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困惑点讨论?
每当新的感控相关的规范发布,感控人都会积极主动学习、修订相关制度、全院展开培训等。2023年8月20日发布《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WS/T826—2023)。作为感控管理人员,当看到新的规范发布,我们会第一时间学习并着手修订或制定相关的制度,学习该规范有哪些困惑呢?
上传Word版:
欢迎讨论!
本帖最后由 吴晓梅 于 2023-9-6 12:07 编辑
5.2.3无条件满足全单人间的 ICU 多人间病房的床间距宜不少于 2.5 米;两床间宜设置物理隔断(如 屏风、玻璃隔断等多种形式,但不含隔帘), 物理隔断宜易于清洁、耐受消毒、高度宜不低于 2.5 米。
这两个2.5米能做到吗?
6.3.3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实行分组护理;护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人员不宜参与其他患者的护理。
一个病区一个CRE,一个护士就负责一个患者?现实吗?
6.5.3医务人员和转运人员在转运全程均应采取接触预防措施,包括戴手套,充分遮盖患者躯干、四 肢和伤口等。
充分遮盖用什么?盖了被子算不算充分遮盖?还是要像中心静脉置管一样用大铺单?
6.7.1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或定植的 ICU 患者,宜每日使用 2%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全身擦拭。
全身擦拭做得到吗?有必要吗?
目前我们正在想定制物理隔断,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吴晓梅 发表于 2023-9-6 12:04
5.2.3无条件满足全单人间的 ICU 多人间病房的床间距宜不少于 2.5 米;两床间宜设置物理隔断(如 屏风、玻 ...
所以都是宜啊{:1_9:},建议做,做不到也没事 宜:尽可能做,实际真做不到{:1_12:}
专人护理检查的时候能做到{:1_12:} 既然是宜,还是不要强求吧 5.4.3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宜建立机构间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防控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相关信息互联互通。
现在总院与分院可能信息互联互通都存在问题,更何况各医疗机构之间
6.3.5隔离病室入口应张贴接触隔离标识,隔离标识宜简要注明接触隔离要求及注意事项。
ICU还好说,普通病区贴一张明显的接触隔离标识,难免会有相关纠纷 junior86 发表于 2023-9-6 13:50
所以都是宜啊,建议做,做不到也没事
宜也要接地气一点呀! 吴晓梅 发表于 2023-9-6 12:04
5.2.3无条件满足全单人间的 ICU 多人间病房的床间距宜不少于 2.5 米;两床间宜设置物理隔断(如 屏风、玻 ...
整体感觉:以前对多耐药菌的“接触隔离“措施有很多都是表面化、形式化,临床更想以打擦边球的神操作混弄,落地很难,也很难真正起到接触预防的作用。
而这个新标准把接触隔离量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防控”形势的严峻性!!!
吴晓梅 发表于 2023-9-6 16:07
宜也要接地气一点呀!
地气还是接的,比如说,有很多措施具体详细,只是没有以前的擦边球那么好打了{:1_9:} 方向肯定是明确的 ,愿景也是很好的,只是在落地的时候确实存在各种难度,继续努力吧 我们ICU房间的布局基本上能够满足新规范的要求
有个困惑,为什么只发布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MRSA、产ESBLs等等其他多重耐药菌不需要管控了吗? 标准是完美的,可是诸多医疗机构还是很难落地的~硬件和软件都不一定支持呀{:1_12:} 尘埃69 发表于 2023-9-6 14:10
宜:尽可能做,实际真做不到
专人护理检查的时候能做到
也只能这样的。现实如此 也能深刻感受到,”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防控”形势的严峻性!!! 谢谢各位老师分享,受益多多!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有个困惑,为什么只发布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MRSA、产ESBLs等等其他多重耐药菌是不是也要参考这个标准?下一步还会单独发针对某一个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标准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