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
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诊断按照IDSA的标准:对于深静脉留置的导管行体外培养,当导管尖(长度5cm)半定量培养菌落>15CFU/mL,或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2 CFU/mL且与外周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并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可确诊。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常碰到得是:患者发热、血象和CRP高,拔出深静脉导管或PICC导管或血透导管后,体温和血象明显下降,但外周血培养、导管内血培养、导管头培养均为阴性,根据临床经验应该是CRBSI,可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大家对上述情况有何高见?把它归于CRBSI吗? 你的外周血培养的操作是否按照规范进行,包括采血时间、采血量(份数)、采血部位,上述因素均会影响培养结果。还有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也很重要。一家之言! 回复 1# weiyidiandian
2009版那个CDC的诊断标准是很清楚,就是满足时间和菌落数的要求外,还应该是使用抗菌药物之前是这样的诊断标准,我们能做到吗? 临床上有患者发热、血象和CRP高,拔出深静脉导管或PICC导管或血透导管后,体温和血象明显下降,虽外周血培养、导管内血培养、导管头培养均为阴性,根据临床诊断个人认为应该诊断为CRBSI,因病原学诊断阳性率受影响因素多,不能因为你的检查方法手段不足或缺陷未得到阳性结果而否定现实存在的感染。 也不排除为定植,需要微生物学证据,因为用过抗生素很那血培养阳性 只能说是导管相关感染,但尚未达到血流感染的标准,个人认为不能判定为CRBSI。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