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普笔记2023-12-24】黄广华丨耳念珠菌的临床感染及机制研究
本帖最后由 高山雪莲W 于 2024-9-27 10:11 编辑讲者丨黄广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
整理丨梁思亮(开封市人民医院)
审核丨卢珊
来源丨SIFI C2023“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联合大会
耳念珠菌是2009年日本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的念珠菌菌种,从耳道分离出来,2013年后在全球迅速蔓延。因其具有耐药性或多重耐药性,医院常用的消毒剂对其无效,能定植于患者皮肤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常导致院内暴发性感染等特性,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曾一度引起恐慌。在SIFIC 2023“全国感控与耐药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黄广华教授对耳念珠菌的流行病学状况、国内菌株的特性、致病因子对宿主的感染和传播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大家对耳念珠菌有了更理性、科学的认识。
一、什么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发的多重耐药性酵母菌,可以引起严重感染,并能在医院和疗养院内快速传播。耳念珠菌属于念珠菌(CIG clade),与葡萄牙念珠菌和希木尤念珠菌的进化关系密切。
二、耳念珠菌的耐药及抗逆性特性
[*]>90%对氟康唑耐药,30%以上对两性霉素耐药。
[*]>7%对棘白菌素耐药。
[*]>4%对唑类、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都有耐受性。
因其具有耐高温、耐高盐、抗氧化、环境中生存能力强、皮肤定植能力强、传染性强的特性,被称为“超级真菌”。
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某医院神经内科ICU耳念珠菌暴发,追踪发现是由温度计导致患者之间的传播,对环境进行监测发现地板、病床、窗户到处都有,说明了耳念珠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特别强,是第一个在院内和医院之间传播的念珠菌。
三、耳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状况
全球有50多个国家有耳念珠菌感染的报道,其中美国、印度及南非的病例数相对较多。耳念珠菌的5个分支包括:南亚分支、南非分支、东亚分支、南美分支、伊朗分支。中国菌株主要是南亚、南非两个分支,东亚分支少且集中在耳道感染。中国耳念株菌感染的主要特征:
[*]大多数病例为浅部感染或定植(如尿道感染),血液或深部组织或器官感染的发生率较低。
[*]大多数病例为散发性感染,辽宁、广东、安徽和香港有少数聚集性感染。
[*]大于98%以上的临床分离株仅对氟康唑耐药,少数临床分离株对两性霉素B和棘白毒素表现出较高的MIC。
[*]大多数感染病例为55岁及以上的ICU患者,通常有慢性疾病史,耳念珠菌与其他真菌或细菌共感染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以国内两个病例说明耳念珠菌“超级真菌”是怎样炼成的?
耳念珠菌主是表现为致病性强、院内传播、多重耐药性的特性。下面分享2个病例:
(一)北京:耳念珠菌BJCA001研究病例
[*]形态发育决定致病性,耳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相比毒性较弱,宿主诱导的耳念珠菌的菌丝有发育现象。美国密西根实验室利用根癌农杆菌突变体系发现一系列调控菌丝相关的基因。
[*]耳念珠菌除了单细胞形态,还有多细胞形态(聚集态),聚集情况是细胞分裂的缺陷造成的。
[*]细胞形态与生物被膜相关。耳念珠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白色念珠菌弱,比光滑念珠菌强。部分研究表明:部分耳念珠菌临床株能形成较强的生物被膜。
(二)沈阳SJ02:黏附型耳念珠菌病例
[*]黏附形态:耳念珠菌的一种新形态,不同于细胞分裂缺陷的聚集形。
[*]细胞壁相关的黏附基因ALS4扩增:ALS4基因组序列扩增10倍转录水平超升400倍。
[*]临床菌株中ALS基因的多形态性包括:拷贝数多形态性、序列数多形态性。
[*]黏附形态与游离的单细胞形态之间可以频繁转换:黏附形有利于在血液里扩增,单细胞多细胞的转换既有利于宿主感染,也有利于院内传播。
五、讲者在耳念珠菌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
关于耳念珠菌的形态发育、基因组稳定性、耐药机制及进化、反转座子的研究。发表文章约12篇,他引>500次,为耳念珠菌的流行、致病、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小结
讲者课题组发现的黏附型菌株新形态揭示了耳念珠菌超强定植能力和环境生存能力的生物学基础,为耳念珠菌的院内传播和复发性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本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PEi1bjaqbDBUcUlFlXEsg
欢迎投稿:sific2007@163.com“本平台所有文章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群内学习,但若需转载至公众号或其它平台发布,请先联系小编确认同意”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图文:王小虾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谢谢 感谢老师的分享 谢谢老师分享,涨知识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