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的北大医院事件是2009年最大的魔术
众所周知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魔术备受瞩目,全国开始了魔术热。人们都知道魔术是假的,魔术过后观众都有一种好奇感,想知道魔术的奥秘。全国都知道央视经济半小时11月3日关于北大医院非法行医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这种效应是每个记者,每个栏目组都梦寐以求的。研究这种成功的原理,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很有意义。这里公开宣布产生这种轰动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应用了魔术技术。
想不到高超的魔术表演在中央二套经济半小时的关于北大医院教授死亡一案的报道上出现了,亿万人做梦也想不到这也是一场魔术,但这场魔术表演的太逼真了,太精彩了,让人们认为这都是真的,因此让很多人不能不信,让很多人愤怒不已,然而,其实这也是一场魔术。
这个精彩的魔术是由北大教授王建国编剧,并主演,由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庄严及有关人员参与的2009年第一大闹剧。
魔术都知道是假的,表演完后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你肯定不会理解新闻里怎么会有魔术技术?本人把这个节目定性为魔术,当然也是假的,也有其中的奥秘。经过本人深入研究,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造成轰动效应,表演如此成功的原因是采用了“三变二偷一忽悠”的办法,现公开介绍如下:
这篇文章是本人于11月10日发的《央视关于北大医院教授死亡的报道存在错误》的深入和补充,最好先看那篇再看这篇,有个连续,有个过渡。
本篇只谈熊卓为死亡有关的案件,电视中涉及的其他案件,本人不熟悉,不涉及。
一、“三变”——创造轰动效应
在央视11月3日经济半小时的节目里,对北大医院用“三变”的方法,把学生参与治疗的辅助治疗,辅助主刀,辅助抢救的事实,变为学生主治、学生主刀、学生抢救,从而达到创造人人关心北大医院非法行医,关心学生治死教授事件的轰动效应。怎么变的呢?介绍如下:
1、变教授主治为学生主治
(1)、什么叫主治,在对一个患者的诊断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的医生,称为主治医生,这个概念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主治包括诊断、手术、术后恢复治疗方案、抢救。
(2)对于熊卓为而然,诊断、手术和术后恢复治疗方案三个关键环节是骨科主任李淳德教授做的,抢救现场更是有多位专家教授,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中提到的三个学生,根本不是主治,诊断、手术、术后恢复治疗方案、抢救都是教授做的,怎麽能说这三个学生是主治呢?其中于峥嵘和肖建涛当时已经分别是医学硕士毕业和医学博士毕业,段鸿洲当时也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正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也不是什么实习医生。特别是于峥嵘当时已经取得了《医师证》,一次考试发两个证,执业医师证晚发了,怎么能说是非法行医呢?
王建国明知道诊断和手术都是李淳德教授做的,也知道抢救现场多人参加,为什么还说学生是主治呢?根本原因就是王建国找不出专家教授的毛病,想获天价赔偿,必须从制造假象开始,向学生开刀,故意编造学生主治的谎言。
2、变教授主刀为学生主刀
(1)、节目中王建国的一段话“这种大医院,这是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怎么可以出,出这种ABC,这是犯的一种最低级最ABC的一种错误,你去想,一个人的生命去交给一个没有资质的人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好比我把我自己交给街上一个人要他给我开刀是一样的,随时都可能损失生命。”
王建国知道学生参与手术,是完全可以的,为了把非法行医的帽子给北大医院扣2上,第一步就是要把学生参与手术,变成学生主刀。王建国明知道给熊卓为手术的不是学生,而是教授。这里故意回避不谈,而是故意煽动,把学生参与,变成学生主刀。达到转移视线,让观众感到北大医院是非法行医的目的。
王建国不但故意把教授手术说成是学生主刀手术,而且把有医师证的于峥嵘当作“好比我把我自己交给街上一个人要他给我开刀是一样的,随时都可能损失生命”这种比喻完全是歪曲,是煽动,是非常明显完全错误的比喻。
(2)、暗访中只强调有个学生要去参加手术,只是参与,但节目里不强调他不是主刀,故意让观众造成是学生手术主刀的假象。
记者“在医生值班室,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准备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的北大医学院的学生。
记者:“刚才那小伙子考执业资格证吗?”
北大医院骨科实习生:“他应该是明年就可以考。
记者:“但他今年就已经在做临床的工作了。”
北大医院骨科实习生:“对。”
记者:“医院允许这么做?”
北大医院骨科实习生:“对,在这儿实际上可以,就是收收门诊过来的住院病人,看病例,开遗嘱,上手术。”
半小时观察:谁来保护我们的看病权?
看到我们记者的暗访,尤其是最后看到那位还没有考取医师资格的学生正在准备去做手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真是很担心那位躺在手术台的患者。”
学生参与和学生主刀是有本质区别的,王建国和记者在这个问题上故意制造假像的同时,用煽动的语言让观众十分相信是学生主刀,学生非法行医,学生治死了老师,挑动老百姓对北大医院的强烈不满。
3、变教授主救为学生主救
(1)电视里王建国说,“记者在熊卓为的病历记录上看到,负责观察,诊疗,抢救的主治医生叫段鸿洲、于峥嵘和肖建涛,最后的死亡证明,也是于峥嵘开的。而王建国告诉记者,这三个人,竟然都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北大医学院的在校学生。”
就是这样一段话,把北大医院领导和专家放弃春节休假,举行了历史上少有的最大规模的抢救活动,说成了只有3个学生“负责,诊疗、抢救”,如果当时王建国不在场,说这话还有情可原,可是当时王建国始终在场,目睹了这一切,为了陷害北大医院,陷害三名学生,竟然不顾事实真相,公然在中央电视台里公开欺骗,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实在让人遗憾!
