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疾控专家关注宜昌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
2011-06-16 06:17:00 来源: 荆楚网-三峡晚报(武汉)三峡晚报讯 (通讯员吴秀琴)6月2日,省疾控中心急传部刘公平教授及病媒生物研究所岳金亮教授在市、区疾控中心相关领导陪同下,到夷陵医院会诊宜昌市首例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据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两年在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山林、丘陵地区相继发现的呈散发流行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由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前多有蜱虫叮咬史,少数病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5月21日,夷陵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一例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进行性下降的病例,且渐呈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表现。经区CDC采样送检,省CDC血清病毒核酸检测,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这是宜昌市首例确诊病例。专家们了解此病例的发现和诊治经过后,充分肯定了夷陵医院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和诊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要求继续加强此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相关链接:
据悉,蜱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世界有800多种蜱,目前国内已经发现117种。河北省也分布有蜱虫,张、承林区和太行山区比较多,平原农村相对较少,城市草地、灌木丛也会有蜱虫分布。但尚没听说有因蜱咬伤而患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患者。
如被蜱虫叮咬,市民不要自行拔虫,要到医院诊治。蜱虫咬人后,头部会扎进皮肤。“这时,一种取出蜱虫简易方法,是用热源靠近蜱虫,如火焰、烟头等,蜱虫头部会慢慢退出皮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
1. 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
2. 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回复 2# 一枝梅
知道了取出蜱虫的最好方法了。 回复 2# 一枝梅
5月底我们省疾控专门召开这个会议,在江苏也有几个病例,而且20年在宜兴当时就有这个不明原因去死的病人,医务人员和亲属也出现这种症状的,抢救及时幸存,当时采集了血样现在监测结果居然抗体阳性,在临床医务人员也会感染。我们拿了两盒试剂回来要求在临床筛选,尤其医务人员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在这边发过贴,可以关注一下
http://bbs.sific.com.cn/thread-54565-1-1.html 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一枝梅老师。 回复 2# 一枝梅
很及时的信息和有关蜱虫的相关知识,谢谢梅管! 今天的电视内容:北京也首次发现了蜱虫,但没有病例发生。特别提到5-8月份期间去草地树林要做好个人防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