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 发表于 2010-7-18 17:46

美国IDSA指南建议输液管路在输注丙泊酚后要及时更换,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麻醉药品与感染的关系也很密切,您知道吗?看看这篇综述,您会有所启发。

柳萨 发表于 2010-7-18 19:35

学习了。今天学习的内容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分析及制定控制措施会有帮助。谢谢老师!

幸福 发表于 2010-7-18 21:20

回复 1# 楚楚
谢谢楚管提供的新理念,了解麻醉药物对细菌的作用,
有助于了解它们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有利于分析感染的原因和采取干预措施。{:1_17:}

lihongyu333 发表于 2010-7-27 17:24

谢谢 ,为了更全面地预防感染,手术室还要更主动地为麻醉提供更多的服务。

84921501 发表于 2010-11-2 14:49

谢谢老师,己下载学习.对麻醉这块东东了解更多了,对以后的工作会帮助很大的.

寂静的春天 发表于 2010-11-3 22:37

为什么下载不了哦?急死人了!!

楚楚 发表于 2010-11-3 23:33

回复 6# 寂静的春天
可以下载啊,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要不,把邮箱通过站内短信告诉我,我传到你邮箱哦

往事随风 发表于 2011-1-4 14:41

回复 1# 楚楚


    正需要这方面的文献,已下载学习,谢谢楚楚老师啦!

蕊儿 发表于 2011-1-13 15:30

又增加知识啦,下载学习!谢谢!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011-1-14 11:53

回复 1# 楚楚


    如本文所述,病人使用异丙酚麻醉是否可认为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呢?

楚楚 发表于 2011-1-14 11:56

回复 10# 荷塘月色
按照指南的建议来看,应该是吧,您可以做做这方面的研究啊,看看危险程度究竟有多大{:1_9:}

青青岛 发表于 2011-3-1 15:26

又增加知识了,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很多!

蓝鱼o_0 发表于 2011-3-2 23:04

回复 1# 楚楚


谢谢楚管的信息!也帮我解决了这个疑问。
我看了综述,又添了新的问题:
首先,明确的是,这个因素的临床实验开展难度太大(无对照,相信没有人会像关公那样“刮骨疗伤”),那么只能进行体外实验,通过微生物法进行比较。然而,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毕竟不同,因为麻醉药进入人体经过肝脏代谢,药理作用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药物动力学效应和体外实验也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对其感染的评价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文中的理论,麻醉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菌,从而导致人体菌群的改变,这是一个作用。
麻醉药物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是非选择性的,也就是说对外来致病原也存在抑制效应。那么从这点上说似乎是个保护效应?能否影响感染的发生,取决于麻醉药对正常菌群及致病原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
而麻醉药物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有影响,使其对外生致病原的反应能力下降,这也是一个效应。如果出现感染时候,哪种是主要因素呢?不同的原因呼唤不同的措施。只听过个体化治疗没听过个体化麻醉。两者之间与感染的效应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效应?

在补充了新的知识点的同时,我也有了其他的思考。仅仅作些理论上的探讨而已。

无限怀念的美好 发表于 2017-9-27 23:40

谢谢老师分享,下载学习了~

无限怀念的美好 发表于 2017-9-29 09:38

谢谢老师分享,下载学习了~

院感小哥 发表于 2017-10-4 23:39

学到新知识,感谢老师分享~

lan8153 发表于 2018-2-6 13:16

什么叫炳。。。不明白的太多了{:1_6:}{:1_7:}{:1_12:}{:1_11:}{:1_11:}

taoying1980 发表于 2023-3-1 14:49

学习了,这方面还是需要更多的关注。

c陈思s 发表于 2023-7-11 14:32

谢谢老师,己下载学习!

秋天2 发表于 2023-8-25 09:35

学习了。今天学习的内容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分析及制定控制措施会有帮助。谢谢老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IDSA指南建议输液管路在输注丙泊酚后要及时更换,您知道是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