(2)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说:“抢救的过程当中,又使用非医疗人员进行抢救,导致抢救失败。”胡盛寿当时也在场,也目睹了抢救现场的一切,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在场,学生在现场只是零工、力工,怎麽能说是“非医疗人员进行抢救,导致抢救失败”呢?
他们这样说的目的,就是人为制造只有3个学生抢救教授的假象,蒙骗观众,唤起人们对北大医院的痛恨,激发观众对熊卓为的可惜,达到天价赔偿的目的。本人感觉手段有的卑鄙,做法有点可恨,语言有点恶毒,心地有点不良。
由于王建国和中央电视台记者采用了如上述所述的三个魔术手法,把学生参与辅助治疗,变成了主治,把学生参与手术,变成了学生主刀,把学生参与救治变成了学生主救。于是北大医院学生治死老师,北大医院非法行医严重的罪名成立。天价赔偿可得。
二、“二偷”——掀起谴责高峰
在魔术表演中有公开的偷,也有隐蔽的偷,这个电视节目,也是如此,公开的偷是偷录,隐蔽的偷是“偷换”。
1、偷录
偷录在我国法律上,只要是合法的,都是允许的,偷录是能快速真实获得信息的一个途径,本人不反对合法的偷录。但是对于民众关心的问题和会引起重大后遗症的事件,偷录后的公布,要非常慎重,要与有关部门沟通。这次偷录的公布,就有明显瑕疵,造成最高的新闻媒体,最高的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部,最高级的医院之间的公开论战的混乱局面。
2、偷换概念
在电视报道中,存在20处偷换概念问题,可谓魔术比18搬武艺还多:
(1)把学生辅助治疗”偷换“成学生主治”
(2)把“学生参与手术”偷换成“学生主刀”,
(3)把“学生参加抢救”偷换成“只有学生抢救”
这三个前面已有说明,此处从略
(4)把“偶然现象”偷换成“必然出现”
熊卓为出现肺栓塞的现象是偶然的现象,还是必然现象,是区别医院有没有责任的关键问题,如果术后抗凝是必须的,那么医院肯定有错,如果不是必须的,那么医院可能没错,也可能有轻微的错。
如果是必然出现,为什么教材没有规范?如果是常规,为什么论文能发表,甚至连心血管内科教授的熊卓为本人也不知道?还对自己误诊为“体位性低血压”?如果是必然出现,全国骨科手术几十万例患者中年龄不足50岁的出过肺栓塞的有几例?可是节目里把这种偶然现象当作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句话是在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的口里说的“这个整个给她做完手术以后,术后的处理常规有问题,他没有给她抗凝治疗,明明一个高凝状态,做骨科手术长期卧床,不给她吃抗凝药,这是直接导致她肺栓塞形成的原因”,
把偶然的医疗意外偷换成必然出现,显然是栽赃陷害。
(5)把“短期卧床”偷换成“长期卧床”
在电视节目里,这句话是王建国通过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的口里说的“做骨科手术长期卧床,不给她吃抗凝药,这是直接导致她肺栓塞形成的原因”,什么叫“长期”卧床?手术后第三天就下床,这叫长期吗?把术后卧床共二天偷换成“长期”,其目的是把造成肺栓塞的责任推给医院。“把‘致死’偷换成‘治死’”
临床调查表明,全国骨科手术患者很多,有的术后瘫痪多年,也没出现肺栓塞现象。长期卧床,不是肺栓塞的必然原因,更何况只有2天就开始下地活动。
(6)把“致死”偷换成“治死”
熊卓为的死是肺栓塞致死,造成肺栓塞的原因是医疗意外,可是节目里把肺栓塞致死,偷换成学生治死。什么叫“治死?是诊断错误、手术失误、用药错误造成的死亡才叫“治死”。“致死”和“治死”有本质的区别,故意偷换,目的不纯。
(7)把“技术问题”换成“非法行医问题”
出现手术并发症肺栓塞是医疗学术上的问题,可是在节目里被偷换成是三个学生非法行医造成的问题。
(8)把“博士毕业和硕士毕业的学生”偷换成“普通医科院校没毕业的实习生”,
“王建国告诉记者,对于于峥嵘等三名没有医师资格的学生行医的事实,北大第一医院并没有否认,但是院方强调,病人死于术后并发症肺栓塞,跟学生行医没有直接关系,”
只强调学生行医,把已经取得硕士毕业证、有《医师证》的于峥嵘和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肖建涛,偷换成了普通医学院校临毕业前,进医院实习的实习生,目的是想制造学生行医,治死教授的假象。
北大医院涉及本案的三个学生,与本科没毕业的实习学生,二者是有明显本质区别的。
(9)把“临床死亡”偷换成“昏迷”
电视中这样介绍“但是一位朋友的话,让王建国的悲痛变成了无比震惊。这位朋友叫胡盛寿,他是王建国妻子熊卓为的同学,现任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在熊卓为陷入昏迷的最后阶段,心急如焚的王建国找来了胡盛寿参与抢救,这位国内知名的心脑血管专家在北大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见证了熊卓为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王建国:“他出来就告诉我,他说建国她(熊卓为)说没有救了,他说太晚了,他说救得太晚,他说没有救了,他说有几道关卡,他说任何一道如果堵住了都不会死,都不会死掉。”
