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护航 发表于 2008-5-1 19:33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http://202.96.155.169/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0804/34711.htm

樵夫 发表于 2008-5-2 15:56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一、临床表现

(一)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三)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四)病原学检查。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三、物理学检查

(一)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二)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四)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四、临床诊断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一)诊断依据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二)确诊依据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五、留观或住院指征

(一)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六、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年龄小于3岁;

(二)持续高热不退;

(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七、临床治疗

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治疗。

(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二)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时一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速尿;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强地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分1~2次。重症病例可给予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

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安定、鲁米那钠、水合氯醛等);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三)心肺衰竭阶段。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肺部罗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20~30cmH2O,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以后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禁止压迫膀胱排尿);

6.药物治疗。

6.1应用降颅压药物;

6.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给予冲击疗法;

6.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6.4血管活性等药物的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药物;酌情应用强心、利尿药物治疗;

6.5果糖二磷酸钠或磷酸肌酸静注;

6.6抑制胃酸分泌:可静脉应用西咪替丁、洛赛克等;

6.7退热治疗;

6.8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

6.9惊厥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

6.10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

6.11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四)生命体征稳定期。

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仍有病人留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做好呼吸道管理,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

2.支持疗法和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的药物;

3.功能康复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欢乐天空 发表于 2008-5-2 18:03

小小的資料,敬請查閱

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係濾過性病毒之一種,屬於微小病毒科,是一群小型的裸露無包膜的病毒,其大小只有30nm。可分為克沙奇病毒A群、B群、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及其他腸病毒。此種病毒世界各地均有,常於夏季、初秋流行,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多發生於十歲以下之小孩,雖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人群密集處,易發生流行。
腸病毒可耐受酸和小腸內的膽汁,可在下水道污物或水中存活一段很長的時間,它們只在靈長類 (primate) 細胞質內複製,有高度殺死細胞的能力。病毒顆粒可在細胞質內形成結晶狀的排列,顯微鏡下呈嗜酸性包涵物。室溫下腸病毒可維持數天的活性,-20℃的環境下可無限期的保存下去。加熱 (>56℃),甲醛,氯淨化法以及紫外線可殺死腸病毒。
腸病毒在口沫中可存留一至二週,而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腸病毒」進入人體後,潛伏期一般而言是3至6天。在感染後,它會從病人糞便中持續釋出病毒達6至12週之久;所以,當大人觸摸到病童的排泄物後(如更換尿布),如果沒有好好洗手,很容易又將腸病毒傳給別的孩子,且腸病毒可侵犯各種組織器官。

「腸病毒」共轄有五大次集病毒群:
(一)脊髓灰白質炎病毒:第1~ 第3型(引起小兒麻痺的病毒)。
(二)克沙奇病毒A型:A1 ~ A24(A23型改歸入伊科第9型病毒)。
(三)克沙奇病毒B型:B1 ~ B6。
(四)伊科病毒:第1 ~ 第33型(除第10、第28型外)。
(五)腸病毒:68 ~ 71型(72型即A型肝炎病毒)。

腸病毒的感染途徑:
主要為口沫及接觸傳染,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口沫中可存留約一至三週,而經腸胃道的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擁擠不堪的衛生條件、飲水污染、社區、家庭內的流行傳染是造成快速傳播的主因。直接接觸傳染(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蒼蠅傳播(小兒痲痺)、飲水與游泳池污染、飲食傳播(Echo 4無菌性腦膜炎)新生嬰兒室的小流行(科沙奇病毒與衣科病毒)等偶有所聞。台灣亦首見孕婦生產的垂直感染腸病毒無菌性腦膜炎病例。
「腸病毒」唯一感染的寄主是人類。
一般而言,它感染的途徑共分三大類:
一為「糞─口」(也就是病人吃下帶有腸病毒的東西而感染)
二為呼吸道
三為母子垂直感染。

