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控时间第七季第三期之隔离技术
本帖最后由 亦青 于 2019-3-15 23:19 编辑正月十五吃汤圆,你圆、我圆、与SIFIC结缘;正月十六月儿圆,日圆、月圆,和《感控时间》有缘!
大家好!在这喜气洋洋的元宵节里,我们迎来了《感控时间》第七季第三期。我是来自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黄丽萍,本季将以《护理与感控》为主题,重温一些护理与院感相关的知识,探讨日常护理工作中与院感防控密切相关的问题。望论坛里的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多多指导,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感控时间》是SIFIC论坛继《带着问题学规范》、《周五课堂》、《每周一书》等栏目后,又推出的一项栏目。该栏目每周二准时在论坛《其他部位医院感染》版块与大家见面。拟推出十季,每季一个主题,分十期展现给大家,每期配有相关试题或讨论题,凡参与回答正确者奖励金币2枚,试题的答案会在下一期揭晓;另外,也面向广大会员征集当期相关内容的问题,参与提问者同样奖励金币2枚,参与解答者,答案被论坛采用,另奖励金币5枚,问题会在下一期解答。
感控时间第七季第三期之隔离技术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通过隔离可以切断感染链,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近年来国内不少医院感染案例启示:部分医务人员存在违反消毒隔离技术的基本原则,标准预防观念差,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正确等现象。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是因为感染链的存在,隔离技术是阻断感染链最直接而有效的措施之一。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在隔离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隔离制度,严格遵循隔离原则,认真执行隔离技术。 一、术语和定义 1.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4.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5.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6. 清洁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7.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8.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二、医院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一)医院建筑布局 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程度,医院可分成4个区域。 1.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2.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3.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4.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高危险区域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门诊和病区分开,远离食堂、水源和其他公共场所。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通风系统区域化,并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二)病区布局与设施要求 1.病区内病房(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内的房间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 2.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应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 3.设施、设备应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应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和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要求的手卫生设施。 4.治疗室等诊疗区域内应分区明确,洁污分开,配备手卫生设施;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房间应配置空气净化装置。 5.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大于0.8m, 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三)隔离要求 1.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2.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3.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4.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三、隔离管理和隔离原则 隔离的目的是严格管理感染源、阻断感染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切断感染链,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和暴发。 1.医院建筑布局合理,符合隔离要求 医院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满足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区域划分明确,标识清楚,能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污染环境。 2.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①隔离病区设有工作人员与患者各自的进出门、梯道,通风系统区域化;隔离区域标识清楚,入口处配置更衣、换鞋的过渡区,并配有必要的卫生、消毒设备等。 ②隔离病室门外或床头安置不同颜色的提示卡以表示不同性质的隔离;门外设立隔离衣悬挂架,备隔离衣、帽子、口罩、鞋套以及手消毒物品等。 3.严格执行服务流程,加强三区管理 服务流程规范,保证洁、污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①患者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 ②患者或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通过走廊时,不得接触墙壁、家具等; ③各类检验标本应放在指定的存放盘和架上; ④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 ⑤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应按规定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换隔离鞋;穿隔离衣前,必须将所需的物品备齐,各种护理操作应有计划并集中执行以减少穿脱隔离衣的次数和刷手的频率; ⑥离开隔离病区前脱隔离衣、鞋,并消毒双手,脱帽子、口罩; ⑦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探陪人员进出隔离区域应根据隔离种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均必须消毒双手。 4.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规范物品处理 ①隔离病室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和物品表面的消毒,应用Ⅳ类环境的消毒方法,根据隔离的类型确定每日消毒的频次; ②对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等)的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采用合法、有效的消毒剂如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或采用合法、有效的床单元消毒器进行清洗和(或)消毒,消毒剂或消毒器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③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 ④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上述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按医疗废物处置。 ⑤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可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消毒;便器可使用冲洗消毒器进行清洗消毒。 5.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①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②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所用物品及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包括患者的终末处理、病室和物品的终末处理等。6.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①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②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③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④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lm。 ⑤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⑥建筑布局符合应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中相应的规定。 四、隔离的种类 根据隔离的目的,可分为传染性隔离和保护性隔离。 (一)传染性隔离——基于切断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确认的感染性疾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通过多种传播途径的感染性疾病应联合应用多种隔离预防措施。 (二)保护性隔离——基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预防 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等患者。主要隔离措施有: 1.设单间隔离室,病人住单间病室。 2.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隔离衣及拖鞋。 3.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4.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5.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室。 6.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均应严格消毒并通风换气。 7.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五、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六、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一)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莓,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 (二)帽子的使用 1.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5.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三)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①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②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③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四)避污纸使用 进行简单隔离操作时,使用避污纸可保持双手或物品不被污染,以省略消毒程序。 (五)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1.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②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③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①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4.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六)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②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 3.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七)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八)防水围裙的的使用 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参考文献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2-115.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510-2016.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 本期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传染性分泌物几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 A.二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E.六次 2.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 ),病床间距应()1.lm。 A.1人 ≥1m B.2人≥1.2m C.3人≥0.8m D.4人≥1.1m E.5人 ≥0.9m (二)多项选择题 1.半污染区包括( ) A.治疗室 B.护士站 C.医务人员的更衣室 D.医务人员卫生间 E.医务人员的办公室 2.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程度,医院可分为( )区域。( ) A.污染区 B.半污染区 C.清洁区 D.中等危险区域 E.高危险区域
第七季第二期正确答案:答案:1.D 2.D3.D
谢谢老师的分享。1.B 2.D 3.ABE 4.DE 1.B 2.D 3.ABE 4.DE 单选题1、B 2、D
多选题 1、ABE 2、DE 答案:(一)1.A,2.D,(三)1.ABE,2.DE 是不是眼科冲洗用的包? 感谢老师的分享。
答案1.B 2.D 3.ABE 4.DE 1.B 2.D 3.ABE 4.DE 单选题1.B 2.D多选题 1.ABE2.DE 一、1.A2.D三、1.ABE2.DE 正月十五吃汤圆,你圆、我圆、与SIFIC结缘;
正月十六月儿圆,日圆、月圆,和《感控时间》有缘!
太有才了{:1_14:} 单项 1 B 2 D 多选1 ABE 2 D E (一)1.B 2.D (三)1.A,B,E 2.D,E 单选题1、B 2、D
多选题 1、ABE 2、DE 很棒很完整的医院隔离技术http://app.sific.com.cn/public/emotion/face_068.pnghttp://app.sific.com.cn/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答案1.B 2.D 3.ABE 4.DE {:1_1:} 1、B 2、D 3、ABE 4、DE 感控人员都棒棒滴{:1_14:}谢谢老师分享 本期测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B 2D (二)多选题1ABE 2DE。感谢老师分享,老师辛苦了!元宵节快乐! 答案1.B 2.D 3.ABE 4.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