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封面文章《感控虚火》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今年第19期封面文章《感控虚火》形式化魔咒 http://www.h-ceo.com/html/2011/10/2011103021584300048156.shtml
“杂牌军”的专业化之路 http://www.h-ceo.com/html/2011/10/2011103014025300048153.shtml
信息化之眼http://www.h-ceo.com/html/2011/10/2011102812251300048146.shtml
慎独之境http://www.h-ceo.com/doc/2011/10/38200.shtml
台湾感控踟躇路http://www.h-ceo.com/html/2011/10/2011102811495200048142.shtml
大概浏览了一下几篇资料,阐述了作者的看法与观点,值得一读,令人思考。 “杂牌军”的专业化之路
在感控工作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主导者,同时,人人都可能成为破坏者。
医院感染管理曾经被认为是感染管理科一个部门的事情。然而,随着感控理念和工作模式的改变,在专业感控人员的带动下,实现医院全员参与,已经成为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
作为医院管理者,不仅需要在思想意识上提高对医院感控的重视程度,还要升级自身的感控理念,更关键的是,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感控队伍,与其他部门同心协力,将感控落到实处。
理念:从感观到循证
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张群十年前还是一名内分泌科的护士。那时候在她眼里,感控科的人“就是测紫外线的”。“刚开始做感控的时候我非常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是翻阅病历,做感染的回顾性统计,看得眼睛都花了,但是对预防感染没有任何帮助。”
“在传统观念里,感控人员常常被定义为采样员。”国内著名感控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他们的工作通常是在病案室翻阅前一个月的出院病案,在手术室、ICU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在细菌室研究环境采样结果。虽然当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感控工作的实际推进收效甚微。”
最近十年来,在国际范围内,严峻的感控形势催生了理念和行动上的重大变革。这些因素包括,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引起的多重耐药菌泛滥;循证医学大量证据积累表明,科学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患者和民众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医疗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HIV、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为医院感染控制敲响了警钟。
“用机关枪打鸟或用牛刀杀鸡的时代已经过去。”胡必杰表示,“遵循循证医学积累的大量证据,科学地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从事后的统计分析,到事前预防、事中干预,感控工作的重点已经全面前移。通过主动干预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是当前国际感控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感控理念的转变也使感控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感控人员已经不再做全面综合性监测,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三大类别七个目标上。
这三大类别分别为:器械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器械相关感染包括:导管败血症、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插管的尿路感染,以及透析相关的感染;手术相关的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手术后肺炎。
“以前的感控工作很多是跟着感觉走的,比如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进手术室穿鞋套可以预防感染,但是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感染管理科主任李六亿说,“现在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会将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日常工作的水平,而且还能为感控提供科学证据。”
“新的循证医学已经革新了很多传统的观念。”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吴安华告诉记者,“以手术备皮为例,传统的做法是在手术前一天的晚上剃毛备皮。但是,最新研究显示,手术前备皮发生感染的几率更低。而且,在毛发不影响手术野的情况下,不需要去除毛发。去除毛发时应该采用剪毛或脱毛的方式。”
队伍:从“杂牌军”到感控专家
“责任重大、权利微小、晋升无门、领导不爱、同事不亲,想的很多,能干下去的很少”,这几乎是大部分感控人员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1988年,卫生部要求,医院必须依靠自身规模建立相应的感染管理团队。