特徵
1. 流行於夏秋季,台灣上次大流行為1994年。台灣地區流行季節為3至11月,7到9月為高峰期。十歲以下兒童易受感染,三歲以下較易出現併發症。
2. 腸病毒可出現於糞便中及咽喉分泌液中,人與人間經糞口或飛沫傳染。
3. 喜歡侵犯抵抗力較弱的幼兒。
4. 潛伏期約數天。
5. 大多數之感染為無症狀感染或非特定性發燒疾病。
6. 少數引起高燒、咽喉腫痛、倦怠、全身酸痛不適、並會造成口腔多處潰瘍(泡疹性咽峽炎)及四肢出疹水泡疹(手足口病)。

如何預防腸病毒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預防的疫苗(小兒痲痺除外),且一般感染並不發展出症狀,又可經囗、飛沫、接觸之途徑傳染,控制不易,故提醒民眾應注意下列一般之防範方法:
1.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足量運動,以增強免疫力。
2.保持清潔,常洗手。
3.家人及病童應加強洗手,特別在處理糞便後及飯前。
4.避免與病童分享食物或共用奶嘴、奶瓶及湯匙。
5.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到人多的地方,以減少接觸感染。三歲以下兒童屬高危險群,感染後合併肺水腫或腦炎的機率較高。
6.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及室內的通風流暢,減低濕度。
7.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而民國七十年以後出生的人對腸病毒71型都沒有抗體,都可能受感染,要特別注意。
8.戴口罩。
消滅腸病毒
※化學製劑:大部份消毒劑及脂溶劑都無法消滅腸病毒。但0.3%甲醛、0.1N 氯酸及0.3-0.5 ppm以上的水中餘氯可迅速使其失去活性;提高泳池餘氯可減少夏季擁擠泳池裡腸病毒的傳播;而衣物(尤其貼身內衣褲)漂白水的洗滌可殺死腸病毒。
※溫度的影響: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之久,在4oC下可存活數週之久,在冷動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oC以上的溫度,則會很快的失去活性及死亡。所以食物的加熱處理,內衣褲熱水的浸泡處理是減少腸病毒感染及傳播的簡單處理方式。
※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紫外線:可大大降低腸病毒的活性,所以陽光暴曬或室內經常的紫外線照射會有幫助。
正確的洗手方法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兩手心互相摩擦;
兩手從手背、手指、手掌再到手背仔細搓揉;
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用乾淨的紙巾或烘乾機將手擦乾、烘乾,如此才能確保將雙手洗淨。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 林奏延表示,日常生活以肥皂及清水洗手十五秒至三十秒,即可消除九成以上的各種細菌洗手時,應特別注意大拇指、指尖及指縫等處。

腸病毒的併發症和病症:
除了引起手口足病外,引起的發燒時間較長,發燒超過三天,同時容易有中樞神經併發症,引起嗜睡、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急性肢體無力、若影響腦幹脊髓可能導致四肢無力,呼吸衰竭,有生命危險。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七至十天。如有高燒不退、嘔吐、昏睡、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或其他異狀應儘速就醫。
併發症症狀治療建議
A. 腦炎 腦脊髓炎:
 1. 神智變化
 2. 全身及手腳抽筋
 3. 昏迷不醒
4. 呼吸抑制
 5. 急性肢體無力
 6. 步履不穩
 治療建議: 限水及支持性療法針對症狀治療
B. 心肌炎:
 1. 心跳變快(每分鐘150次~200次)
2. 心律不整
 3. X光下心臟肥大(家長較難由臨床症狀看出)
 4. 呼吸喘
 5. 幼兒疲倦、看起來無力、很累、無胃口、煩躁不安
治療建議: 支持性療法
C. 肺水腫:
 呼吸困難、咳嗽、疲倦、無胃口、煩躁,
 和心肌炎有些類似。(此為一種症狀,長庚醫院死亡案
 例 多以肺水腫為表現,病情進長迅速)
治療建議: 支持性療法
其它腸病毒常引起的臨床疾病:
包括有腸胃炎、呼吸道感染(感冒、細支氣管炎)、皮疹、肌炎、胰臟炎、肝炎等等。

