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rcxsr 发表于 2019-8-9 17:12

求: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灭菌规范

求: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灭菌规范,谢谢!

川页 发表于 2019-8-9 18: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现将《指南》及其起草说明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及其起草说明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下载。各地在工作过程中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联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联系人:医疗管理处董云龙
    联系电话:010-59957688
    传    真:010-59957684
    电子邮箱:yizhengsiyichu@126.com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联系人:医疗质量处杜冰
    联系电话:010-68792793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定位
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
三、组成部分
《指南》依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共包括七个组成部分:
1、《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6、《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五、主要内容
1、适用技术范围:明确了指南所涉及的技术类别和范围。
2、管理要求:提出对医疗机构、院感人员、操作人员在管理方面的要求。
3、空气通风与消毒:要求室内空气良好,提出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进行空气消毒的要求和方法。
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诊桌、诊椅、诊床、地面、抹布等清洁要求和方法。
5、织物的清洗与消毒: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以及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6、手卫生设施:应配备洗手设施及相关图示,保障手卫生。
7、无菌操作要求:器具、操作者、患者的无菌要求和方法。
8、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一次性器具和可重复性器具的使用及处理。
9、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医务人员应注意防范职业暴露危险,方式伤害后要及时处理并报告。
六、其他说明
骨伤技术、肛肠科技术(如挂线技术、注射固脱)等在手术室操作的中医医疗技术按照手术相关要求进行管理,未纳入本指南中。

川页 发表于 2019-8-9 18:27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留罐技术、闪罐技术、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及刺络拔罐技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2管理要求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建议其治疗前沐浴。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3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空气消毒器。3.2.2紫外线灯照射。3.2.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3.3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5织物的清洗与消毒5.1 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6手卫生设施6.1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包括流动水、洗手池、皂液、速干手消毒剂及干手用品等。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6.2 应配备洗手流程及说明图。6.3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的要求。6.4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7无菌操作要求7.1 操作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佩戴帽子、口罩及手套等。7.2 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针刺操作者持针前应再用75%乙醇擦拭双手。操作人员手部皮肤破损、接触或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感染性物质时应戴手套。7.3 检查清洁、无菌物品,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且在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7.4 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7.4.1 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7.4.2 碘酊原液擦拭2遍,作用1min~3min稍干后用75%乙醇脱碘。7.4.3 用75%乙醇溶液擦拭2遍,作用3min。7.4.4 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7.4.5 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循说明书使用。7.5 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7.6 操作中遵守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及出血。7.7 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覆盖。8   拔罐类器具的使用与处理8.1 拔罐常用器具包括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8.2 罐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方法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8.2.1 机械清洗湿热消毒,应符合A0值3000(相当于90℃/5min,或93℃/2.5min)的要求。干燥后保存备用。8.2.2 手工清洗8.2.2.1 手工清洗的基本条件及防护用品。8.2.2.1.1 罐具清洗应使用专用水池,不得与洗手池共用。有条件应与诊疗区域分开,在独立的区域清洗。8.2.2.1.2 应配备洗罐工具,如刷子、医用酶洗液、滤水篮筐、浸泡桶等。8.2.2.1.3 应配备防水围裙、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8.2.2.2 手工清洗流程:8.2.2.2.1 应先去除污染。罐内如存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污水处理设施并排放达标的医疗机构可直接倒入污水处理系统;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医疗机构,应先用吸湿材料吸附去除可见污染。再将罐具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后,用医用酶洗液浸泡刷洗、清水冲洗。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30℃。8.2.2.3.2 将清洗后的罐具完全浸泡于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2000mg/L)或其他同等作用且合法有效的消毒剂中,加盖,浸泡时间>30mi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干燥保存备用。或采用湿热消毒,应符合A0值3000(相当于90℃/5min,或93℃/2.5min)的要求。干燥后保存备用。8.3 刺络拔罐、针罐所用针具的使用与处理:8.3.1 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一人一用一废弃,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耐刺、放渗漏的专用利器盒,集中处置,严禁重复使用。8.3.2 可重复使用的针具,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遵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具体要求遵照《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有关条款执行。9职业暴露与防护9.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诊疗及可复用器具的清洗消毒工作中,使用适宜的防护用品。参照本指南7、8相关内容执行。9.2 职业暴露的处理与报告9.2.1 皮肤粘膜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用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被污染的粘膜。9.2.2 利器伤的应急处理:立即用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溶液等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9.2.3 报告相关部门,并接受评估随访指导。 参考文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2013.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WS/T 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WS/T 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WS310.2-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试行).2015.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针灸诊疗医院感染防控指南.2012. GBZ/T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川页 发表于 2019-8-9 18:28