2006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再次强调了人才组织的重要性。要求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医院为了应付检查调派人员做感控,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感控科伦为养老科,成了退休前的轮转岗。”卫生部医院感染标准委员会秘书长巩玉秀告诉记者。
“当前多数医院感控专业人员配备普遍不足,不少医院没有成立感染管理科,二级和专科医院更为普遍,所挂靠的科室也差别很大。”胡必杰介绍,“学科定位和职称晋升没有落实,工资待遇不能吸引优秀的医生,我们的专业队伍相对来说很不稳定。”
虽然我国医院在感控人员配备数量上总体不足,但是不少医院的感控团队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控科有15名专职人员,其中正高、副高分别有4名。北京协和医院有7位全职的感控人员,除此之外还有10名兼职感控医生,81名兼职感控护士。
由于在我国专业医学教育中,没有感染管理专业,因此很多感控人才都是其他专业转行过来,而感控工作本身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这就对团队人员素质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感控科主任中55%是护理人员出身,28%是临床医生,其余来自药剂、检验等科室(见图1)。
“我们仔细分析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在感控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没有一个专业的人是完全可以胜任的,都需要再学习。”胡必杰表示,“护理出身的人对无菌操作、消毒供应等工作非常在行,但是由于缺乏诊疗专业知识,和临床医生沟通时往往缺乏信心;医生对临床非常熟悉,但是对于涉及护理的工作往往没有很高的敏感性;而微生物背景的人对耐药菌非常敏感,但是由于他们经常在实验室活动,和医生打交道时也不是很有信心。”
李六亿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学的是感染管理,这在国内的感控团队中非常少见。他介绍,“由于我们的正规医学教育中没有感染管理专业,所以只能在教学医院采取传帮带的方法进行继续教育。”
医学专业教育中感染管理内容的缺失,也使医生在工作过程中感控意识淡漠。“我刚毕业在外科轮转时发现,外科带教老师的感控意识非常弱,根本不会教学生去重视感控。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临床感控工作的推进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对临床工作中的谬误、习惯进行纠偏,消耗了感控专业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是导致院感工作低效的原因之一。”一位专家表示。
“我们发现,如果医生或者护士在他以前的职业生涯培训中接触过感控,他们对感控工作的支持度就明显不一样。”胡必杰介绍,“我们的ICU主任曾经在德国学习过,那所医院的感控做得非常好,所以现在他非常欢迎感控人员去ICU督查,帮他们发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临危受命的感控科人员只能靠自学成才。“开始接手感控的时候,我对这项工作完全不了解。”一位做基层护理工作出身的感控人员告诉记者,“后来通过一年的自学,我对感控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有不懂的问题我会上SIFIC请教。但是,我仍然期待能有去大医院学习的机会。”
在目前的感染管理专业团队中,很多从业人员由于专业背景、学术经验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和医生沟通时,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多数临床医生是相信数据、懂学术的,如果他不认可你的专业素养,很多工作就难以开展。”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马小军表示。
除了专业水平要过硬之外,由于感控工作涉及很多沟通协调的过程,因此对从业者的情商也有非常高的要求,要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胡必杰教授是呼吸科医生出生,目前是国内知名的感控专业带头人,而他本人也是出了名的“人缘好”。
“我觉得要提升感控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一支感控专业队伍,挑选队伍的带头人也很重要。在国外,感控做的好的医院里,他们的感控科负责人几乎都是在感染相关专业有学术威望的人。感控工作的细节落实既需要基础环节的不断完善,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造性、开拓性、以及丰富的管理知识和模式,所以医院一定要重视感控人才的培养,一支好的感控队伍往往需要很多年的培养。”马小军如是说。
全员:从被动到主动
“上面喊的多,下面动的少”,是感控工作经常会面对的尴尬境地。虽然感控三级组织架构在很多医院都得到落实,但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临床感染防控小组往往形同虚设,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经常依靠感控科单打独斗。“执行力很重要,如果认为医院感染管理是感控科一个科室的事情,那么感控工作永远都做不好。”巩玉秀告诉记者。
“感控工作的落实需要动员医院几乎所有的部门,比如护理部、ICU、信息科、后勤保障。只有全员参与,感控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感染管理SOP,让它成为我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胡必杰告诉记者,“要实现全员感控,中层管理者的紧密配合非常重要。”