王建国把胡盛寿找来是参与抢救的,如果是熊卓为在昏迷状态时胡盛寿赶到,他为什么放弃不管,没抢救过来?而说太晚了。实际情况是在熊卓为出现心肺停止工作后立即送重症监护室抢救,当时根本不是昏迷状态。什么叫昏迷状态?昏迷的别名叫神志丧失,或意识丧失,是心跳呼吸正常,神经系统不正常了,没感觉了,才叫昏迷状态。而熊卓为当时是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是临床死亡状态。可是电视节目里有意把处于临床死亡状态偷换成是昏迷状态,其用心是把死人说成活人,是抢救不当造成患者死亡。
(10)把“抢救时间过长造成的骨折等伤害”偷换成“非常非常粗暴的抢救致死”
电视里这样说:王建国的诉讼代理人卓小勤:“抢救过程当中是非常非常地一个粗暴的一个抢救,然后造成肋骨胸骨骨折,然后刺破心包,刺破心脏,同时又造成肝脏破裂,最终还是由于肝脏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而放弃抢救。”
正常的心肺复苏的时间一般是半小时,国内外的心肺复苏案例表明,半小时内不复苏的,99.9%的没希望了。但也有极少例外出现过1小时外心肺复苏的案例。在场的教授应该掌握时间,不应该听患者家属吵闹,最多在1小时停止心肺复苏,宣布彻底死亡。超过一小时后,由于肋骨长时间反复按压,超过本身疲劳极限,极易发生骨折现象,这种情况如果在场的人在抢救半小时后向王建国说明,王建国同意继续,最多到一小时。可是教授和学子对教授的爱,进行长达数个小时的心外按压人工呼吸,造成肋骨骨折,并伤害到心脏,北大医院对熊卓为的爱,变成了王建国对北大医院的恨,故意把抢救时间过长造成的伤害偷换成暴力抢救,其用心险恶。
由于心肺复苏是个体力活,一个年轻人最多也就能坚持10多分钟,现场是多人轮换进行的,于峥嵘是第三个上的,在他之后又进行了多人循环,如果一开始是“非常非常粗暴的抢救,造成肋骨骨折,并伤害到心脏,那么心肺复苏的工作早就不能进行了。而肋骨骨折发生在三小时后,不能继续心肺复苏了才停止的。
(11)把“死人”偷换成“活人”
正常人都知道心肺复苏是在人心肺都停止工作后的应急抢救措施。这时的病人,叫临床死亡。如果不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肯定死亡,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视不同情况,不同病种,有1%到10%的复苏可能。被复苏的人,实际是指刚刚死亡的人,而不是活着的人,可是电视里王建国说“如果当时不把心脏按破,不把肝脏按破,把那个肺栓一取掉她根本不会死。”王建国说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显,熊卓为没死,是你们“把心脏按破,把肝脏按破”,造成死亡的。这是明显的颠倒黑白。可是王建国的这几句一点没有科学道理,完全是想当然,完全是陷害的话却让亿万人气愤万分。使我感到北京大学的教授太了不起了,这样没有科学的话中央电视台可以任意播放?可以让王建国如此煽动?
(12)把“心肺复苏是当时的最佳方案”偷换成“手术、开胸、取血栓是最佳方案”。
古今中外的医疗实践证明,在患者出现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的时候,最及时最有效的挽救办法就是心肺复苏,其他什么方法都来不及。可是王建国却把心肺复苏是当时的最佳方案偷换成手术、开胸、取血栓是最佳方案。他说“如果当时不把心脏按破,不把肝脏按破,把那个肺栓一取掉她根本不会死。”,你以为取血栓是取裤腰带那么简单吗?别说当时还没十分确诊是肺栓塞,即使确诊是肺栓塞,开胸取血栓也不可能肯定救活。正常情况下一切手术都必须在患者有心跳有呼吸的活人做的,国内外没有一例说是给没心跳,没呼吸的人做手术的,如果有,那是尸体解剖。还有一个可能的办法是体外循环,但成功的可能性也不高,由于心跳停止时间过长,即使心肺复苏成功,90%是植物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就这个不懂常识的人忽悠了大量的人。
(13)“把抢救失败偷换成抢救致死”
胡盛寿说“抢救的过程当中,又使用非医疗人员进行抢救,导致抢救失败”
王建国说“如果当时不把心脏按破,不把肝脏按破,把那个肺栓一取掉她根本不会死。”
二人的合力证明一个道理,是学生非法抢救,心脏按破,肝脏按破才致人死亡。抢救分为很多种疾病的抢救,在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的抢救中,只存在抢救的成功和不成功,不存在心肺复苏抢救致人死亡的结论,因为他已经是死亡状态。
他们把熊卓为的死说成是抢救治死,很明显是嫁祸于人,获取赔款。
(14)“把法大鉴定书偷换成标准的证据”
法大的鉴定书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有一部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还有一部分是错误的。可是王建国把这个鉴定当作圣旨,是标准的证据,这就错了。王建国这样做,都是为了证明他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心理有底,为什么二审不同意做医疗事故鉴定?