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03445-1-1.html
本论坛有,你可以搜

ynosmile 发表于 2019-8-9 19:19

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灭菌建议执行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            

小白天使 发表于 2019-8-10 08:15

请参考来自论坛静雨轩老师的分享!!!中医常规治疗操作感染防控指南(试行)一、工作环境1.工作环境应保持清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和光线充足。2.工作地点应具备手卫生设施。3.应使用一次性治疗单覆盖治疗床,无条件者应保持枕套床单清洁,沾污枕套床单应立即更换。4.工作环境清洁消毒时,应按相关要求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消毒剂。二、施治前准备1.在治疗场所,医护人员应穿工作服进行操作。2. 医护人员手上如有伤口或裂口,应用防水敷料覆盖。3. 医护人员应剪短指甲,禁止佩戴人工指甲。4. 医护人员手部感染时,应避免进行针灸、三棱针放血、刮痧、拔罐等治疗。5.在接触病人前后,执行清洁或无菌操作之前,接触体液之后,应按手卫生规范(WS/T313)清洁双手。6.治疗前应详细了解就诊者的资料,评估其潜在的风险:6.1既往病史:皮肤感染、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毒感染)、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病、脑痫症等)、癌症和出血倾向。6.2服药史:类固醇或抗凝血剂如华法林等。6.3过敏史:对药物、酒精或金属过敏。7.就诊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就诊前先行洗澡或洗发(针灸头部者适用)。8.就诊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佩戴口罩。三、无菌操作
1.进行针刺、刺络拔罐、梅花针扣刺、三棱针放血、穴位注射等操作前,应进行皮肤或粘膜消毒,选用的消毒液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2.消毒后,待干施治。3.操作者施治前常规消毒双手。4.使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起针。四、中医治疗器具消毒
1.针灸针具针灸针具是指毫针、耳针、头针、梅花针、长圆针、小针刀、三棱针、穴位埋线针等,以下统称针灸针具。1.1应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具。1.1.1使用前,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限期及确保包装完整。1.1.2包装要在使用前才打开,以防污染。1.1.3未开启的无菌物品,须妥善保存,并定期检查其有效限期。1.2无条件使用一次性针具者,针具应达到灭菌水平,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针灸针具按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1.2.1清洗1.2.1.1超声波清洗器清洗1.2.1.1.1冲洗:将针具放置篮筐内,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1.2.1.1.2洗涤:清洗器内注入洗涤用水,根据污染程度使用清洁剂(或含酶洗液),水温应≤45℃,将针具篮筐放置清洗器内浸没在水面下。超声清洗时间宜3-5分钟,可根据污染情况适当延长清洗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1.2.1.1.3漂洗:将针具篮框整体端出用流动水冲洗,滤干水分。1.2.1.1.4超声清洗操作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1.2.1.2手工清洗1.2.1.2.1冲洗:将针具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1.2.1.2.2洗涤:完全浸没于清洁剂(或含酶洗液)中浸泡10-30min。其间可用镊子等器械拨动针具,达到洗涤目的。1.2.1.2.3漂洗: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滤干水分。1.2.2修针1.2.2.1用75%的酒精棉球包裹针灸针具沿针柄至针尖方向单向反复擦拭,去除残存的污渍,将轻微弯曲的针具捋直。1.2.2.2严重弯曲变形、针尖有倒钩或毛刺的针灸针具应剔除废弃不再使用,作为医疗废物直接投入利器盒。1.2.3整理1.2.3.1将整理后的针具按照尺寸的大小分类,整齐插入置于硬质容器中的纱布棉垫上;或者按5至20支塑封包装;或有封口的玻璃针管中,玻璃针管内置棉垫保护针尖。1.2.4.灭菌1.2.4.1压力蒸汽灭菌法1.2.4.1.1优先选择压力蒸汽灭菌法。