徐建鸣是上海中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也是上海试点护理ICU专委会的委员。她告诉记者,在上海护理 ICU岗位适任证书班培训班12天的课程中,就有一天是感控课程。“经过各种培训,现在我们的护士、护士长对感控都非常敏感,他们认为感控就是自己工作中的一部分。”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严格按照感控SOP执行之外,我们还把感控科当作我们的老师,我们觉得不清楚的时候就会请教他们。每次在护理方面有新的流程或者做法,我们都会先向感控的老师请教。”徐建鸣表示。
据她介绍,在具体的操作中,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培训、监督、反馈和奖惩措施,保证感控工作的落实。比如前不久刚完成的监护室手卫生监测结果,依从性是50%,但洗手的达标率非常高,接近100%。护理部就告诉监护室的护士,你们洗手的达标率非常高,但是依从性还不够。后来分析发现,护士在可以戴手套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洗手依从性就明显下降。下一次,护理部将会检测在这个环节上是否有所改进,通过这种方法,让护理部的工作不断改进。
除了护理部,ICU也是感控工作的重点。“现在我经常强调一个观念,就是感控人员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ICU是医院感染的重灾区,即使是同样的感染,在ICU的预后可能更糟,所以我呼吁一定要让感控人员在ICU蹲点。”胡必杰告诉记者,“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随时发现ICU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其次是要学习,ICU的环境非常复杂,有很多潜在的隐患,不是对感控非常在行的人不一定能发现。”
“我经常去全国各地会诊,最早的时候孢曼不动杆菌在新疆有了,后来去云南,发现那里也有,当时我们医院没有,我很庆幸。可是过了几年,我们也有了,当时我就想,‘这些耐药菌是怎么进入我们医院的?ICU感控的第一个屏障应该怎么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主任诸杜明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现在我们出了一个政策,所有转入ICU的患者都要先隔离做相关的细菌培养。现在很多医院对这方面还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耐药菌播散创造了条件。”
诸杜明介绍,目前他们感控工作存在的最大压力在于,如何避免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耐药菌。“在这方面,我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如果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就有可能让患者感染耐药菌,患者的生命和安全就会受到直接威胁。所以我非常希望感控科的人经常来帮我们纠正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大家之间要相互交流,我们科室内部也要加强交流。其实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恰恰是最简单的,比如手卫生。所以我希望感控科能成为我们的督察队。”
近几年来随着感控意识的深入,ICU对感控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很多ICU的专业会议上,关于感控的学术报告已经占据了相当的份量。但是在部分医院,ICU的感控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曾经到浙江的一家医院会诊,他们对ICU经口腔插管的患者不仅不做口腔护理,还用胶布把患者的口腔封起来。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几乎100%要感染肺炎。”胡必杰遗憾地表示。
据他介绍,最近五年在中山医院ICU进行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干预调查显示,2004年的时候每1000个插管日有30例呼吸机相关肺炎病例,但是到去年已经减少到5~6例(见图2)。取得这些进步是因为我们按照国际循证医学的证据进行了干预,所以我们的感控工作改进的空间还非常大。”
鬼才 发表于 2011-11-2 18: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杂牌军”的专业化之路
在感控工作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主导者,同时,人人都可能成为破坏者。
...
读这篇文章的启发:
对感控工作的理解要求我们对感控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控工作的实质不是监测,而是循求控制感染的证据。我们要探讨什么方法控制感染就有效,要学会寻求控制感染的最佳途径。
2、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感染控制专业,现在我们的从业人员全是由杂牌军组成,每位同仁都在知识上存在短板,加强对在职感控人员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杂牌军通过刻苦钻研学习,成为感控专家是完全可能的事。
3、在实际工作中,感控人员的沟通能力很重要。感控工作的开展需要全员的配合。 看了这几篇文章,很有收获,建议大家也看一下。谢谢! 中国院长杂志真是典型的友好邻邦,这几篇文章中通篇都是SIFIC,还开口闭口引用会员的帖子,执行力一书中的案例也引用其中。希望这本杂志能被更多的院长大人们瞩目,感控的路将越走越宽。 本帖最后由 mache 于 2011-11-2 21:44 编辑
写得真好!不知院长能否认真阅读并真正思考一下自己对于院感的认识到底怎么样!
真像有位领导讲的那样-----哪个院长不说院感重要! 非常非常感谢楼主提供这么好的资料,每一篇都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品读!看到下面的内容,我们是不是也会产生些许灵感呢?
