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普笔记2018-9-11】张晓娜:小虫,隐翅虫出没!
本帖最后由 i紫晶 于 2018-9-29 21:56 编辑小心,隐翅虫出没!
作者:张晓娜责编:张 菊
2018年8月的一个傍晚,全家一起外出乘凉,沿着山坡小道,在昏黄的路灯下,老妈突然感觉有虫子在脖子上爬动,一个巴掌拍下去虫子好像被消灭了,大家继续在微风下散步纳凉,老妈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然而第二天一早,母亲的颈部、腋下突起一缕缕的划痕,疼痛无比,第一感觉是带状疱疹,到医院皮肤科后却被诊断为“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是个什么东东?有毒吗?会传染吗?会致命吗?网上传言有被隐翅虫咬伤后砍断手指的,有被咬伤后毁容的,隐翅虫到底有多可怕?夏末秋初,暴露在外的皮肤易受到外界各种昆虫的叮咬,其中,隐翅虫灼伤常被误认为其他虫类咬伤,处理不当可引起大片皮肤感染,甚至全身感染。据文献报道2009年9月22--29日,三门县亭旁中学发生一起66人感染隐翅虫皮炎的爆发流行。此外,还有过多例散在隐翅虫飞入眼睛的报导,可导致眼睛过敏性炎症及角膜损伤。而今又到高发季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隐翅虫的神秘面纱。
隐翅虫长什么样,在我们的生活的环境中有没有见过呢?
隐翅虫,又称为“影子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在自然界中隐翅虫约有250种,多数细长体小,一般≤3mm,最大≤25mm。有些大型种类有美丽的黄色和黑色,类似蝴蜂,常见于腐烂动物和植物周围。有毒性的隐翅虫又称“青腰虫”,呈红褐色蚁状,体长0.6-0.8cm,广布于世界各地,常栖于草丛间或石下。为什么了解隐翅虫的人都谈“隐翅虫”色变?隐翅虫到底有多恐怖?
毒隐翅虫体内无毒腺不蛰人,即使在皮肤上爬行也没关系,但是如果受到攻击,隐翅虫受惊时会举起腹端,向敌人喷射出雾液。雾液呈酸性,(PH值1-2),内有分解蛋白的酶,可引起蛋白质变性,造成灼伤样变化,引起急性红斑疱疹性损害的皮肤病。
隐翅虫有什么生活习性呢?隐翅虫有趋光向高飞行的习性,昼伏夜出,喜绕白光灯飞行,有向光性的特点。趋光时间为晚上7:30--11:30,晚上9:00左右是成虫扑灯的高峰时间,气温在20℃以上时,其较为活跃。
隐翅虫性皮炎发生的特点?
[*]时间性强,以夏秋季节为主,6月-9月份,且多夜间起病,可重复发病。
[*]地域性强,由于隐翅虫的活动习性,农村高于城市。
[*]发病率与使用的灯光种类,房屋是否有纱窗有关,使用日光灯高于白灯,无纱窗多于有纱窗,开窗开灯不使用蚊帐,身体裸露者发病率更高。
[*]皮损分布不同,以面、颈、胸、背、四肢暴露部位为主。
隐翅虫皮炎的临床症状?被隐翅虫灼伤后,伤处无虫咬痕迹,皮肤上会出现斑状、点状、条状或斑块状红肿,其上分布密集排列的污黄色、白色水疱、丘疹或脓疱,线状皮损犹如竹签或指甲刮伤一样,形态多异而不规则;斑片状皮损与皮肤烧伤相似,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皮肤灼伤位置多见裸露的皮肤表面,如面部、颈部、腋下、四肢及躯干等,或发生于眼部或外阴则肿胀明显。皮损常有瘙痒、灼痛、灼热感,抓破后糜烂易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可伴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
病程根据体质和灼伤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不一,一般病程7天,也有少数病程很短,有1天或短于1天,最长病程1个月,愈后有色素沉着,研究证实,毒隐翅虫体液涂抹皮肤后6小时会出现红肿,其后炎症反应逐渐加重,第3-12天发展成硬块、水疱、脓疱、坏死、结痂,并伴有疼痛等症状和体征;第13天炎症渐消退;第19天痂皮脱落,但瘢痕可持续9个月。国内外对研究者进行隐翅虫皮炎患者受损部位的皮肤进行病理学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不同:
①急性期:不规则的多房性皮内水疱,显著表皮坏死,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表皮网状坏死和大疱,疱液内有群集的棘层松解细胞和炎性细胞,深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的混合细胞浸润,真皮和水疱内则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在临床坏死皮损的相邻部位的某些切片整个表皮坏死,末端汗管的表皮内部分受累,细胞轮廓不清,网状坏死主要在棘层上部。在同一皮肤标本的另一些切片中,可见表皮内末端平管中有聚集的嗜酸性粒细胞。
②亚急性期:表浅的表皮融合性坏死,显著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覆盖在新形成的不规则棘层肥厚的表皮上。不规则棘层肥厚、颗粒缺乏和较多核分裂类似牛皮癣和海绵状脓疱。这阶段乳头状水肿消失,而深浅血管周围显著炎症细胞浸润存在。
