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或露真凶 患者体内分离出布尼亚病毒
蜱虫叮咬或露真凶 患者体内分离出布尼亚病毒http://photocdn.sohu.com/20071225/Img254285166.gif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马晓华2010年09月10日12:08
河南省卫生厅称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布尼亚病毒,但不必恐慌
一种叫布尼亚(音译)的病毒出现在近期国内部分地区蜱虫叮咬事件中。
昨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从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症状,但对它不用恐慌,治疗效果较好。
河南病例557例
近日,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发生被蜱虫叮咬后死亡的病例,河南省卫生厅称已调派省级专家前往现场开展调查和指导工作。
许汴利对本报记者表示,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了首例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症状的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监测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发现此类病例557例,死亡18例。病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我们是2007年就发现了,现在确定是蜱虫叮咬综合征疑似无形体病,一直在全省内检测病例,并上报相关部门,从来不存在瞒报此事。”许汴利表示。
而蜱虫叮咬后所出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尚未列入法定传染病。蜱虫携带的病毒,能侵染人体细胞,致使人体血小板、白细胞锐减,并具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我省的部分地区的病例中发现了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传播媒介可能为蜱,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同。”许汴利表示。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监测,开始时考虑到无形体,目前从患者的血清中分离的无形体很少,不敏感,病毒的阳性率很高。但是在治疗上,这个病对四环素类药物又很敏感,所以,目前疑惑很多。”许汴利表示。
2010年5月,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临床等有关专家编写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根据方案要求,卫生厅进一步组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重点发现并证实可能同样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一种布尼亚病毒。
不必恐慌
“对于这个病不用恐慌,治疗效果比较好,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特别是5~6月,发病年龄以成年人居多。”许汴利表示。
山东省卫生厅疾控处昨日称,目前没有收到关于蜱虫叮咬致死的正式文件。
蓬莱市疾控中心办公室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蓬莱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很多年前就有。我们也在关注,但并不是媒体报道的那样,一定与蜱虫有关。关于多少患者,目前不便透露。”
据专家介绍,此前蓬莱市直医院陆续收治的部分“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病例,并非仅在蓬莱发生。近年来全国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病例报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对该病进行监测、研究。
从专家反馈情况看,此类病例尚不能证明是媒介昆虫传播的,也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但是专家提醒,夏秋季节是虫媒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例如蚊子叮咬可传播疟疾、登革热、乙脑等疾病;蝇类可传播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疾病;老鼠可以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一般情况下,虫媒传染病发病率较低,即使发病也是可以救治的,个别死亡病例原因复杂,多数与原有基础疾病相关。 (责任编辑:霍键 是不是真的?现在传染病太多了,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防不胜防啊!
卫生部门称已从蜱虫病人身上分离出病毒
2010-09-13 02:31:00 来源: 新京报(北京)核心提示:记者12日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蜱虫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卫生部正组织专家制订相关诊疗方案。专家表示,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病死率很低。
新京报9月13日报道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而卫生部也正在组织专家制订“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
昨日,专家表示,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众不必恐慌。
已从病人身上分离出病毒
昨日,记者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卫生部正组织专家制订相关诊疗方案。此次专家组成员不仅来自中疾控以及北京的医院,河南、山东等地的基层医生也加入其中。昨日,记者联系到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系主任、北大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徐小元证实相关部门已经分离出病毒的说法。
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
病毒未现人际传播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2010年5月,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临床等有关专家,编写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根据方案要求,卫生厅进一步组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重点发现并证实可能同样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一种布尼亚病毒。
此次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的“诊疗方案”中,已暂时使用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这一说法。但这是否是这一病毒的最后名称,记者并未得到明确证实。
徐小元说,方案中将包括病毒的监测、诊断、鉴别、治疗等内容,他强调,这一病毒仍然需要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监测,并且这一病毒通过蜱传播,目前未发现人传染人的病例。
对于此病毒的“致病力”的问题,徐小元认为,河南这么多年有疑似500多人感染,18人死亡,死亡率很低。
徐小元强调说,这种蜱传疾病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且感染多在3—11月份,在治疗上,只要对症治疗,如果出现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生素,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公众没有必要因此恐慌。
热点
昨日下午5时25分,卫生部专家组与河南省疾控部门在商城县召开技术工作会,多家媒体旁听并提问。专家组组长、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介绍了专家组这两天在商城的调研情况,并称今后相关蜱传疫区的医务工作人员将在岗前接受无形体病的防治知识培训。
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称,目前调查工作正进入到系统研究阶段,于昨日正式启动对病人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卫生部专家组培训一线医生
据悉,专家组一行自来到商城后,多次赶赴当地疾控中心和县医院以及商城县多个乡镇,对商城县蜱传疾病的防控和治疗进行了督察和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于到达当日,在河南省商城县人民医院对一线医生进行了一次培训。这次培训共召集了商城县19个乡的医生,包括商城县医生以及信阳市治疗蜱虫叮咬病例较多的几位主治医师。
王世文表示,这次商城之行的调研成果将为卫生部门制订修改相关防控方案提供依据,其中包括今后相关疫区的医务工作人员将在上岗前接受无形体病的防控培训。但王世文同时也称,蜱传疾病疫区的划定还没有明确。
至于这次商城蜱传疾病致死事件,能否使得相关部门对我国整个防疫体系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突破,王世文表示,只能等他向卫生部汇报之后,等待研究决定。
疾控部门回应瞒报质疑
昨日会上,有媒体记者问道,商城当地有群众反映,一些被蜱虫咬过之后死亡的人,当地官方并没有上报,“当地疾控部门确定蜱传疾病致死病例的依据是什么?”