(15)把“任何人通过两天培训合格的,都可以进行的心肺复苏的行为偷换成必须是医疗人员”
王建国为了证明北大医院非法行医,不折手段,甚至三名学生在教授指导下进行的人工呼吸也列为非法行医。
联合国订的“世界急救日”的口号是“急救为人道,人人学急救”, 为了奥运会的成功,中国紧急培训了两万人,其中包括志愿者,市民、学生、警察、出租车司机,其中仅警察就一万人,你可能不信,看下面的报道吧!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于立霄)二00八年奥运之前,北京一万名警察将接受急救培训,力争在处置突发事件时以及奥运会期间,最大限度地对伤者进行现场救护。十三日,北京市红十字会与警方联手合作的“红十字急救员培训”正式启动
据介绍,北京市红十字会专家将讲授徒手心肺复苏术、急症现场处理、创伤救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警察自身遇到意外伤害和突发灾害时的自我保护、自救互救等技巧。专家称,通过两天的培训,成绩合格的警察将获得北京市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初级急救员证书。
(http://news.qq.com/a/20061213/002714.htm)”
可是王建国引用了胡盛寿的话“抢救的过程当中,又使用非医疗人员进行抢救,导致抢救失败”
胡盛寿的这段话没明确提三个学生非法行医,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词汇“非医疗人员”代替,那么什么是非医疗人员呢?指的是非卫生技术人员。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这一用语的含义专门有一个解释,卫生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资格或者职称的人员。根据这个解释,实习医生尚未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资格或者职称,当然不是卫生技术人员,也就是非卫生技术人员。
警察培训两天发证就可以进行抢救,而获得医师证的于峥嵘、医学博士生的肖建涛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人工呼吸硬说熊卓为的死是“非医疗人员”参加抢救造成死亡。如此公开颠倒黑白,允许在中央电视台里血口喷人,中国还有公理存在吗?公开说,我已经办好了护照,如果王建国完全胜诉,我肯定出国逃难,中国不久就会完蛋。
(16)把“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的讲话”偷换成“最科学的判断”
电视节目里,王建国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拿出来第三高手,公开了他和现任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的电话录音,想拿第三高手的话证明王建国观点的正确性,这招确实挺灵,蒙骗了很多人。如果这位院长的话高明,王建国计划正确,可是在明白人眼里胡盛寿在一百多字的发言中存在四个明显错误,后果是,偷换不成,倒失一把米。
胡盛寿可能不服,偷换的案例中有多处是你说的。
(17)把“原始病历的原始修改”偷换成“原始病历的事后修改”
电视里王建国列举了几个图片,证明北大医院为了逃避责任,涂改病历。其实,图片中的修改,恰恰证明北大医院没改,这个问题内容太多,全写这个博客就超字数了,现象内容本人发表《关于本案中北大医院修改病历问题的答全国网友问》,请您看我是如何解密的。
(18)把“最后的诊断”换成”原始的诊断”
肺栓塞的诊断是在抢救现场近20名专家教授的初步诊断,最后打开胸腔取血栓,证明确实是肺栓塞治死,这个结论无论从理论上到临床取血栓验证,熊卓为死于肺栓塞确定无疑。的这是最后的诊断,本人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全世界骨科手术千千万,熊卓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手术后卧床仅2天就出现肺栓塞初期症状的极少见。可是王建国把这个最后的诊断偷换成原始的诊断,用最后的诊断结果否定原先的治疗方案,显然是错误的,不应该的。如果肺栓塞是骨科手术后的必然结果,那么出问题也不应该是三位学生的错,应该是李淳德的错,他手术后没向学生交代。
实际上熊卓为的死完全是因此意外对于王建国是意外,对于熊卓为也是意外,她是心血管内科教授,也想不到会出现肺栓塞,对于学生,对于李淳德教授,对于胡盛寿等人来说,都是一个意外。用最后的诊断去衡量整个医疗过程的做法,是错误的。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死于胰腺癌,可是他去过很多世界著名大医院,都没诊断出来,最后发现已经是晚期,可是帕瓦罗蒂和他的亲属理解医学不是万能的,并没有亲属所有误诊的医院。可是王建国教授却用最后的诊断去要求医院必须救活一个因病情意外而死去的人,简直是无稽之谈。
(19)把“正常的死亡记录”偷换成“医院病历记录混乱”
请看这段话“在被修改的面目全非的病例中,王建国他们发现了很多前后矛盾的疑点,比如,死者的死亡时间竟然有三个。临时医嘱单上记录, 1月31号的上午3点30分,尸体处理一次,显示病人已经死亡,但是在死亡志里边记录的则是上午4点50分,抢救无效呼吸心跳停止,而在证明熊卓为死亡的心电图上,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则是6点53分。
王建国:“这叫什么事,这都是奇闻了,这么好的医院,你怎么会搞出这种事来。”
王建国认为这里的三个时间是医院搞鬼,其实这三个时间恰恰是医院认真负责的真实记录。从熊卓为停止呼吸心跳那时起,心电图检测就可以宣布死亡。心电图检测只是一个循证医学证明死亡的一个证据。还记得国内出现过因心电图断线造成误诊,把活的患者误认为死亡而被送到太平房的案例吧,那是明显的不负责任,把心电图的诊断当作死亡的唯一标准。而北大医院的专家们明显是非常负责的,在最后才做心电图,肯定是一条线,根本没必要做,做只是一个证明死亡的证据,而王建国把医生的爱当作医生搞鬼,医生实实在在太冤屈了。
(20)把“抢救无效死亡”偷换成“抢救无效呼吸心跳停止”
上例中王建国把“抢救无效死亡’偷换成了”抢救无效呼吸心跳停止”,明明是呼吸心跳停止才用人工呼吸紧急抢救,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可是他故意偷换成“抢救无效呼吸心跳停止”,故意制造是因为抢救无效心肺才停止的假象。光天化日之下在中央电视台里撒谎,真不愧是北大教授,手段如此高明。
20偷换呀,比十八般武艺都多呀,这么多绝招都用上了。魔术怎能不成功。但魔术毕竟是魔术,经过本人上面的揭秘,全国人民是会明白的!
