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紫晶 发表于 2019-12-27 21:03

【感染科普笔记2019-12-12】秦薇丨护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999欣欣向荣 于 2024-9-26 19:29 编辑

秦薇丨护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
讲者:秦薇整理:刘安云(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责编:吴怀英/雷小航
来源:2019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
    近年来,细菌耐药的严重性已被广大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和关注,科学化管理抗菌药物是目前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指有明确的指征,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适当的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疗程;合理使用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细菌耐药的关键要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合作。那么作为抗菌药物协作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员——护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呢?在“2019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护理推动院感工作”专题报告会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的秦薇主任为大家带来精彩阐述。一、护士与抗菌药物 ❖临床护士在抗菌药物正确使用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执行医嘱,还有药物使用的监督、观察和教育等多项工作。 ❖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置要求和配伍禁忌合理选择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与给药速度,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特别标明护理人员应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2019版)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要求包括抗菌药物前期预防性使用、后期不良反应的观察,都体现出护士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作用。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按颜色将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区分管理,对高危的、限速的药物以颜色区分、警示,提高关注程度。二、正确给药(一)正确给药途径1. 大部分抗菌药物是经静脉途径给药。2. 部分抗菌药物是肌注或局部用药,如气管内滴注、雾化、外用。3. 临床存在将静脉用抗菌药物作局部用药,这是不正确的用药方法,应尽量避免没有依据的局部用药。
(二)正确给药时间与方法1. 根据药物代谢特点与半衰期、患者病情、病原学等不同,决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2. 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静脉留置,真正做到按规范间隔时间输入药物,保证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 抗菌药物应现配现用,选择合适的溶媒,注意配伍禁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影响。
三、控制静脉滴注速度 ❖输液反应是静脉治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中,输液速度不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1. 输注速度过快:可导致药物需要浓度升高过快,超出安全剂量范围,产生毒性作用。2. 输注速度过慢:血药浓度低于应有的治疗浓度,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药物较长时间滞留在液体中,药效降低,过低的血药浓度导致细菌耐药。 ❖对于很多药物而言,血药浓度是药物起效与否,是否产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的决定因素。01案例分享患者男,39岁,行左小腿清创术术后第4天,伤口局部有绿色液体渗出,给予“万古霉素0.5g+NS100ml,gd”,滴速60滴/分钟,第2天输注10分钟后,患者出现面部、颈部、胸部等皮肤发红,伴有瘙痒,脉搏128次/分钟,呼吸32次/分钟,立即停药,予地塞米松静注,吸氧后好转。
02案例分享某患者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4g+NS100ml,滴速为50滴/分钟,用药后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合适的输液速度:不同药物、不同患者,遵医嘱设置正确的输液速度。年龄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病情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病——慢速休克、脱水、脑水肿——快速每小时输入量=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NhbOcgUfdXuxVq4PODmJEicZ6NO9EonTia6zUSgwKgZcSvMGzEicGJrziaYUtGibDPeF1fM5ztiba0ib4Mlw5I4agO5mw/640?wx_fmt=png ❖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求滴注速度缓慢,严禁快速输注,可引起严重低血压。依替米星、奈替米星100ml静脉滴注速度为1h。可通过输液泵或输液调节器严格控制速度,可利用抗菌药物限速警示标记提醒医护人员。四、合理的稀释剂及静脉浓度不同抗菌药物应选择不同的稀释剂,错误的稀释剂可导致药效下降或者不稳定。(一)选择正确的稀释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适合的PH为4.0-8.0,略偏碱性。 ✿研究表明:头孢唑林与5%葡萄糖和0.9%氯化钠配伍,48小时内含量变化不大,PH均在稳定范围。 ✿头孢曲松以0.9%氯化钠为好,24小时效价为99%。 ✿通过查看静脉药物物理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对照表,避免配置药物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