河南疾控部门负责人表示,流行病学病例的确定与老百姓的直观认识并不完全相符,譬如蜱传无形体病,疾控部门必须确定死亡病例有发热及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等症状,而且还要排除其他死因,才能最终确定为该种病例。
本报记者提问称,本报掌握了两例死者的部分病例资料,显示商城县鲇鱼山乡农民龚正成和伏山乡农民雷呈华,分别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无形体病,两人最后都不治身亡,却没有出现在商城县上报的死亡病例之中,原因何在?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解释说,像龚正成这样的患者,因为在家中死亡,给疾控部门的数据统计造成了困难,而对于其他媒体所反映的未列入统计数据的个例,已责成商城县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许汴利称,在2007年信阳发现3名疑似无形体病病例后,当地疾控部门立即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病例的监测,并制定了诊疗的方案。
商城县平均每村一个病例
据王世文介绍,2009年,商城县发现疑似无形体病病例87例,死亡5例;今年截至目前,共发现120例,死亡1例,当地平均一个村一个病例,发病时间多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94.2%的患者为农民,其他则为学生和商业服务人员等。病患相对集中的年龄是50岁以上,其中男女的比例为1:2.7,发病地点则集中在浅山丘陵地带。
但王世文指出,因当地三分之二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留下村民以老人和妇女居多,所以上述数据并不具备精确的流行病学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和修正。
病原体传播率与蚊子差不多
王世文还介绍说,经过卫生组专家对当地村民和村医的调查,发现当地的宣传已经有一定成效,基本上村民和村医对无形体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王世文还称,这次调研帮助其纠正了之前的一些学术观点,比如这次他发现家禽身上并没有蜱虫,蜱虫多集中在发毛较细的家畜身上,这将为其修改相关防控方案提供了新的依据。下一步,有关部门将重点研究蜱传病原体原宿主的情况。
王世文表示,商城县出现的疑似无形体病病例基本上可以肯定为蜱传疾病,但民众不需要对蜱虫过于恐慌。蜱的病原体传播率与蚊子差不多,根据其传播特点和传播途径而言,这种病是可防可控的。
新闻资料
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本文来源:新京报 ) 经蜱传播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学习了,谢谢老师提供资料,继续期待中,谢谢! 蜱传播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可防可控的。 蜱虫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学习后了解了病因,我们可以宣传,可以制定消毒隔离措施。 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微生物在与人类和平相处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变异,新的病种会流行。 谢谢老师提供的信息{:1_17:},收藏啦。 老师的资料很全面,学习了,谢谢提供。 谢谢老师提供很全面的资料,下载学习。{:1_17:} 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药物的滥用乱用。。。。。。
等等这些引起的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在这些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与突出
在处理传染病疫情时,人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
卫生部:初步认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与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有关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卫生部9日指出,初步认定疾病与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有关。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近年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针对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防治指南中指出,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这一病毒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但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防治指南还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措施等做了详细规定和说明。(记者周婷玉)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10-10-09 15:39:06
--------------------------------------------------------------------------------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相关链接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 ... 60/201009/49245.htm 老师,大概昨晚没休息吧,工作重要但身体更重要。在我们这儿因蜱虫叮咬的病例目前还没有,提前学习总是有好处的,谢谢提供! 我把附件也传上来吧!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各地应当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尽快建立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疫情的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建立该病的实验室诊断能力。
(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积极、广泛地宣传疾病防治和蜱等媒介昆虫的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常识从而有意识地去保护自己,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使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蜱防制宣传要点见附件6。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应当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