1.2.4.1.2将整理包装后的针具按规范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保存备用。1.2.4.1.3硬质容器不能使用普通不锈钢或铝制饭盒替代。有侧孔的不锈钢盒可以作为针具容器,但应有外层布巾包装并符合WS310.2灭菌装要求。1.2.4.1.4包装容器及内衬纱布棉垫一用一清洗,衬垫发黄变硬有色斑等及时更换不得再用。1.2.4.1.5灭菌后的针具有效期:塑封、无纺布包装宜为180天;纺织布包装宜为7天,开包使用后4小时内有效;开包后未用完或未开包过期者应重新灭菌后使用。1.2.4.2化学灭菌方法1.2.4.2.1没有压力蒸汽灭菌条件,可采用符合国家规定,具有消毒灭菌效果的灭菌剂浸泡灭菌。1.2.4.2.2化学灭菌剂的浓度配置、浸泡方法、时间等参照厂家说明书执行。1.2.5存放处应保持清洁干燥,以防细菌或真菌滋生。2.拔罐器具2.1拔罐器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应达到高水平消毒,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并使用清洗消毒器清洗。2.1.1清洗消毒器2.1.1.1热力清洗消毒器,应符合A0值3000(90℃/5min或 93℃/2.5min)的要求。2.1.1.2干燥后,清洁保存备用。2.1.2手工清洗2.1.2.1没有明显血液、体液等污渍的拔罐器具,用含有效氯250—500mg/L溶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备用。2.1.2.2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拔罐器具,应完全没入酶洗液浸泡10—30分钟,清水冲洗,再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溶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备用。3.刮痧器具3.1刮痧部位皮肤应完整没有破溃,刮痧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3.2刮痧器具应选择圆润,光洁物品,不得有粗糙、毛刺等。3.3刮痧润滑油应保持清洁干净,应标注开启使用日期,超过一周应更换,重复灌装的包装容器一周清洁消毒一次。3.4刮痧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应先用流动水刷洗,去除油渍等附着物,再用75%的乙醇或消毒湿巾等擦拭。3.5当日诊疗结束后,依据刮痧器具不同的材质,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清洗消毒处理。3.6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取出干燥保存。4.药浴容器4.1药浴容器内应套一次性清洁塑料袋,盛装药浴液供患者浸泡药浴。4.2药浴液及内置一次性塑料袋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不可重复使用。4.3药浴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4.3.1使用后将一次性塑料袋连同药浴液一并去除,避免药浴液遗撒容器内。4.3.2清水冲刷容器,去除残留的液体污渍。4.3.3药浴容器污染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消毒刷洗药浴容器。4.4消毒后的药浴容器应清洗后干燥保存。五、职业暴露与预防处理1.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者,如无免疫史并有相关疫苗可供使用,宜接种相关疫苗。3.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应立即用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六、施治部位感染的预防与处理1.艾灸、拔罐时应避免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烫伤油等,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2. 施治后皮肤若出现红肿、脓疮或感染的症状,应对症处理。七、医疗废弃物品处理1.一次性针具使用后,应直接弃置于有医疗废物标签的利器盒内。当利器盒内的弃置物已达至总容量的四分之三时,应将利器盒密封。密封好的利器盒应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2.其他医疗废物,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内,并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lyluoxiuhua 发表于 2019-8-10 15:14

路过这里学习了老师们的资料分享!

元小宝 发表于 2019-8-28 16:43

感谢老师的分享,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灭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