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目标性监测,您倾向于那种方法?
本帖最后由 zhangfh 于 2010-3-17 06:16 编辑我们的目标性监测方案是以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为蓝本的,处在危险中的人数,也即所谓的“分母”是以ICU日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minke软件的ICU监测是对所有处在危险中的人群进行登记填写调查表,登记相关的危险因素,工作做的更细,更具研究性,能够找出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您倾向于那种方法? 那当然是倾向于后一种了。我们调查不是目的,干预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在科室人员,精力都到位的情况下;将工作当成科研来做,肯定是好的;但院感专职人员除了监测之外,还有其他工作要做,如果光把时间花费在登记病例,统计分母上,那可能不太能行吧,毕竟院感工作涉及的面太广了。 我倾向于后一种了。我们调查不是目的,干预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2# 无极紫晶
同意无极紫晶的意见,调查不是目的,干预才是最重要的。 ICU日志在填,所有的医院感染病历我也录入minke。
不太理解“处在危险中的人数”,是指进ICU的所有患者还是单指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
按照监测规范,日志是所有患者,但病历监测是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
软件只能单纯的反映患者的危险因素,而ICU的医院感染还有医务人员、物品的消毒与灭菌、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这些只能靠我们日常的主动监测才能发现。 倾向于后一种,我们调查不是目的,干预才是最重要的。
处在危险中的人数,我的理解是指进ICU的所有患者。 我赞同版主老师的意见。后一种方法好是好,尤其在研究性方面可以找到有力证据。但在科室人员精力不能到位的状况下,这不是给自己下套吗?毕竟院感工作涉及的面太广,要做的事情太多! 我们也在做,牵扯精力很大,我们人员紧缺,有时有些力不从心,做好了,意义很大,做不好,就只是一种形式了。 本帖最后由 jsxzmyp 于 2010-3-17 09:44 编辑
一味的图大而全,其结果可能反而不太好;在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普遍缺编的情况下,应该在做工作之前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工作目的和定位,然后再深入某一项工作,可能获得的效果更好!而且过程监控,规章制度的督导落实都是在专职人员的主动深入病房才能获得,这都需要专职人员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啊。如何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情况下做好院感工作,可能是最重要的。 回复 6# zzhap
赞同! 后一种方法更贴近于工作实际,而且对科研有好处,毕竟院感不在于调查,而是经过调查后分析进行干预。 回复 6# zzhap
“处在危险中的人数”:是指住进ICU的所有患者。
软件只是一种统计分析工具,无论何种监测方法都应注重过程监测。 回复 13# zhouhong
非医院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ICU各类监测、风险因素、病原学、抗菌药物你都输入minke嘛?? 回复 14# zzhap
是的,所有住进ICU的患者都必须录入,否则就没有“分母”了。 回复 15# zhouhong
表格是你们填写还是医生填写?
你们ICU多少张床位? 回复 16# zzhap
是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填写。 回复 1# zhouhong 卫生部的监测方案里也将所有ICU的病人进行监测的。 回复 18# 缭绕
卫生部监测方案中的所有监测的ICU病人是以日志形式体现的,不需要登记每一位患者的详细情况以及危险因素等情况。 回复 19# jsxzmyp 谢谢,我省做的是卫生部ICCP项目的目标性监测方案,我理解成那个方案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