三、“一忽悠”——点燃观众怒火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观众的心里,对学生主治,学生主刀,学生主救坚信不疑,对北大医院非法行医的行为谴责不已,在这个时候只要星星之火,就可以燃遍中国大地。王建国的这把火,不只是星星之火,而是一把烈火,迅速燃遍中国大地。
这把烈火就是王建国的哭诉,
不写了,文字超了,若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接续的题目是 《王建国忽悠亿万人》
本文中的人工呼吸是指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等措施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5&id=15994028&sty=3&age=0&tpg=1&ppg=1#15994028
该文原创 慕盛学 http://forum.book.sina.com.cn/redirect.php?fid=51&tid=1834195&goto=nextoldset
http://denggang.haodf.com/wenzhang/112103.htm
http://denggang.haodf.com/wenzhang/112106.htm 央视关于北大医院教授死亡的报道存在错误 支持这个观点 本人看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关于北大医院教授死亡的内容,感觉颇深,感觉题目是惊人的,内容是真实的,根据是充分的,胆量是够大。对中央电视台敢于面对现实,揭露事实真相的精神表示钦佩。 但是“惊人的题目”里蕴藏着巨大的隐患”,“真实的内容”存在着错误的结论,“充分的根据”里面有很多漏洞,“够大的胆量”引起社会的不安。中央电视台的有关节目组对这些结论肯定不服,现具体说明如下: 一、“惊人的题目”里蕴藏着巨大的隐患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节目发表的题目是“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接着是“一位北京大学的医学教授,因为种种蹊跷的原因,最后竟然死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北大医学教授离开了这个世界?记者的随后调查发现,北大医院竟存在非法行医行为。”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用了很多学生无证行医治死人的案例,引起大量观众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气愤北大医院非法行医,草菅人命的事件。中央电视台的煽动是成功的,效果是巨大的,瞬间就成了全世界著名的新闻。但编导和记者们由于专业的限制和粗鲁的工作作风,对这个新闻的播出会产生巨大的隐患并不了解,并不关心。 这个新闻的播出,对中国的医疗,教学、法律都将产生一系列不良效果,下面具体说明。 二、“真实的内容”存在错误的结论 节目里真实的表现了北大医院存在学生参与医疗行为的问题,无可非议,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据此就说北大医院非法行医,学生把教授治死,这个结论是明显错误的。 1、北大是世界著名的教学医院,全世界的教学医院没有一个是没有学生参与医疗活动的。 2、北大医院的学生不是普通本科和专科的在校生,是取得了理论毕业和临床实习毕业的“学士”。尽管硕士和博士还没毕业,但他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活动的。 3、非法行医的主体,必须是主持整个的医疗行为,包括诊断、治疗、手术,而北大医院的学生只是参与,只是辅助,特别是给教授治病,学生医生根本插不上手。 熊卓为教授的诊断和手术,是骨科主任、教授李淳德,术后第6天(年初二)熊卓为在病房突然跌倒,在医院二线值班的主治医师刘宪义接到骨科病房护士报告后立即赶到病房,此时熊卓为已没有脉搏,也测不到心跳和血压。麻醉科和心内科值班医师接到通知后也在5分钟内赶到病房。为帮助患者恢复心跳,他们边为患者做心外按压,边把患者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此后骨科、心内科、心外科主任都相继赶来参与抢救,时任院长也亲自坐阵。抢救从当晚9点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5点。据病历记载,当天参与抢救的专家有:朱天岳教授(原骨科主任)、丁文惠教授(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专家)、王东信教授(麻醉科主任、ICU专家)、李岩主任医师(心外科副主任)、刘宪义副教授(当时的骨科主治医师)、于峥嵘主治医师、洪涛教授(心内科副主任)、赵峰教授(心内科副主任)、赵明辉教授(肾内科主任)、章友康教授(当时的北大医院院长),还有应患者家属要求请来的阜外医院两名院长以及北大医院相关辅助科室多人。如此强大的抢救阵容,在北大医院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的“三个学生”当然也参与了抢救,但抢救的主角怎么可能轮得到他们! l 因此学生参与医疗活动是事实,但因此就判断北大医院非法行医,学生治死教授的结论是错误的。 2、真实不代表全面,也不代表正确,这里仅举一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笼统地认为证据充分,把学生参与医疗活动的行为都认为是非法行医的做法是错误的。暗访中的那位要去手术室的学生医生,是去参加手术,但只是参加而已,而不是主刀。可是暗访者不细问就笼统地说去参加手术,于是引起主持人一段煽情的话,把生命交给这些学生能放心吗?于是全国人民慷慨激昂,痛恨谴责。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是真实的,但是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应该由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和记者承担。 三、“充分的根据”实际漏洞百出 中央电视台发布后,收到北大医院的强烈抗议,中央电视台说胸有成竹,根据充分,铁证如山。