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生的职业素养令中国医生汗颜
又一个中外合作的心脏外科手术即将开始。“盯住他!”忽然,洋医生严厉地对护士长发出命令,要求她“现场跟踪”一位正在进行消毒操作的中方医生。原来,这位中方医生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被“老外”当场发现。直到这位医生完全按照规范完成消毒操作后,才被允许上台操作,正式开始手术。这回,上海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真的被“老外”的严谨工作作风给震住了。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心胸外科专家斯坦利教授领衔的手术小组,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之邀,近日在该院为国内8位病人开展从诊断、分析、手术直至术后康复的全套医疗服务,中方医护人员全程跟踪观摩。这个手术小组成员除主刀医生斯坦利教授外,还包括1名麻醉师、1名体外循环师、1名护士和1名术后监护人员。如此“全套”地引进国际顶尖手术团队,来国内进行手术示范交流,在上海乃至全国医院中尚无先例。
这个顶尖团队实施的8台手术在难度上并不属顶尖级,心脏搭桥手术及心脏瓣膜手术,上海不少外科医生已操作得相当娴熟,纯从技术上说,简直“了无新意”。但一场场观摩之后,中国医生这样描述他们的感受:“深受震动。”
执行手术规范近乎刻板
最直接的震动首先来自“老外”们对手术规范近乎刻板的严格执行。手术前,洋医生会准备一份科学、规范、合理的“流程图”,其中包括麻醉流程、手术流程、重症监护流程等等,流程一旦确定,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变成自己的“习惯”,不允许因为个人的固有习惯增添任何多余的环节,或减少一些环节。哈佛专家规定,术中为麻醉和气道所准备的药物、器械,都须在术前按严格的规范摆在固定位置,须“手到擒来”。
因为缺少监护仪的副显示屏,“老外”医生无论如何都不肯开始动手术。事实上,国内医院在进行手术时,监护仪往往只有一个显示屏,由麻醉师负责监测,手术中,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的掌握,需由主刀医生不断询问麻醉师。但“老外”强调执行手术流程规范必须一板一眼,监护仪不仅要有主显示屏,还要有副显示屏,主显示屏由麻醉师掌管,而主刀医生通过副显示屏可适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直到这个被国内医院“精简”了的小问题被手术室解决后,哈佛团队才上了手术台。
一位观摩过手术的中方医生感叹道:“我感觉非常惭愧。在哈佛专家看来‘常规’的流程,在国内医学界却并不‘常规’。在手术前,对所有可能需用的药物和器械,我们往往没能做好最充分的预备。时常等到意外发生时,才‘临时抱佛脚’,有时甚至出现术中等药和寻找器械的窘况,从而不仅无法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甚至贻误抢救时机,导致患者生命受损。其实,‘老外’对流程规范近乎‘僵化’的执行,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
华山医院副院长徐建光教授说,近一段时期以来,频繁出现的医疗纠纷始终困扰着国内医院,不少医院对此多觉委屈。其实,医疗行业应该作更深层次的自我检讨,整个医疗过程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流程,缺乏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是相当数量医疗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
不少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往往凭仗经验,习惯“跟着感觉走”,缺乏严谨的规范操作意识。华山医院花大力气引进顶尖团队而不是单个专家“现身说法”,其目的绝不仅仅在于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技术,更在于以“零距离”的方式,最感性、最真切地学习国际医学界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以及顶级医学专家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
追求“零缺陷”
哈佛医学专家们全力追求“零缺陷”的工作态度,也给中国同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保证病人在麻醉前、中、后各阶段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患者血压波动,他们术前提出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的要求,有些在中方医护人员看来已是近乎“苛刻”。
譬如,通常国内在术中要求患者收缩压保持在120-140毫米汞柱即可,但哈佛专家却要求患者血压必须始终稳定在120毫米汞柱上,因为唯此才能使手术危险降到最低。术前,哈佛团队尽可能多地与患者展开交流与对话,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打消患者对手术的疑虑和担心。
一旦确定手术,主刀医生与麻醉、ICU等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一起,对方案进行认真详尽的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让合作伙伴们彻底接受和知晓。
同时,更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周密、详尽的预案。在手术方案的讨论中,为了避免差错,专家们根据他们所了解到的中国患者的个性,每人都起了昵称,避免“张冠李戴”。在华山医院短短的10多天里,哈佛专家们每天在清晨6时许即进入手术室,晚上6时等手术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放心离开。而从患者离开病区到患者安全送入监护室的全过程,手术主刀医生都亲自搬动和护送,其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难以挑剔。
细节体现以人为本
哈佛团队的不少工作细节令国内同行十分惊讶并深受感动。甫抵上海,哈佛专家便立即赶赴华山医院看望患者,了解自己手术对象的病情;麻醉用的针管通常又粗又大,为了避免患者的痛楚,他们改用耗时费力的细管注射;胸腔术后,患者伤口会有巨痛,特别是咳嗽时疼痛更甚,为此他们特意带来了红色心形“防咳垫”送给病人。
不少观摩的医护人员感慨:这种细微处见真情的医学人道主义,在国内多数医院还是欠缺的。此番交流,哈佛专家共为8位冠心病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首位接受手术的顾女士在手术后不到一周就能独立下床行走,并一再表示整个手术过程前后未感到有强烈痛感。
年届八旬的郭阿毛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术前曾在医院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病情仍未见好转,国内医生考虑到其手术风险极大,一直未做决断。其家属在得知哈佛专家来沪交流的信息后,主动找到哈佛专家要求做手术。哈佛专家答应了他们的恳求。
