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鱼o_0 发表于 2011-9-17 14:13

【转】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国家创新体系的坚稳磐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周年道路

本帖最后由 蓝鱼o_0 于 2011-9-17 14:20 编辑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5周年之际,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技绩效评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近日顺利完成。  成立于198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财政拨款从8000万元起步,到2011年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已逾120亿元。巨额科学基金如何分配、管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我们试着探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5年来秉持基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脚步。
  科学基金:夯实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基础
  1978年,一度沉寂的中国科学界显露出蓬勃生机。用什么体制资助科学研究,推动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1982年,国家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首次改变科研经费按部门、单位切块分配的办法,开辟了面向全国、自愿申请、同行评议、择优资助的新路子。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成为以科技拨款制度改革为发端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科学基金制的建立,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持续增长的经费渠道,更意味着科技体制改革与探索在基础研究方面又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说,科学基金从建立伊始,就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不断发挥孕育源头、蓄积储备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根本,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湖南大学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国家财政对科学基金的资助在逐年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20%的经费,产生了全国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
  近年来,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出发,科学基金进一步确定“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
  更加侧重基础——科学基金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培植创新“土壤”,孵育创新“种苗”;
  更加侧重前沿——科学基金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关注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革性研究,捕捉创新机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更加侧重人才——科学基金努力促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2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断发展壮大,但始终牢牢把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淀了雄厚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资助战略:协调学科发展的有力杠杆
  科学基金如何分配?多年来,通过制订发展规划、确立资助导向、设立不同资助工具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导着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重视基础,关注前沿,培养人才,均衡协调学科发展。
  相对于许多国家科学基金以人员经费支持为主,科学基金以项目和人才作为两大资助板块,兼顾研究和培养两大资助体系,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力求源头创新。
  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由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建立了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实质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等多层次相互配合衔接的资助项目系列;通过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架构了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为主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同时还完善了以科学仪器基础研究、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科普项目、联合基金等专项构成的环境条件项目体系。
  在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中,科学基金承担着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重任。
  “科学的整体发展往往受到‘最弱势’学科制约,万一停掉某个目前不太前沿的学科,以后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发展。”陈宜瑜表示,基金必须保障所有学科基础研究都能得到支持。
  国际评估显示,上世纪80至90年代,科学基金是11个学科最主要的经费渠道。而当前,仅有1个学科还主要由科学基金资助。这表明科学基金在一些学科发展早期起到先导性资助作用。
  在积极响应新兴学科发展需要方面,基金委对基础研究国际新动向、新学科生长点、学科交叉研究予以特别关注。此外,基金委还致力于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
  基金委还果断上马“非共识项目”,使一些原创思想不会被专家评审系统层层筛选而磨掉,从而倾向于支持保守的研究。
  在人才发现、培养方面,基金委积极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资助链,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育。
  1994年,基金委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包括外籍)”,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1997年,基金委承担管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工作,用于支持国家理科基地的条件建设和本科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2000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设立,资助国内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还开创了允许受资助者拥有国内外两个基地的“哑铃”模式,解决了许多海外留学生去留两难的问题,搭起了国际合作平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科学基金就像一个人才与思想的‘发酵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曾感慨,许多好的创新思想,首先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得到孵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优秀人才,首先在科学基金支持下得到培育。
  基金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
  25年来,科学基金设立各种资助工具来鼓励学科发展、人才成长,与时俱进地改进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基金繁荣发展,来自国家财政预算的拨款与日俱增,2011年国家财政预算已逾120亿元。“我们需要把一系列‘游戏规则’固定下来,达到‘长治久安’。”陈宜瑜说。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章程》出台;同年,基金委印发《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
  “‘十一五’期间最大的成绩就是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框架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科学基金管理走向规范化、法规化。”陈宜瑜说。
  一系列法规的背后是对科学基金公正性和公平性的保障。公平与否,意味着科学基金是否能够取得科技界信任。这既是科学基金“生命线”,也是科学基金“荣誉线”,公正则荣,不公则损。
  成立伊始,基金委在首位主任唐敖庆带领下,提出“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平合理”评审原则,这使科学基金赢得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信赖。
  基金委还形成了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核心的科学基金文化,被科学家誉为“公信力最高的平台”。在基金评审方面,基金委对专家评审组实施定期轮换制度。对会评专家,基金委实行会前承诺制度,提醒专家注意评审纪律,注意回避、保密等制度,采用“小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 “大同行”会议评审,确保评审工作公正性。
  同时,基金委建立健全科学基金监督体系,如在会议评审中实行派驻监督组制度等,制定颁布《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基金项目申请中弄虚作假、剽窃等科学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公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候选人,接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监督等等。
  在机制不断创新的同时,基金委专家库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形成了包括海外专家在内7万多人的评审专家队伍,建立了75个学科专家评审组。每年逾30万人次专家参加科学基金通讯评审,近800名国内专家和近百名海外专家参加会议评审。
  重任在肩: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2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靠科学家的群体智慧,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转化和凝练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问题,引导科学家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超导高电荷离子源、太阳磁场、干细胞、蛋白结构……在科学基金支持下,我国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糖尿病新药研制、煤炭清洁利用、数字家庭、陆地碳汇……在科学基金支持下,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的时候,科学基金都会及时启动响应机制,适时安排一批应急研究项目:面对突如其来的冰冻雨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科学基金运用宏观调控经费,适时安排应急研究项目;围绕国家奥运战略需求,科学基金资助了众多研究项目,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科学基金坚持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健康成长。一大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在科学基金支持下成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从事基础研究的主力,一批青年学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一批学者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
  清华大学精密计量技术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书练,如今已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他回忆说:“我的第一个基金项目是‘环形激光弱磁传感器’。当时刚过40岁,是本领域中最年轻的人之一。申请基金前,曾到几个单位寻求支持,有的单位甚至去过十几次,都是空手而归。申请基金时,也抱着无望的态度。当通知我申请的第一个基金项目被批准时,我几乎感到自己获得新生了!”
  “科学基金的额度不算大,却鼓励创新性的基础性研究;声势不求高,而注重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都莫日根说。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日趋成熟的科学基金制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青豆果子 发表于 2011-9-17 20:49

看不下去{:1_12:}什么什么嘛{:1_28:}

鬼才 发表于 2011-9-19 14:23

加大感控基础科学研究的步伐,是我们论坛的一个努力方向,我们院感人要沉得住气,要敢于向感控的科学高峰迈进,力争走出形式化感控的怪圈!

佳蕙淼淼 发表于 2013-12-27 14:45

老师角度好高,您是谁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国家创新体系的坚稳磐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周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