但是仔细研究这些“铁证如山“,本人发现并不全面,根本不是什么”铁证如山“,根据如下: 1、“根据本案的一审判决“。一审的判决不是终审,在双方都上诉的情况下,一审判决就不一定可靠了。如果二审修改了一审的判决,中央电视台就跟着错了。这样的证据明显不是“铁证如山”。 2、“学生参与医疗”,中央电视台不容分说,有学生参与医疗活动就是非法行医,证据确凿。可是中国卫生管理的最高部门,卫生部不认为是非法行医,中央电视台的观点确实是简单的、片面的。仅根据北大医院的学生参与医疗活动,就说北大医院非法行医显然根据不足,“铁证不如山”。 3、“暗访有学生要去手术”可是手术主刀全是高级医生和教授,参与就是主刀吗?不细问清楚就公布于众,造成大量误解,根本不是“铁证如山” 4、北大医院称“该节目在本案二审的两天前播出,在宣判前的不负责任的报道将有可能干涉司法,严重影响司法的公正性。”这种提法是正确的,但是《经济半小时》回应:节目播出时,我们并不知道二审之事。不了解案情的进展情况就盲目播没定案的节目,中央电视台是什么目的,可想而知。另外是不是真不知道,我表示怀疑。 5、暗访的医生有没有代表性,不得而知。 四、“够大的胆量”引起社会严重的后遗症 任何一个新闻都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社会敏感的话题更要格外慎重。中央电视台的这条新闻播出后,会在社会上引起严重的不良的后遗症 1、人为制造混乱 自从央视的这个节目播出后,针对《经济半小时》的报道, (1)北大医院以中国共产党北大医院党委的名义发出回应称“报道内容失实、断章取义,极其严重地毁坏了医院名誉”。该院表示,节目以北大医院2006年发生的一起正在审理的医疗案件为由,对该院进行暗访。死者熊卓为系该院心血管内科的研究员,因腰椎滑脱在该院骨科诊治,由骨科主任李淳德实施手术,但术后发生肺栓塞并发症,经抢救无效死亡。肺栓塞乃骨科术后卧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之一,而手术本身的成功不能否认。 (1)针对北大医院声明中提出的问题,《经济半小时》回复如下: “①.北大医院声明:节目中多次出现“非法行医”或“无证行医”等词汇,亦非属实报道。本案涉及的住院医师于峥嵘已取得医师资格……这在本案的一审判决中已经有了裁定。 《经济半小时》回应:熊卓为的死亡日期是2006年1月31日,但于峥嵘执业医生注册日期是2006年5月25日,这可以从卫生部职业医生注册网上查到。在给熊卓为教授诊疗期间,于峥嵘并不具备行医资质。 ②.北大医院声明:该节目在本案二审的两天前播出,在宣判前的不负责任的报道将有可能干涉司法,严重影响司法的公正性。 《经济半小时》回应:节目播出时,我们并不知道二审之事。 ③.北大医院声明:暗访中违反医院规定未请示上级医师而擅自开具处方乃其个人行为,没有代表性。 《经济半小时》回应:如果真如北大医院所说,医院不知情,学生行医属于个人行为,那为什么于峥嵘、段鸿洲、肖建涛、刘希高这些学生开具的处方,能在药房拿到药? ④.北大医院声明:央视记者通过**的方式进行不实报道。 《经济半小时》回应:事实就摆在那个地方,无可辩驳!” (3)、家属回应北大医院:“非法行医”铁证如山 (4)、中国网11月10日发表文章《卫生部:央视北大医院"非法行医"报道是错误》文中说“10日上午,卫生部召开例行发布会。发言人毛群安在谈到央视“北京大学医院非法行医”报道时说,中央电视台对这件事情的报道做得不到位,希望媒体在以后重点选题策划方面可以和卫生部进行沟通,避免出现这样不必要的错误。” 国内最高的媒体,最高的卫生管理部门、最高级的医院公然公开激烈论战,这种奇观是建国60年来少有的,这完全是一场人为制造的混乱。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国内的安定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祸根就是中央电视台有的人不懂装懂,简单粗鲁,不考虑后果,挑起事端。 2、医患关系艰难 中国的医患关系近10年越来越紧张,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无论怎样说,都是人们关注的。中央电视台公布这篇报道后,全国的学生参与的医疗活动很多人会被认为是非法行医,凡是于此有关并出现分歧的事件都将遭到审查,甚至起诉,医患关系将日益紧张,艰难。 2、百姓看病更难 世人皆知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知道中国是看病难的国家。真的难吗?确实难,一个号常常几百元。真的难吗?真不难,医疗广告遍地是,亏损医院处处有,医学院学生常常毕业就是失业。难在什么地方?求有医德医术高的人看病难。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70%的人相信中医,但是这些相信中医的人有一半有病不首选中医,为什么?不是中医不行,而是能行的中医太少了。13亿人口,真正能行的著名中医不超过500人。 中国人多,名医太少了。如果不容许有学士证的学生参与医疗活动,只让他们旁观,他们的水平将很难快速提高。老名医死了,中国还有名医吗?任何名医都有个成长过程。 中国各著名大医院有大量的硕士博士生在紧张工作,如果不允许有学士证的人在医师的指导下参与医疗活动,教授会累死五分之一,中国现在看病更难,以后看病更更难 4、天价赔偿不断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明显支持王建国的观点,但王建国要求的赔偿是天价赔偿,要求北大医院赔偿512万呀。王建国可能是讲义气的人,如果成功他会赞助中央电视台的。我相信中央电视台不会支持天价赔偿,但是客观效果将不会随中央电视台的愿望出现,类似的天价赔偿,将成为“无形资产”,威胁着医院、医生和已近敌我关系的医患关系,对以后的医患关系不利,对以后的法律判决不利。 要人为制造和谐,不要人为加剧矛盾,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的后果,肯定是不利于创造和谐社会的。 5、名人求医难办医院和医生都想要为名人看病,因为给名人治好病,医院和医生也会出名,但是也有担心,所有给名人看病的人都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如果本案在中央电视台的煽动下得逞,北大医院赔偿512万,从此以后名人将走向有病无人敢医的现象。风险太大了,危险太高了。医学本来就是人类有很多不了解的领域,全世界的专家没有一个人敢说全部精通,从来没有过误诊。在这种情况下去给名人看病,除非特小的小病,稍微麻烦点的病,敢冒险的医院和医生将会明显少了。造成名人有病就医困难的局面。 