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妖妖 发表于 2011-6-5 22:08

“细节”决定合理用药

本帖最后由 桃子妖妖 于 2011-6-5 22:12 编辑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胡滨 刘凤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对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致病原进行的多中心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已经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CAP的首位致病原。另有调查表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最常用于治疗CAP的药物。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原理为阻止细胞壁合成,而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这两类药物用于支原体肺炎是“不对路”的。
  从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就开始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防止细菌耐药至关重要。那么,医生该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呢?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让我们从细节入手。
  初步判断:“用还是不用”及“用什么”
    对社区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合理应用前提为:① 确定感染部位,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② 初步判断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
  举例:社区内科常见的普通感冒、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生素;部分病原菌及细菌毒素所致急性腹泻、胃肠炎,病毒感染所致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春季流行性腹泻、真菌性肠炎等,通常也不用抗生素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多为脑膜炎球菌引起),可选青霉素及磺胺嘧啶;泌尿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引起),可选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使用的疗程为,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选择用药方式:“怎么用更好”
   抗生素可分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和浓度依赖性药物
  时间依赖性(或非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其药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峰浓度并不很重要。
  给药方案: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较长,可每天1次给药外,这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均应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每次剂量加入100 ml液体中,0.5~1.0小时内持续静脉滴注,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另一类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类等,其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峰值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较大剂量、较少的给药次数,因为其毒性与谷浓度有关,每天1次给药能提高峰值浓度,降低谷浓度,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
  喹诺酮类的给药方案:喹诺酮类药物剂量过高时,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每日1次不适用于所有喹诺酮类,可分次给药或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
个体化用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每一个患者的生理与病理状况都是不同的,不同种类抗生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也不同,因此,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品种、剂量、疗程也应有所不同。

蓝鱼o_0 发表于 2011-6-5 22:59

回复 1# 桃子妖妖


学习了这篇帖子,个人理解这里的“细节”就是抗生素的抑菌机制或原理。临床医师需要掌握抗生素治疗适应症和方法。

红梅伊人 发表于 2011-6-5 23:33

回复 1# 桃子妖妖

非常好的学习内容,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耐性,合理选择药物,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保护神 发表于 2011-6-6 06:57

学习了,希望临床医生能够重视合理用药的细节。

张晓 发表于 2011-6-18 14:02

回复 1# 桃子妖妖

通过学习,个人认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关键是“用不用?用什么?怎么用?”,因为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作用的靶点是病原体,所以,抗菌药物的药代学和药动学特征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jinlimin 发表于 2011-7-22 17:27

学习了,但愿我们的临床医生能够掌握理解合理用药的细节

永州-药-诚 发表于 2011-8-31 00:33

抗菌药物的药代学和药动学特征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完美果儿 发表于 2013-12-19 16:28

很好的学习资料,谢谢老师的分享!

zhangxiaohui 发表于 2014-1-7 15:56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胡滨 刘凤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对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致病原进行的多中心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已经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CAP的首位致病原。另有调查表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最常用于治疗CAP的药物。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原理为阻止细胞壁合成,而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这两类药物用于支原体肺炎是“不对路”的。
  从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就开始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防止细菌耐药至关重要。那么,医生该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呢?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让我们从细节入手。
  初步判断:“用还是不用”及“用什么”
    对社区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合理应用前提为:① 确定感染部位,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② 初步判断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
  举例:社区内科常见的普通感冒、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生素;部分病原菌及细菌毒素所致急性腹泻、胃肠炎,病毒感染所致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春季流行性腹泻、真菌性肠炎等,通常也不用抗生素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多为脑膜炎球菌引起),可选青霉素及磺胺嘧啶;泌尿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引起),可选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使用的疗程为,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选择用药方式:“怎么用更好”
   抗生素可分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和浓度依赖性药物
  时间依赖性(或非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其药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峰浓度并不很重要。
  给药方案: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较长,可每天1次给药外,这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均应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每次剂量加入100 ml液体中,0.5~1.0小时内持续静脉滴注,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另一类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类等,其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峰值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较大剂量、较少的给药次数,因为其毒性与谷浓度有关,每天1次给药能提高峰值浓度,降低谷浓度,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
  喹诺酮类的给药方案:喹诺酮类药物剂量过高时,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每日1次不适用于所有喹诺酮类,可分次给药或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
   个体化用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每一个患者的生理与病理状况都是不同的,不同种类抗生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也不同,因此,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品种、剂量、疗程也应有所不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细节”决定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