(二)熟知或查阅常用静脉药物物理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对照表 不同药物输注最高浓度标准(澳大利亚抗生素治疗指南)03案例分享患者女,46岁,因咽痛、发热,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1.8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脉滴注(12mg/ml),输注后约1小时,患者出现血尿,且为全程血尿,尿内无血丝血块,伴腰酸、尿少,次日查肌酐459.5umol/L,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克林霉素说明书中有关药液配置明确指出:药物浓度不超过6mgl/ml
五、观察不良反应,减少患者危害(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药物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护士日常要加强对过敏性休克抢救的应急训练。
(二)毒性反应1. 常见的毒性反应有视、听神经损害、神经精神症状、肝肾损害、造血、免疫系统损害等。2. 如果抗菌药物的不合理联合作用,或受其它药物、食物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其毒性作用。3. 护士在用药的合理性上应掌握必要的知识。
(三)菌群失调1. 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寄生于人体的各种细菌平衡被打破,造成定植菌的种类、数量、部位发生紊乱,出现菌群失调,导致难治的二重感染,如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真菌性肺炎、真菌性败血症、尿路感染等。2.护士要注意患者的大、小便情况、口腔黏膜情况,必要时留取标本并及时和医生联系。
六、正确留取微生物学标本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须规范进行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以保证标本合格,才能保证培养结果的合格。 ❖临床监管护士应配合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注意采集方法正确标本送检及时,向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用药依据。
(一)把握采集时机: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如已在院外或门诊使用过抗生素及正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最好在用药间隙,患者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低峰时采集。血培养最好是寒战时、发热前,但要防止等待而延误时机。
(二)重视采集方法:收集真正病灶部位的标本,避免污染。1. 血培养:选择肘静脉饱满、血流量大的血管,避免一次采血量不足再抽而增加污染机会(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采肘动脉、股动脉,禁止在静滴抗生素静脉处抽血),严格无菌操作,采血部位严格消毒,严格消毒培养瓶橡皮塞,血液注入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摇晃,使血液与培养瓶内的抗凝剂、培养基混匀。双套双瓶,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2. 痰培养:指导患者清水反复漱口(3次以上,不用牙膏)后,饮温水彻底清洁口腔、牙齿、咽部,用力从气管深部咳痰,不可混有唾液和鼻咽分泌物,弃去第一口痰液,咳出第二口痰置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痰少者用45℃10%Nacl雾化吸入后拍背再用力咳出深部痰液。对咳嗽乏力或昏迷患者,用吸痰管吸引注意无菌操作。3. 尿培养:指导患者用灭菌水清洗尿道口,灭菌纱布擦干后排去初段尿,在不中断尿的情况下留取中段尿液于无菌容器中。留置导尿者用碘伏消毒靠近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注射器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不可从集尿袋的下端口取标本。特殊需要经耻骨上穿刺膀胱。
七、患者健康教育 Ø使用前要询问过敏史,需皮试的待皮试阴性方可使用。 Ø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名称、疗效、特性、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Ø说明输液速度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如青霉素类的输液速度应较快,而氨基糖甙类应控制滴速,避免患者自行调速。 Ø告知患者按时、定量、连续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Ø向患者及家庭社会宣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服务,很多患者要求输液、使用抗生素,其实很多时候是不需要使用的。

合格标本的检验报告是医生选择抗菌药物的“瞄准镜”;正确配置、稀释的药液是医生治病的“子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用药健康宣教是用药效果的保障,这些都是临床护士在抗菌药物正确使用中承担的重要工作,也是护理价值的体现,而非仅仅是执行用药医嘱。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需要医生、临床药师主导,更需要护士、患者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只有提高抗菌药物的科学认知和多部门协作,才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秦薇主任通过案例分享,强调了护理团队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贡献护理智慧与质量。

图文:杨静



木子玲2 发表于 2019-12-28 11:44

合理使用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细菌耐药的关键要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合作
                      谢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容容9180 发表于 2020-4-25 16:37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染科普笔记2019-12-12】秦薇丨护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