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普笔记2020-1-15】傅小芳┃以问题为导向的AMS
本帖最后由 999欣欣向荣 于 2024-9-26 19:23 编辑傅小芳┃以问题为导向的AMS原创 宋慧敏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1月15日
讲者:傅小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整理:宋慧敏责编:吴怀英/米宏霏来源:2019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需要通过行政管控、感控参与、三大技术支撑系统,实现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最佳效果及减少药物毒性和降低耐药的产生。AMS需要临床抗感染专家、临床微生物专家,临床药学专家、医院感控专家,医院信息专家、医院行政部门共同参与,以问题为导向的抗菌药物AMS管理,医院感控部门如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发挥作用呢?请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傅小芳教授在2019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上,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她们的经验体会。
建立多学科感控团队,加强能力建设
成立多学科专业化感控团队专职人员:以护理、预防医学为主的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微生物检验人员。聘请呼吸科,检验科、重症医学科、药学部主任为团队顾问。
培训院外培训: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及重点部门骨干每年参加院外的相关培训。院内培训:主要内容手卫生、医院感染防控、耐药菌防控、微生物送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等。
多形式的感控宣传,并注重宣传效果1.每年举行感控周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宣传教育。每次的活动院长亲自出席、临床科主任参与。2.多形式手卫生宣传活动,如关键位置粘贴手卫生提示,医护人员的电脑屏保图片设置为洗手相关内容。3.邀请院内外专家进行重点内容的培训。4.保洁人员采取现场培训形式。5.培训后进行试卷或者通过二维码答题,以保证培训效果。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的AMS
通过诊疗思路训练营(2016年)解决热点问题由院感专职人员汇报临床感染病例,提出临床热点问题;感控顾问成员(AMS临床专家)从不同角度答疑讨论。针对最新最热的问题进行讨论。
AMS品管圈解决难点问题1.成立品管圈:圈名为合力圈,圈长是感控兼职医师,成员为感控专、兼职人员各一名,临床科室的感控医生一名,感控科主任、主管院长任辅导员。目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确定需要迫切解决问题。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主要是(心胸外科、急诊ICU)。3.查找原因:信息不足,缺乏专业指导、信心不足。4.采取措施:科内培训。由微生物室主任、呼吸科主任、院感兼职临床药师、院感兼职临床医师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到院外先进医院进行参观学习。5效果评价: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使用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急诊ICU的使用天数变化不明显,但使用强度下降明显。6. 形成制度:修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控及处理流程
举行感控沙龙解决CRKP检出率、分离率持续上升问题(主要是肾移植科)❁ 科室举行沙龙:院感科主任、院感兼职临床医师及AMS专家成员到科室共同参与CRKP感染病例分析。❁ 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移植患者CRKP感染如何尽早发现?移植患者CRKP感染治疗?医院感染防控关键点?❁ 解决方案:1. 供体必须进行检测,术前供体肾灌洗液采用Xpert进行快速耐碳青霉烯酶革兰氏阴性菌的筛查。2. 对KPC酶做为主要耐药机制的耐碳青霉烯肺克,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是特效药。3. 药剂科举办华山-仁济医院抗感染联合讨论会,MDT合作围剿CRKP。多部门协作的耐药菌防控策略
2003年,美国CDC针对多重耐药菌给予危险等级的警示。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2016-2020遏制耐药行动计划中提出:支持耐药菌感染快速诊断技术的研发。鼓励建立多学科合作,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建设,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策略1.主动筛查:多学科合作开展主动筛查院感、检验、医务、护理多部门合作开展监护室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及早发现多重耐药菌。2.制定主动筛查业务操作流程及操作流程,多部门各司其责3.院感科制定接触隔离措施单,院感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多重耐药菌督查表,院感科专职人员督导检查是否落实。定期对数据进行汇总,形成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效果1.通过品管圈解决了ICU环境中多重耐药菌污染率的问题,由市质控中心监测得出多重耐药菌污染率从40%下降至6.5%。2.对2014-2016年三年耐药菌率的对比,2016年大肠埃希菌、肺克耐药率明显下降。鲍曼不动杆菌没有明显的变化。2016年临床肺克检出率较高,但CRKP分离率明显下降。3.各项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三种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下降。4. 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在下降,但感染防控措施仍不能松懈。5. 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率、I类切口感染率下降。
不论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还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它不是某个部门科室单枪独打可以完成,它需要多部门协作,建立问题清单,以问题为导向,达到科学化管理,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力,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图 文:杨 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