中国有句俗话,叫“伴君如伴虎”,经常在君主面前的人,说话办事要十分小心,稍有失误就有杀头的危险。北大医院出现的教授死亡的事件,根本不是严重的违法事件,教授的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如果把所有责任全部加在医院和医生的身上,显然是极大的不公平。 尽管这些后遗症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中央电视台编导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些后遗症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的背后可能是巨大的事件,我国已出现若干新闻肇事事件,一个“西瓜注水打色素”事件,坑害几十万瓜农,全国损失上亿,还有人因此自杀。 还有一个香蕉致癌消息让万吨香蕉喂猪。即使是完全真实的消息,也要搞清是整体还是局部,例如不能轻易把北大医院的实习医生说成是非法行医,如果拿不准,要找专家,找专门机构,先问问卫生部,再发表言论,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混乱。 因为以上的原因,本人建议中央电视台认真查处此事,诚恳向北大医院和全国人民道歉。否则中央电视台的威信会大大降低,甚至遭到起诉。 http://blog.163.com/yht2113@126/blog/static/354459532009101761845202/http://pufh.blog.sohu.com/136582692.html 熊卓为研究员抢救过程中的一点细节
熊卓为研究员是我院心血管研究所科研人员,平素跟同事们关系处得很融洽。她的不幸逝世是我科科研工作的一个损失,也让同事们无比痛惜。
熊卓为研究员离开我们已经3年多了,我没有想到她的逝世在3年后的今天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作为她临终抢救的参与者,我更没有想到,被我们视为人民的喉舌、代表人民诉求也一直为我们所信赖的中央电视台,竟然违反“客观、公正”的新闻工作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对她的抢救过程做出了歪曲事实真相,完全颠倒黑白的报道。
事实胜于雄辩,在此,我把抢救熊卓为研究员过程中,我所亲历的事情公之于众,还原事件的真相,以正视听。
那天晚上,大约是夜间十一点半左右,我接到我院大内科D主任(擅长急症救治的心血管病专家)打来的电话,大意是说:熊卓为研究员在下床活动后感觉不适,几分钟之内呼吸心跳骤停,临床判断是发生了急性肺栓塞,相关科室值班人员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抢救并请内科二线急会诊,D主任赶到现场指挥,现在抢救已经半个小时,还没有复苏的迹象。我当时表示:熊卓为研究员刚接受腰椎手术1周而且现在心肺复苏持续已超过10分钟,是溶栓禁忌症,何况在呼吸心跳骤停以后,溶栓药物也不会有什么作用;现在只能继续心肺复苏操作,同时找心外科考虑有没有紧急开胸取栓的可能。
我在半个小时左右后赶到医院ICU抢救现场,询问是否已通知心外科,得知:家属表示北京某心血管病医院H教授(心外科专家)是熊研究员的同学,家属说已请H教授,等他到了再商量。于是我们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其间我提议是否考虑进行体外循环改善氧合情况,家属也说要等H教授来了再做决定。
H教授和他们医院心内科专家Y教授应家属请求一同到达现场,Y教授了解情况后认为基本没有抢救成功的希望,几分钟后离开了。H教授留了下来,说到体外循环的事,H教授表示可以用ECMO(一种代替体外循环的抢救设备),由于我们当时没有ECMO,H教授主动提出他可以让他们医院的人从他们医院送过来。于是我们一边继续心肺复苏,一边焦急地等待ECMO的到来。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我问肖建涛ECMO到了没有,回答说在路上,又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还说在路上。又过了很久,我对肖建涛说,夜里不堵车,现在应该到了,让他再去问问,肖建涛回来悄悄对我说,H教授说他认为已经没有希望了,他已经打电话让他们医院的人半路返回了。总的算起来,我们白白花在等待ECMO上的时间大约有两个小时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放弃,经家属同意,我们请心外科副教授给患者上了体外循环,开胸手术从患者肺动脉内取出很长的一段血栓。但是,一切努力都没有反应,熊卓为研究员最终还是逝世了。
我现在能回忆起来当天先后到达现场参与抢救工作的专家有:大内科主任D教授(心血管内科专家)、我自己(心内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心内科Z副主任医师、当时的医疗副院长Z教授(骨科专家)、麻醉科主任W教授、心外科L副教授、体外循环师S、科研处长Z教授(肾内科专家)、当时的院长Z教授。
抢救过程中,D主任与患者家属有过多次交流,患者家属对我院众多专家奋力抢救熊研究员生命的事实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却对此三缄其口,任由记者歪曲事实说什么只有三个毛孩子在抢救病人。为了挽救我们同事熊研究员的生命,我们一直不轻言放弃,与死神抗争了好几个小时(按照医学常规,心肺复苏30分钟没有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的,就可以宣布患者死亡了)。他的这种做法让我感到非常寒心。
患者家属、律师、记者借以吸引大众的一个说法是:粗暴抢救导致患者肋骨骨折、内脏受损,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这种说法确实很容易引起大众共鸣。我们不否认患者肋骨骨折与心肺复苏操作有关,那么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
先举一个生活常识的例子,我们拿一根铁丝,不停的弯曲-捋直-弯曲-捋直,不出几分钟,铁丝就会断掉。复苏过程中肋骨骨折也是这个道理。心肺复苏要想获得效果,每次胸部按压必须把胸骨向下压陷4-6厘米,按压的频率是每分钟100次。大家想想,即便是金属材料,按此幅度和频率反复弯曲数小时恐怕也早就坏了,何况是并不很结实的肋骨,不是有人打个喷嚏就肋骨骨折了吗?
