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8月15日为舟曲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让我们一起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不幸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0-8-15 15:30 编辑http://t1.gstatic.com/images?q=tbn:_8udWHwF1K3LOM:
http://image.xinmin.cn/2010/04/21/20100421190532484745.jpg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0-8-15 15:30 编辑
8月15日:全国哀悼日,应该把论坛的首页暂改为黑白色的。
http://img.ifeng.com/tres/recommend/html/images/100814-zhouqu.gif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保护地球,珍爱生命,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回复 4# 水墨画
估计有技术难度。请问其他管理员,是否有招? 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哀悼。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珍爱地球,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天人和一,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0-8-15 15:31 编辑
沉痛悼念舟曲洪灾中受难的同胞,为遇难者祈愿,为生者祝福。
http://img.ifeng.com/tres/recommend/html/images/100814-zhouqu.gif 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哀悼。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珍爱地球,保护家园,刻不容缓!愿这样的哀悼日越来越少!{:1_10:}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0-8-15 07:27 编辑
http://t1.gstatic.com/images?q=tbn:8k9t1SyYLf2f_M http://t3.gstatic.com/images?q=tbn:xhe_0Ue2C9E0oM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0-8-15 08:53 编辑
为遇难的同胞们默哀。{:1_10:} 是啊!送上我们深深地祝福!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万众一心,风雨同舟!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0-8-15 09:24 编辑
小知识:
1、降半旗降多少:
最佳答案所谓降半旗,并不是将国旗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旗杆顶,然后再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三分之一处。降半旗是一个国家行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来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思和悼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以下简称国旗法)第十四条对降(下)半旗的有关事宜作了明确规定。该条第一款规定了四类人士逝世应该降半旗。其中(一)(二)项列举的人士为国家重要领导人,即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以及全国政协主席。(三)(四)项列举的人士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对世界和平或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很显然,上述四类人士不包括普通老百姓。该条第二款同时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但是,对于怎样才算“重大伤亡”,国旗法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2、国旗的规格:
通用规格为如下五种:
288cm X 192cm
240cm X 160cm
192cm X 128cm
144cm X 96cm
96cm X 64cm
五星红旗绘制方法:
甲、为便于确定五星之位置,先将旗面对分为四个相等的长方形,将左上方之长方形上下划为十等分,左右划为十五等分。
乙、大五角星的中心点,在该长方形上五下五、左五右十之处。其画法为:以此点为圆心,以三等分为半径作一圆。在此圆周上,定出五个等距离的点,其一点须位于圆之正上方。然后将此五点中各相隔的两点相联,使各成一直线。此五直线所构成之外轮廓线,即为所需之大五角星。五角星之一个角尖正向上方。
丙、四颗小五角星的中心点,第一点在该长方形上二下八、左十右五之处,第二点在上四下六、左十二右三之处,第三点在上七下三、左十二右三之处,第四点在上九下一、左十右五之处。其画法为:以以上四点为圆心,各以一等分为半径,分别作四个圆。在每个圆上各定出五个等距离的点,其中均须各有一点位于大五角星中心点与以上四个圆心的各联结线上。然后用构成大五角星的同样方法,构成小五角星。此四颗小五角星均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点 本帖最后由 茶韵幽香 于 2010-8-15 09:24 编辑
沉痛悼念舟曲灾难中受难的同胞!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珍爱地球,保护家园,从我做起! 为逝去的灵魂点一盏回家的灯。
风雨同‘舟’
威武不‘曲’ 沉痛悼念舟曲洪灾中遇难的同胞,为遇难者祈愿,为生者祝福。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