“做感控工作,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不能总只看到别人恶的一面。我们先退一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别人,而不是首先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指示去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的,这是人际交往的规则。”
“案例学习、情景规划、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做游戏、讲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这些方式都是在邀请医务人员参与,而不是粗暴地填鸭。本质上没有人希望被教育,你的活动必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所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按照约定出现在某个病区,表演一段手卫生的舞蹈之后又迅速散去,回到自己的工作中。这种生动而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方式不但能让枯燥的手卫生变得有趣,而且也能极好地传达感控文化。
非常值得一读的资料,希望老A们都能看到这些资料! 西北耗子王 发表于 2011-11-2 22: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非常值得一读的资料,希望老A们都能看到这些资料!
这些资料在论坛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不同的人读了都会有些触动吧。 不知我们的老大是否有订《中国医院院长》?
又不知订了的话,能否看到这些文章?
文章作者 陈亚慧,很专业啊,好文章,收藏啦!{:1_17:} 虽然进入感控队伍不长时间,对以上文章颇有感触,感控工作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专业知识、理念提升、团队协作、沟通技能、。。。抛弃形式,重在落实和执行力。。。谢谢老师。 置顶,真是说到我们感控人的心坎里了,我决定把它们剪辑成一篇文章给院长们每人发一份。 两位作者:陈亚慧 顾旻轶,我有多次交往。工作很认真,她们在写作过程中浏览了我们论坛的很多帖子。
所以,文章对中国感控现状的描述,存在问题的分析,都是比较在行,比较透彻。
希望经常能读到这样的好文章!
你知道为什么要起名《感控虚火》?
虚火的本意是什么?这里隐含什么意思呢? icchina 发表于 2011-11-3 0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知道为什么要起名《感控虚火》?
虚火的本意是什么?这里隐含什么意思呢?
“虚”与“实”是相对一对反义词。“虚火”说明不是真正的火起来!
中国的感控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但非没取得实质性的飞跃。当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说重视感控工作,也是一种形式上的重视,远远没把这项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全和医疗安全质量甚至可以说是医院的生命线的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感染控制的正规化教育仍未开展起来,现在国内的感控队伍仍旧是由一支杂牌军组成,许多感控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的感控人员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组成,大家对感控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摆在监测工作上,缺乏循证的理念,导致我国的感控工作现况与国际发达国家仍有大的距离。现在我们强调要重视感控工作,然而实质上重视不起来,缺少人力和财力的支撑。因此从这层意义上看,说“感控虚火”是恰如其分的。如何改变这一现况,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感控工作要实现大的飞跃,首先要注重对在职感控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我从事论坛工作的时间里,深为许多基层院感人缺乏《感染控制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外语的知识而担忧,由于大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阻碍了中国感控事业发展的进程。如何帮助同仁们补上这些课程,应是SIFIC使命的使然。 icchina 发表于 2011-11-3 0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知道为什么要起名《感控虚火》?
虚火的本意是什么?这里隐含什么意思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虚火”字面意思即虚假的火爆,看上去很火,却只不过是一股泡沫之火,虚假的不“旺”的火,有泡沫有虚假的东东在里面就必定有内在的、隐含的背景,背景这种深层次的东东所形成的定势,感控一时可以撼动吗?可以改变吗?应该如何去改变?
如何让虚火变成“实火”,让泡沫变成现实,让隐藏的“形式化”变成实实在在的务实的工作? 感控工作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抛弃形式,重在落实和执行力. 吴安华教授在进行感控投入与效益之间的研究,这是一个对感控有深远影响的大课题,期待早日见到成果问世。
对个人深有有启发。 icchina 发表于 2011-11-3 0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知道为什么要起名《感控虚火》?
虚火的本意是什么?这里隐含什么意思呢?
大家都在喊捉贼,其实真正的贼还在逍遥,甚至连贼在哪都不知道。您的观点“感控要前移”不知有多少人理解了,所以到饯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前些天看到“小雨点儿”老师的一个帖子“感控工作的危险评估”有点为“捉贼”指明了方向,比喻不太恰当{:1_9:},不知表达的是否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