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中国医院都要建立五大制度!
导读:未来三年里,要在全国医疗机构建立推广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这五项制度。 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2018年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介绍,在未来三年里,要在全国医疗机构进一步建立推广五项制度。相关医疗政策(www.univadis.cn)内容如下: 首先是预约诊疗制度。 实际上,在2018年1月3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总结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全国医疗机构要建立五项制度。 通知明确,三级医院要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完善住院床位、日间手术预约服务,探索提供预约停车等延伸服务。 那么,预约诊疗制度现在全国进展如何呢? 2017年12月,卫计委曾召开例行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目前所有三级医院均已开展预约诊疗,4174家医院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2777家医疗机构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方式,同比增加1399家;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提高至12.8%,其中639家医疗机构设置日间手术中心,同比增加243家;1340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病房服务,提供化疗、新生儿蓝光照射、康复理疗等服务。 其次是远程医疗制度。 通知要求,全国所有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使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上级医院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签约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 而据焦雅辉介绍,目前,远程医疗已经覆盖1.3万家医疗机构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理、影像、心电诊断等服务总例次超过6000万,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第三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有条件的医联体内可以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截至2017年9月,临床路径累计印发数量达到1212个,涵盖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全覆盖,基本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而张宗久介绍,目前,已经有8400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增长近40%。全部的三级医院、80%以上的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第四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通知指出,各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全覆盖。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医联体内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据焦雅辉介绍,目前86%的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五是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负责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务。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张宗久表示,在未来三年的改善服务中,不但要强调让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希望医务人员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更加关爱医务人员,各级领导要主动深入医疗的第一线与医务人员交朋友,下力气改善医务人员的待遇、工作环境和后勤保障,让他们能够更加舒心、顺心、安心的为患者做好服务。 编辑:张小文 来源:“看医界”据卫计委官网编辑
路过学习,我们医院五个制度已经执行中。 我们医院五个制度有的在执行中,有的在制定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