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透析用水中偶发监测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考虑什么原因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属于黄单胞菌目的黄单胞菌科,该菌在1961年根据其鞭毛特征命名为嗜麦芽假单胞菌,1983年根据核酸同源性和细胞脂肪酸组成等归入黄单胞菌属,命名为嗜麦芽黄单胞菌。但由于其无黄单胞菌素,无植物病原性,能在37℃生长等,与其他黄单胞不同,1993年有学者提议将此菌命名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该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嗜麦芽寡养(窄食) 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动物体内,为条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和大剂量应用,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属中呈上升趋势,因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因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性质:
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窄食单胞菌属中的成员,是重要的医源性感染菌,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氏不动杆菌,其中易感因素包括:体弱,免疫功能低下,外伤,插管,手术,移植,使用呼吸机等。从菌株的来源及分布来看,该菌主要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在其他疾病中亦分离到该菌,说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医院内感染的重要作用。
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外膜通透性低,对多种抗生素不易渗透,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如青霉素酶,头孢菌素L2酶以及金属锌酶,因此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同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耐药。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较强,一旦发现该菌感染应及时根据药敏报告合理用药。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在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支持的危险因素存在时,要警惕该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临床医生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旦检出该菌,须根据药敏,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此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和保护机体免疫状态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也十分重要。
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专性需氧的非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杆菌,在血平板上有强的氨味,无溶血;在营养琼脂上显示灰黄色素或无色素,菌落边缘光滑,呈淡黄色或灰白色,直径0.5mm~1mm,中央突起。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强解脂性,DNase 阳性,水解明胶和七叶苷,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在氧化发酵试验中,产酸缓慢或不显产酸,但分解麦芽糖。
临床意义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可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肠道中,为条件致病菌,是一种主要的医源感染的病原菌。该菌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感染及心内膜炎、脑膜炎、附睾炎、关节炎、胆管炎、眼内炎以及腹膜透析有关的腹膜炎等,对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和很多β内酰胺类(包括对铜绿假单胞菌很有效的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有别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生素药敏试验暂定做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啭唑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他药物只允许报告MC结果。
诊断标准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在烧伤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诊断与其他细菌感染无明显不同,均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细菌学检测结果进行诊断。患者肺内感染、血液感染、创面感染的诊断标准可见相关指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易在住院患者皮肤、结膜、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定植。因此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阳性时,应注意细菌定植与感染的鉴别,对培养标本的采集应注意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污染。
因此,透析用水中偶发监测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考虑什么原因呐?
个人觉得考虑污染 考虑医院环境是否污染。重复检测,且多采样本。根据检测结果再行判断处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