再从医学专业角度来说,国际上所有的溶栓治疗指南中,关于溶栓的禁忌症都有一条即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者不能进行溶栓治疗,这就是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所有的急救专家、心内科专家都清楚这个道理:心肺复苏超过10分钟就有可能导致患者肋骨骨折、内脏受伤。所有的教科书也会写到心肺复苏的并发症有胸骨骨折、肋骨骨折、心肺损伤、肝损伤、胃破裂等。
在通常情况下,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不成功就结束了,一般最多不超过1小时,如果不做遗体解剖,当然不会发现肋骨骨折。事实上,如果对一个老年人进行心肺复苏,可能压几下,肋骨就断了。对熊研究员的心肺复苏操作一直持续了数小时,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当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想心肺复苏不发生肋骨骨折,只有一个办法:出工不出力。但是按压力度小了,根本不会有任何作用。我想,在了解有关常识后,读者朋友恐怕不会有人愿意医生用这种方法去抢救自己的亲人。要知道,心肺复苏针对的都是呼吸心跳已经停止的人,如果不做事,人就故去了。所以,明知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医生还是会尽力去抢救,等把人救过来,再检查、处理并发症。但是,即便医生尽了全力,心肺复苏成功的机会还是只有5%左右。
记者、律师、熊研究员家属提出的另一个说法是:3个没有医师资格的医学生非法行医导致患者死亡。我们暂且不说这3位医生有没有医师资格。我们只问一个问题:当发现一个患者呼吸心跳骤停而倒下的时候,作为一个受过严格正规训练、具有抢救技能的临床医学博士生,作为一个视患者生命高于一切的医生,作为一个“厚德尚道”、秉承“医者父母心”祖训的北大医院人,作为一个有仁心、爱心、良知的中国人,他是应该马上开始抢救患者生命呢,还是应该大呼救命、等待那个拿齐了全部合法行医证书的人到场?!如果这种抢救患者生命的行为也是非法行医的话,那么红十字会每年对大批社会志愿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岂不是在鼓动、教唆大家随时准备去“非法行医”?!
写到这里,我已无语。我的手在颤抖,我的心在流血,为了我亲爱的同事熊卓为研究员的在天之灵3年以后还不得安宁,为了我们竭尽全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却被诬为粗暴抢救,为了那3个义无反顾冲上前去试图救人却被诬为非法行医的“毛孩子”,为了我视为无比神圣的医生称号遭到践踏和蹂躏,为了我无比热爱的患者群体因为被误导对我们产生误解、逃离我们而得不到及时的合理救治,更为了我视为人民喉舌的中央电视台的某些人利用人民赋予的话语权,竟然干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歪曲事实、误导公众的丑恶勾当。
我要仰天长啸,问苍天:笼罩在我们头上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天空。
参与抢救的心内科副主任洪涛 2009年11月8日http://pufh.blog.sohu.com/136183978.html 回复 2# gjs661
其实针对近年来央视有关医院的某些报道,我一直存在疑问。他们也来过我们医院采访,但是播出来以后,我们发现编导把采访的过程完全颠倒,甚至多处进行剪接,最后呈现给观众的特别是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面前的完全是一个“颠倒了的事实”。在佩服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免有许多忧虑! 现在的媒体一边倒,完全倾向于患者,作为医院应该注意多与媒体进行沟通。 是真是假,亦真亦假,自在人心 简直就是文化大革命那套,完全不顾事实,为的就是整北大医院,整医务人员!
我们在尽可能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要多长个心眼啊! 当中国的医生真难真累啊。。。{:1_10:}{:1_4:} 很气愤啊,连中央电视台都这样,媒体不调查清楚就这样乱加报道,怎么有轰动效应就怎么报道,完全不经过仔细的调查,这样很伤害我们医务人员的心,让我们事事都要防着病人防着媒体~正所谓“防火、防盗、防医闹、防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