③恢复期:深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持续炎症,淋巴细胞浸润,轻度、不规则棘层肥厚和颗粒层重现。有学者对兔进行隐翅虫灼伤后实验,发现其耳廓痂块的真皮层内水肿明显,组织疏松呈海绵状;同时发现毒隐翅虫作用于软骨使其变性坏死;腹部痂块深部横纹肌之间有大量嗜血中性白细胞浸润,呈蜂窝炎性改变。
重者数小时后红肿着色逐渐加深,上面会出现较多小水泡,水疱内颜色慢慢变浑浊,类似脓性分泌物,水泡中间有圆形凹陷,周围皮肤再次加深,随时间延长小水泡相互融合变大,破裂造成局部感染。红斑处皮肤坏死结疤,疤下长出新皮肤,新皮肤颜色较深,有瘢痕出现,须较长时间恢复。严重者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
伤口如何处理?在明确是隐翅虫灼伤后,立即用弱碱性溶液冲洗,如碳酸氢钠、3%过氧化氢、0.9%氯化钠等;无条件者可用肥皂溶液代替。冲洗后局部与周围用碘伏消毒。出现水疱时用生理盐水棉签刺破,清洗掉水泡内的脓液,消毒后可涂抹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每天2~3次。
预防措施
[*]首先要改善卫生,清除房前屋后杂草垃圾,夏秋季节进行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裤和鞋袜,防止各种昆虫咬伤或灼伤。可以在这皮肤暴露处涂抹风油精,防止咬伤。
[*]夜晚开灯时应关好纱窗,随手关门,防止虫子飞入室内,好蚊帐,不开灯睡觉。夜晚在外面行走不要看手机。隐翅虫对杀虫剂喷雾敏感性较强,定期对室内外进行杀虫喷雾。
[*]有不明飞虫在身上爬行时不要拍打,应轻轻用嘴吹或物品拔掉。感觉虫体接触皮肤应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天黑前及时收取衣物。
参考文献
[*]《解放军预防杂志》陈向齐、肖海、卢敬飞,野外驻训隐翅虫皮炎防治.
[*]《浙江预防医学》杨盛旭、陈会红、戴飞东,隐翅虫皮炎爆发调查.
[*]《临床皮肤病学》.
图文编辑:王小虾
谢谢老师的分享!!!学习了。 小小虫子危害大,大家共同消灭它,搞好卫生无处藏,减少伤害你我他. 预防措施 首先要改善卫生,清除房前屋后杂草垃圾,夏秋季节进行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裤和鞋袜,防止各种昆虫咬伤或灼伤。可以在这皮肤暴露处涂抹风油精,防止咬伤。 夜晚开灯时应关好纱窗,随手关门,防止虫子飞入室内,好蚊帐,不开灯睡觉。夜晚在外面行走不要看手机。隐翅虫对杀虫剂喷雾敏感性较强,定期对室内外进行杀虫喷雾。 有不明飞虫在身上爬行时不要拍打,应轻轻用嘴吹或物品拔掉。感觉虫体接触皮肤应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天黑前及时收取衣物。 学习了,我们这里就有被隐翅虫咬伤好几例的。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我们这到了夏天特别多这种虫子,病例也不少。 谢谢老师分享! 学习了,对这种虫子以礼相待,不能过于惊扰 隐翅虫属昆虫钢,鞘翅目,隐翅虫科,此类昆虫种类很多,已发现250种以上,其中的毒隐翅虫有致病作用。此类昆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发现的毒隐翅虫主要是梭毒隐翅虫、青翅蚁形隐虫、黑足蚁形隐翅虫。其中毒隐翅虫为一种黑色蚁形小甲虫,体长0.6~0.8cm。平时常栖息于田野草木间,夜间喜围绕灯光飞翔,叮咬人畜。隐翅虫没有毒腺体,但虫体内有一种毒素,当虫在人体皮肤停留时不引起皮炎,而只是在被打碎或压碎,使虫体内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汁(pH1~2)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反应。反应的轻重与接触毒汁的量有关。所以本病是由于人自觉或不自觉拍打停留在皮肤上的隐翅虫而引起的。 我国常见且毒性较强的毒隐翅虫有褐足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黑足毒隐翅虫(P. tamulus)和梭毒隐翅虫(P.fuscipes)等。防控毒隐翅虫重点是预防孳生、阻断入侵和个人防护。清除人居环境周围杂草、碎石、垃圾等毒隐翅虫孳生地。安装纱门、纱窗,在危害高风险区域,可以在纱门纱窗上涂抹长效杀虫剂,防止毒隐翅虫飞入。夜晚不去室外草地坐卧,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停落有隐翅虫。
若发现毒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应吹气驱走,切勿用手拍击。 学习了老师分享的隐翅虫案例及相关知识点!很实用! 隐翅虫在北方不多见,目前昼夜温差较大,傍晚时分出行好像也无太大顾虑。不过也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的分享 谢谢老师分享,前2年我院十几层高的病房内就有过隐翅虫,大多在卫生间内,蛰伤过患者和家属,引发患者的不满。后来通过整治外环境,加强了室内的通风等措施得到了有效的预防。 小虫子不能忽视的危害 谢谢老师的分享!{:1_12:} 谢谢老师的分享!学习了。 小小的隐翅虫这么厉害!
做好预防很关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