专家们说,做手术,风险在医生,但不做手术,风险却在病人。
为了使手术的风险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哈佛团队反复研究病情,为其制定了一整套安全、规范、周密的手术及治疗方案。手术十分顺利,术后第二天,郭老先生就能下床活动,并在一周后康复出院。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44&id=16650859&tpg=1&ppg=1&sty=1#16686759 国外医生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也许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医生的“淡漠”吧 做手术,风险在医生,但不做手术,风险却在病人。
我们有的人认为,签了字,风险即在病人。错!是你的不认真、不严谨把风险带给了患者。 医疗行业应该作更深层次的自我检讨,整个医疗过程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流程,缺乏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是相当数量医疗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
不少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往往凭仗经验,习惯“跟着感觉走”,缺乏严谨的规范操作意识。 这就是哈佛团队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很令人肃然起敬。这也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这些差距需要我们深思!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我们应该怎样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呢? 整个医疗过程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流程,缺乏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是相当数量医疗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但是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医生的“淡漠”。 民族的复兴在于民族操守,在于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衰落就从精神开始堕落! 洋医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回复 3# 昊love无限
"我们有的人认为,签了字,风险即在病人。错!是你的不认真、不严谨把风险带给了患者。"言之有理!
哈佛专家们每天在清晨6时许即进入手术室,晚上6时等手术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放心离开。而从患者离开病区到患者安全送入监护室的全过程,手术主刀医生都亲自搬动和护送,其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难以挑剔。 很令人肃然起敬。这也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看了这篇报道,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弥漫在我的心头,由感敬意,愿我的同人们,也能有所触动,改善医患关系,从这里做起。 国外医生的严谨作风和精益求精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外国人的务实精神,很值得我们国人效仿。记得省院进修期间,去听一位美国人授课。课讲完离开时,他自己背起背包,和我们一起走。当时就觉得他很务实,不像中国人那么虚套 “盯住他!”忽然,洋医生严厉地对护士长发出命令,要求她“现场跟踪”一位正在进行消毒操作的中方医生。
别怪别人瞧不起你,怪自己不争气,不上进! 华山医院已经可以说是上海最好的医院之一了,跟国外的医院比起来,无论在哪方面都有欠缺,这也许就是我们国情决定的,但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许带给我们更多的心灵触动,也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学习动力。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由于当时主要传人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而且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随着西医传入的扩大,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医学事业在发展,我们不但在技术上要很好的学习,在职业、素质等各方面也要好好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医疗事业更进一步发展。 本帖最后由 巴斯德之徒 于 2010-3-4 16:35 编辑
不过如果这位洋医生要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医生,这样的直接了当,恐怕在医院呆不了几天就被排挤出去 了——别人会说他太张扬!
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这样狭隘的腐朽思想存在,阻碍了许多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的发展。在崇拜别人的时候还是想想自己平时的所想所为吧!尤其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僚老爷们!不是中国没有能人,是你们亲手断送自己的优秀人才,好东西不一定都需要引进,偌大的一个中国也不可能靠引进老外来全面带动,如何改掉官僚作风,如何开放胸襟,甘做伯乐,不以权谋私,以权压制,才是应该长久考虑的! 我们的同行最羡慕的是美国医生的收入,而对人家的职业素养知之甚少!差距更是几乎无人认真比较!这种差距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的同行最羡慕的是美国医生的收入,而对人家的职业素养知之甚少!差距更是几乎无人认真比较!这种差距的 ...
gjs661 发表于 2010-3-4 16:49 http://bbs.sific.com.cn/images/common/back.gif
记得有一次,我有同事就收入和国外相比,牢骚满天,我本人可能属于不太会说话的类型,当时就给予顶撞,我说,我们和人家比收入的时候,最好先比比工作能力和个人修养。一个连执业医师都考不过的人,严格说,连行医资格都没有,谈何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