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学后感
对《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学习后发现与《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未有实质性区别,并未提出建设性指导。《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与《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2011年9月)不同处33处:
1、20处为“清洗消毒”改为“消毒灭菌”;
2、2处“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改为“超声清洗器清洗10分钟”;
3、3处“本规范第十二条”相对应“本指南第八条”;
4、1处“第十五条”对应“第十一条”;
5、1处“规范”改为“指南”;
6、1处“接受”改为“定期参加”;
7、1处《消毒技术规范》改为《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
8、1处“45℃~48℃”改为“45℃”;
9、1处“15ml~18ml”改为“18ml”;
10、新增“三十三、配置有自动清洗消毒机的医疗机构或内镜诊疗中心,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在放入自动清洗消毒机消毒前,应行人工彻底清洗。”及“手术室应设置内镜手术间、清洗室、器械准备室、消毒灭菌室。”
尤其《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2011年9月)中“九、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消毒灭菌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将“清洗消毒”改为“消毒灭菌”很不恰当,因为登记内容强调的是“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因为清洗是保障消毒灭菌效果的关键,所以“清洗时间”很重要,有足够的清洗时间,才能达到清洗目标。
“二十三、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消毒灭菌,具体方法及要点包括:”“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我们只能做到清洗消毒,达到灭菌很难,所以我认为还是《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第二十七条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更确切。
我已进行标记对比:
老师学习,指南理解透彻,分析到位,分享了,谢谢!
老师太厉害了,向你学习。{:1_7:} 老师你太厉害了,我也将《指南》与《规范》进行了比较,却没你细。谢谢你的归纳。 得到同仁的鼓励,很欣慰!
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成长,使院感工作每一个细节都能落实,是每一位患者的医疗安全得到保障1 请教老师,新的指南是什么时候下发的?现在要按新的指南工作吗? 向老师学习,指南理解透彻,分析到位,谢谢你的归纳。{:1_17:} 向老师学习,指南理解透彻,分析到位,分享了,谢谢! 谢谢老师,已下载,向您学习!
老师你太厉害了,我也将《指南》与《规范》进行了比较,却没你细。 指南没有规范的级别高,关键是这个指南还针对微创器械。包括各种腔镜,吻合器等。 谢谢老师,已下载学习!
下载学习,谢谢老师。 谢谢,我分享了,认真学习!{:1_17:} 下载学习了,呵呵,很及时啊 谢谢老师,正逢三甲复审关键时期,很重要的资料!辛苦了! 学习的很细致,解读的很到位。佩服 老师好厉害,请问这个规范现在和2004的《内镜》可以并行参考吗? 老师分析很好。只是对于“九、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消毒灭菌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的内容,个人认为增加灭菌时间更好。清洗的确是保障消毒灭菌效果的关键,但消毒、灭菌程序不能省略。 请问老师,《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2011年9月)执行后,《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还继续使用吗?如继续使用,指南与规范有不同提法以哪一个为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