如何判斷
溫暖或炎熱的夏秋季裡,小朋友身上出現紅疹、發燒、頭痛、嘔吐、易煩燥等症狀最多的可能就數腸病毒了。當然確定的診斷除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較易判斷外,大部份還是須要實驗室的確認的。方法包括有:1)血清抗體之變化 2)病毒培養與鑑定 3)分子生物學方法:聚合媒連鎖反應。

腸病毒的治療
腸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治療仍然多為支持性的症狀療法。免疫球蛋白失是由眾多個體血清中提煉而來,理論上應含有部份腸病毒的中和性抗體;所以對於高危險群的病患,及時的施打免疫球蛋白,應有部份的助益(效果見仁見智、評價不一)。施打與否,通常由主治醫師在判斷病患為高危險群的嬰幼兒、有心臟炎、有腦部或重要神經傷害或是其它重要器官之侵犯(如肝炎與造血系統等)等情況時,可考慮注射。類固醇製劑一般不建議使用。疫苗方面,目前除了三型的小兒麻痺疫苗(口服的沙賓疫苗與注射的沙賓疫苗)外,尚無其它可用之腸病毒疫苗。

主要腸道病毒群和臨床症狀
症    狀        發生率        A型克沙奇病毒        B型克沙奇病毒        伊科病毒        腸病毒
手足口病        普通        +                            +
?疹性咽峽炎        普通        +                              
呼吸道感染        普通        +        +        +        +
麻痺性疾病        偶發性        +        +        +        +
腦炎、腦膜炎        大流行        +        +        +        +
胸肋痛        大流行                  +                    
心肌炎        偶發性        +        +        +          
新生兒疾病        大流行                  +        +        +
皮丘疹        普通        +        +        +          
無法區分的
發燒        普通        +        +        +        +
下痢、腸胃疾病        不常見                            +          
糖尿病、胰臟炎        不常見                  +                    
睪丸炎        不常見                  +                    
先天異常        不常見        +        +                    
急性出血
結膜炎        局部流行        +                            +
免疫功能不全的人疾病        普通        +                  +          
腸病毒群感染
常見疾病                 臨床症狀
?疹性咽峽炎
        A群克沙奇病毒(type1~10,16,22)         突發性發燒、厭食、嘔吐,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手足口病         A群克沙奇病毒(typeA16,4,5,9,10)
B群克沙奇病毒(typeB2,5)
腸病毒71型         發燒、有小水泡分佈於口腔黏膜,四肢則常見於手掌及腳掌
流行性肌肋痛
        B群克沙奇病毒         胸部突發性陣痛、合併發燒、頭痛及噁心、短暫嘔吐及腹瀉
急性心肌炎         B群克沙奇病毒         發燒、突發性呼吸困難、發紺、嘔吐、心跳加速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A群克沙奇病毒(typeA10)         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部有白色明顯病兆
無菌性腦膜炎及腦炎         克沙奇、小兒麻痺及伊科病毒均有可能         發燒、噁心、嘔吐、頭痛、頸部僵硬、煩躁、睡眠不安穩
發燒合併皮疹         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         呈現丘疹狀,偶有小水泡

治療:採支持療法
注意營養與水份補充
檢查:1.病毒分離:採取咽喉拭子、糞便或CSF檢體以組織培養分離病毒,確定病原體
2.血清學檢查:分別採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測血清中抗體之效價
預防:加強個人及環境衛生、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等方法,以減少感染之機會
防治:1.以定點醫師、住院醫師及重症通報系統、加強預防宣導
2.消毒:病患之分泌物及糞污染應即時消毒,病患出院時應施行終期消毒
3.接觸者:及早期發現病例以防止疫情擴散
歷年腸病毒感染群流行概況:
1994年        CoxB3
1996年        CoxB1
1998年        EV71

gysygrgl 发表于 2019-7-5 18:24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们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