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菌药抗多药耐药菌活性强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课题组在充分研究现有口恶唑烷酮衍生物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历时十余年,通过药物设计和结构优化,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双芳环苯并口恶嗪口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其中候选药物45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二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恶唑烷酮抗菌药物。当前,人类正面临细菌耐药性的挑战,无论是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如MRSA、MRSE、PRSP、VRE、多药耐药性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多药耐药的结核分支杆菌等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耐药性。
口恶唑烷酮是一类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新型抗菌药物,这类结构药物中惟一上市的利奈唑烷(Linezolid),对MRSA、MRSE、PRSP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疗效。然而,利奈唑烷存在口服剂量太大,需每天两次给药(600毫克/片)的缺点,且临床已有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报道,因此急需开发抗菌活性更强、药代特性更优、能实现低剂量给药(每天仅需1次),特别是能克服利奈唑胺耐药性的第二代药物。
苯并口恶嗪口恶唑烷酮化合物不仅具有全新的结构母核,而且有很强的体内外抗多药耐药菌活性和优良的药代性质。杨玉社课题组经过广泛深入研究筛选出的候选药物45对MRSA、MRSE、PRSR以及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是利奈唑烷的2~4倍,特别是对利奈唑烷已产生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是利奈唑烷的8~16倍,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对利奈唑烷耐药菌活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在MRSA全身感染小鼠模型中,45体内活性几乎是利奈唑烷的3倍。45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加之体内外抗菌活性是利奈唑烷的数倍,预示着它有可能实现剂量更低且每日1次的理想治疗方案。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经申请PCT专利且发表在美国《药物化学杂志》上,相关研究正在加紧进行。这是该课题组继研发出我国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氟喹诺酮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之后在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谢谢你提供了这篇文章,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