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size="2"> 以上几贴提供的那么“严格”的空气质量监测理论和方法,各位有没有仔细想一想,我们一直以来应用的这种监测法,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有多大的指导意义?</font></p><p><font size="2"> 真羡慕你们上海的实用风格——平时可以不用常规做空气监测。我想,在全国其他地区目前还没有谁敢不照"前章"规定,每月做大量的空气培养吧.没有监测记录,上头来检查如何交差啊!!!</font></p><p><font size="2"> 真是不明白,都啥年代了,还强调做静态的空气培养——关门窗、关风扇,消毒后监测,得到的结果不合格才怪呢。在那些非封闭的空间,如治疗室、注射室、病房等做静态空气监测,用沉降法进行粗略记数,这样得到的结果有何意义,是有“备查”意义吧?简直是蒙人蒙己和浪费资源?而实际情况是,人动空气动,风(扇)动灰尘动,监测后开始工作,一开门窗、开风扇,甚至有人踮着脚尖走进室内就“超标”,这种“标准”有何意义?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空气培养已“深入人心”,“越演越烈”。一方面,科室每月用于这种空气培养的支出至少100~300元,另一方面,科室却用不起每月100~200元的擦手纸巾。</font><font size="2"> 这不是感控措施的本末倒置吗?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font></p><p><font size="2"> 我个人认为,对非封闭的医疗空间进行空气质量评价,首先应重视环境物表的清洁度,应做到物面(任何水平面和角落)和地面都无浮尘才行,并随时保洁才更有意义。</font></p>[em01]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