是什么原因使得《Cell research》取得如此佳绩呢?据《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博士介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编辑队伍,科技以人为本,科技期刊更是如此。裴钢院士2006年担任Cell Research主编之时,编辑部原主编和常务副主编相继辞世,裴院士将眼光放到国际上,想招聘一名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背景知识,精通英文且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来担任Cell Res的常务副主编。当时就把我从Cell“挖”回国了。在裴主编的带领下,我将国际顶级期刊Cell杂志的编辑方式——in house的编辑方式也带了回来,着力培养科学编辑的学术和编辑水平,使编辑部编辑人员在处理稿件,向国际知名科学家约稿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逐步锻炼了一支适应现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年轻科学编辑团队。编辑部现有全职科学编辑4名,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其中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后1名(在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得的博士学位,后又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读博士后)。优秀的编辑队伍才能保证专业的稿件处理,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更好地吸引作者。
谈到吸引优质稿源,其根本就是要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让科学家认可。Cell Res近年来影响因子的跨越式发展本质反映的是发表文章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通过我们的编委及特约编辑的帮助,发表了高水平的权威综述;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凭借专业的编辑团队优势,Cell Res为不少国内外优秀的原创论文和与国际同行存在竞争性的优秀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开辟了快速审理的“绿色通道”,符合这些条件的论文,我们可以提供优质快速的审稿,最快72小时就可返回给作者审稿意见,经过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在Cell Res上快速发表。通过这个通道,近年来我们已经发表了一批相当于Proc Natl Acad Sci U S A,Plant Cell,Dev Cell等水平的原创论文。最近的例子应该是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我刊发表的一篇关于Beclin 1蛋白晶体结构的文章,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这篇文章也是走的绿色通道。此事最近在网上好像也有较大影响,并引起了一些不了解情况的网友的好奇和猜测。其实走绿色通道关键不是看人,而是看文章本身的学术水平,我个人认为, 一公的这篇论文是达到或接近Nature上的论文的水准的, 目前已经有国际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在给这篇文章撰写点评,专家的点评文章不久就会发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
至于吸引读者扩大传播从而提高引用数,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和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合作。2006年Cell Res与NPG合作出版,通过借船出海,学习国外大刊先进办刊经验和运行方式,进一步促进Cell Res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Cell Res是NPG在中国、乃至亚洲寻找的第一个伙伴期刊;与Cell Res的合作被NPG高度评价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合作(现在事实也证明这种合作被NPG作为典范在国内进行推广)。合作以来,借助nature.com网络平台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Cell Res论文的传播效力,Cell Res已初步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网站浏览权限销售额相比2006年合作之初已翻了近五倍,这其中包括全球知名学府和重要的大型研究机构,比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此外,Cell Res通过NPG向133家发展中国家机构免费提供网站浏览权限,同时中国境内也有136家高等学府和研究所能够免费在网上阅读。对于Cell Res,这不只是销售数字和发行收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日趋增加的机构订户将预示着期刊的阅读量和论文利用的几率也会随之产生飞跃性的上升,从而推进期刊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
在胡教授的带领下,SIFIC也准备创办一本国际性的SCI期刊,cell research的成功经验,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呢?比如,其“借船出海”的战术很有实战效果。
个人认为,李党生博士本人对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大家来看一下他的简历就明白了。
李党生博士简介:
研究员,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96年至2004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6年任Cell杂志的Associate Editor。2006年至今担任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在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ell Research, Cell, Nature, Nature Immunology, Cell Host & Microbe, Cell Stem Cel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评述30余篇。2007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至2010年获中科院文献情报与出版行业引进人才择优支持;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目前兼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如果SIFIC创办自己的期刊,那无疑也是对广大院感工作者的福音。 非常有趣。为什么是NPG找的CELL RES。我看到TITLE,以为又是CELL的一个系列。呵呵
好东西大家都在抢啊,这也是公司运作。
事实上,国外的杂志竞争非常激烈。他们的生命线就是文章的质量。例如PLOS,杂志社最后很难生存,但是却在最后关头依靠PLOS ONE反击成功。强大的编辑团队,高水平、高影响力的编辑队伍是保障。 蓝鱼o_0 发表于 2012-2-23 09: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非常有趣。为什么是NPG找的CELL RES。我看到TITLE,以为又是CELL的一个系列。呵呵
好东西大家都在抢啊,这 ...
蓝鱼超版跟大家讲讲PLOS one反击的故事啊{:1_12:} 我始终觉得做学问要精,不要马虎,不要急于求成。现在我发现我们队伍中有许多人是在赶风,人云我云,没有自己的主见,早在去年10月胡教授就向大家提出要学好外语,大家做得怎样呢,早两天还有人提出学习文献要搞中英对照来学习,有这个必要吗?难到英语就真的难学吗?我看并非如此,关键是要有恒心,有毅力。打造一个强大的SIFIC团队,需要严谨的学风,容不得半点浮躁之心。我们要学习别人的先进治学经验,不要固步自封。 感控点多面广,人员有限,“借船出海”是个好法子!注意做好引导、指导和督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