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过度检查?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避免过度检查的问题。过度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过度检查是其中不得不提,却又较少提及的内容。
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只有弄清诊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必要性,才能实现自我医术的不断精进。
那么,如何判断一项检查到底该不该做,做了是否属于过度检查呢?这里我们是这样推荐的:
Before ordering a test, decide what you will do if i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If both answers are the same, don’t do the test. If a test is unlikely to change your management, don’t order it.
也就是说,在预约检查前,先分别想想结果阳性或阴性的话,你会做什么。如果你能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就不要预约这项检查。如果某项检查不太可能改变你的临床诊治,也不要做这项检查。
说得再学术一些:我们在进行某项检查之前,最好能够了解一点这项检查的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
有人问了,似然比是什么?
每位医生应该都学过这样的一个表:
在这张表中,a 是真阳性,是指确实有病而且检查结果也是阳性,被检查出来了有病的人数;b 是假阳性,也就是确实有病,但没被检查出来的人。
而 c 呢,是假阴性,也就是说,确实有病,但没被检查出来;而 d 是真阴性,就是确实没病,检查结果也使阴性的人。
而我们通常说的一项检查的灵敏度,也就是真阳性率,即 a/(a + c) x 100%,它反映的是一项检查能够发现病人的能力。
同样,特异度也就是真阴性率,即 d/(b + d) x 100%,它反映的是一项检查能够确定非病人的能力。
而似然比,可以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
阳性似然比 = 真阳性率 / 假阳性率 = 灵敏度 / (1- 特异度)= /
阴性似然比 = 假阴性率 / 真阴性率 = (1 - 灵敏度)/ 特异度 = /
如果觉得这些概念和公式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您可以打开文章开头的音频,里面会有详细的案例讲解。
在熟悉了这几个概念之后,在每次检查前,我们有必要问自己:
[*]我做这项检查的目的是什么?
[*]这项检查结果的阳性或阴性,能够增加或减少对于预测诊断的概率吗?
[*]根据检查,我对诊断的预判改变的话,我能够改变患者的治疗轨迹吗?
如果这三个问题中,有一项你的答案是不确定,那么你就该质疑这项检查的必要性了。
作者:陈罡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责任编辑:shamouer来源:丁香园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现实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的。 还没有看明白样{:1_8:} 理论上赞同流行病与统计学的说法,但实际中是很难达到的,一来单纯的数算理论用到人体中本就会使其准确性大减,且在医学有时候关于灵敏度还是关注特异度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何微生物室做的药敏结果明明耐药科临床有时候还在用呢?一是可能没有这个药来用(三甲医院好像抗菌药物只能50种吧),再就是药敏试验有时候和体内试验还是不一样的,有的明明显示耐药,但确实是有临床效果的哦 即便没有利益驱动问题,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比较难解决,不检查怕漏诊,检查多了,过度检查,难! 在现有医患环境下,有些时候过度检查也实属无奈……实在害怕漏诊……不过上周末值班碰到一个病人,投诉耳鼻喉医生在开咽喉部片子的时候不给开胸部的,也是很神奇…… 这是一个美好前景,但实现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路过学习了,谢谢分享。 这个好像不太好把控啊 国情决定!人文文化决定!理论与实践总是需要慢慢磨合方可出结果! 实现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过学习了 国情决定!人文文化决定!理论与实践总是需要慢慢磨合方可出结果!
赞成11楼老师观点 路过{:1_1:}{:1_1:}{:1_1:} 有理论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慢慢意识会改变的。 不检查吧医生怕漏诊,检查多了,说你过度检查,很难把握这个度! 中国医改政策下普遍医院存在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这个问题极考临床一线直面病家医者,望闻问切、亦即视触叩听之四诊真功夫。但,如果都预知其阳性结果,还检验什么?如果都预知其阴性结果,还检验吗?谢谢! 学习了{:1_1:}{:1_1:}{:1_1:}{:1_1:}{:1_1:} 已学习,感谢老师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