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例是进展期还是院内感染
精神科血透患者,1月17日入院,入院体温正常,血常规正常,ct报告:对比1月13日,两肺炎性感染灶数目增多,无咳嗽咳痰,2月11号ct报告:两上肺炎性病灶部分吸收,范围缩小,数目减少。3月12日体温38.3,美林口服,13号咳嗽咳浓痰,血常规白细胞5.6,降钙素原0.86,ct报告,对比2月11号,右肺中叶,右下肺炎性感染灶增多,考虑新发感染。头孢抗炎治疗 3月12日开始的症状,考虑为院内感染 整个过程未见到有培养,若是相同菌,不考虑院内感染 没有痰培养资料参考,就目前情况下,我考虑不是院内感染,原因是入院时已有影像学证据证明已经感染 个人认为是院内感染,据上次检查已超过1个月,且CT检查与上次相比有新发感染 检查有限的情况 下考虑院内感染,微生物培养,患者症状等可以协助判断是否有潜伏期在感染 慢性感染急性复发不算医院感染 以下为deepseek判定根据提供的临床资料及医院感染判定标准,该病例符合**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的诊断,具体分析如下:
判定依据(参照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时间标准
患者于 2024年1月17日入院,2025年3月12日出现新发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咳脓痰),距离入院已超过48小时,符合医院感染的时间定义。
感染部位与临床表现
肺部感染证据:
症状:发热(38.3℃)、咳嗽、咳脓痰。
影像学变化:对比2025年2月11日CT,右肺中叶、右下叶新发炎性病灶增多,提示新发感染(非原有感染复发或加重)。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正常(5.6×10⁹/L),但血透患者可能存在免疫抑制,炎症反应不典型。
降钙素原轻度升高(0.86 ng/mL),提示细菌感染可能。
排除社区感染与原有感染复发
入院时(1月17日)肺部感染已存在,但2月11日CT显示病灶吸收,提示既往感染已好转。
本次感染为住院期间新发:
影像学显示新部位(右肺中叶、右下叶)炎性病灶增多,与既往病灶无延续性。
患者入院时无咳嗽咳痰,本次出现新发呼吸道症状(咳脓痰),符合新发感染特征。
高危因素与感染途径
血透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院内感染(如导管相关感染、呼吸道感染)。
院内环境暴露:长期住院增加接触耐药菌风险(如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需补充的鉴别诊断
导管相关感染:需排查血透导管是否污染(如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
误吸性肺炎:精神科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功能障碍,需结合进食情况评估。
非感染性炎症:如药物热、肺水肿等,但影像学及脓痰更支持感染。
结论
患者2025年3月12日发生的右肺新发肺炎符合医院感染诊断,需按院内感染流程上报,并针对性调整抗感染方案(覆盖院内常见革兰阴性菌)。建议完善痰培养、血培养以明确病原体。
注:若痰培养检出耐药菌(如MRSA、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需进一步验证感染源(如院内传播)。 个人很认可deepseek的判定,该患者为血透患者,其免疫较差,存在住院期间透析患者感染可能,为医院感染 新发感染,且超过14天窗口期,考虑为院内感染 如果按照最新的PNEU,符合医院感染。首先已超过感染时限14天。再者①影像学:对比有新发感染②症状:体温38.3(三项符合一项)③体征:新出现的脓痰、新发或加重的咳嗽(四项符合2项),不需要实验室也可诊断。但是有一个疑问就是,虽然个别三甲医院开始用这个标准,但是毕竟咱们的国标没更新,标准里的很多检查手段都没有,基层医院心理没底,而且不是所有临床医生都给咱反复查CT,新版本提高了影像的地位,有心肺基础病或原有感染的要查两次才适用。 该患者应该1月17日入院至3月12日,这段时间应该没有使用抗菌药物吧。
前面没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体温、炎症指标都正常,也没有咳嗽咳痰;3月12日开始发热,咳嗽咳脓痰,ct对比2月11号,右肺中叶,右下肺炎性感染灶增多:考虑新发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