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川页 于 2018-11-15 15:01 编辑
标准预防
1、定义: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2、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为: 2.1一视同仁: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视为有传染性。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2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2.3三种隔离: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我国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 我国于2000年把“标准预防”应用于医院感染控制领域。 1. 手卫生 2. 戴手套 3. 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 4. 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5. 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 6. 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7. 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8. 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个体防护技术法律依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参加救援的工作人员要采取卫生防护措施,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违反防护规律,擅自或强令他人(或机构)在没有适当防护的情况下进入现场工作 ---从事现场工作的人员要经过系统的个体防护培训和定期演练。临时动员到现场工作的人员在使用前应进行个体防护知识培训,并在专业人员监督下工作 ---任何防护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置能将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威胁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但没有绝对安全的防护。 ---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救援人员都不应该暴露在能够或者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呼吸道 ---眼睛 ---头面部 ---躯体 ---手 ---足
防护装置穿脱原则
穿脱防护装置穿戴原则基于以下设定:
1 个体防护装置是洁净、安全的、正确使用能够确保个体不受病原体危害。 2 穿戴防护装置前设定穿前个体是相对污染体。 3 从污染现场出来后,设定防护装置的外表面已经受到污染。 …………… 对于空气中的颗粒性致病因子的防护装置穿脱顺序: 首先戴呼吸防护器(防护面罩、半面型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携气式呼吸防护器等),检查气密性,然后戴帽子……
-王陇德 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