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玥 发表于 2017-7-6 20:59

Bid≠q12h 说说那些你未曾注意的抗菌药物用药频率

本帖最后由 明玥 于 2017-7-6 21:01 编辑

这是一篇纠正我们日常常规错误的帖子,分享给大家:

我们在看抗菌药物的说明书中常常会困惑,很多说明书中的用药间隔大不相同:有的写着 bid,有的是 q12 h 或者 tid 或者 qd。

那么为什么同样都是抗菌药物,给药的频次相差这么大呢?

这是因为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取决于其半衰期,有无 PAE(抗菌后效应)等因素。

抗菌药物依照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PK/PD)分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下面就给大家一一解惑。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是指药物的疗效与浓度大于 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有关。

当浓度<MIC 时,没有抑制细菌的疗效,浓度达到 MIC 时;可有效的杀灭细菌,一般达到 4 倍 MIC 时,增加剂量,其抗菌疗效不再增加。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β-内酰胺类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此类抗菌药物只有当 T>MIC 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超过 40% 时,才能达到良好的细菌清除率。

因此,临床上应用此类抗菌药物时应每日多次给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那么半衰期(t1/2)是否会影响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时间?这些药物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
青霉素类

本药的半衰期为 30 min,对多数敏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 5 个小时。

因此,对于青霉素这种半衰期很短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该通过每天分 3~4 次给药,或者连续滴注,才能使血药浓度超过 MIC 时间达到最长,若采用 qd 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
头孢菌素

头孢唑啉,头孢他啶,氨曲南

此种药物的 t1/2 半衰期多在 1~2 h,因此,每日给药 2~3 次,即可使大部分给药间隔时间中的药物浓度高于 MIC。

头孢唑啉临床上多每 6~12 h 给药 0.5~1 g,根据病情可增加至一日 6 g。

头孢他啶静脉注射用于中度感染时,一次 1 g,一日 2-3 次,重度感染可至 2 g,一日 2~3 次。

氨曲南临床上一次 0.5~1 g,每 8~12 小时 1 次,对于中度感染可一次 1~2 g,每 8~12 小时一次。

头孢丙烯,头孢哌酮钠

此种药物的半衰期>2 h,每日给药 1~2 次就可使 T>MIC 达 12 h 到 24 h,达到杀菌疗效。头孢丙烯临床上给药频次多为 qd 或 bid,一次 0.5 g。

头孢哌酮对于一般感染一次给药 1~2 g,q12h;严重感染时一次给药 2~3 g,q8h。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q12h 并不等于 bid,bid 强调的是给药频次,一日两次。

而 q12h 更强调的是给药间隔,要严格间隔 12 h 才能达到更好的抗菌效果。

Bid 多采用上午 8 时,下午 4 时给药,q12h 多采用上午 8 时,晚上 8 时给药。

头孢曲松

头孢曲松对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具有相当高的疗效,其半衰期为 8~12 h。

是头孢菌素中半衰期最长的药物,因此每日只需给药 1 次,一次 1~ 2 g,就能够使得 24 h 抑菌浓度都大于 MIC。
◆◆◆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的半衰期虽然很短,但是由于其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 PAE。

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的间隔,多采取每日 2-3 次给药方案。

对于上述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为达到较好的抗菌作用,可以通过

(1)增加药物的剂量;

(2)缩短给药间隔或者增加给药频率;

(3)延长点滴时间或者持续给药的方法,来实现更好的抗菌效果,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此种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值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强。

这类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而增加给药频次则并不起作用。

包括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但对于治疗窗比较狭窄的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使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
◆◆◆
氨基糖苷类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每日给药 1 次可增强其抗菌疗效,并且采用 qd 可降低肾、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都较长,采用较高的初始浓度,能够达到最佳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型。

氨基糖苷类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耳毒性,肾毒性。

耳毒性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高,时间较长而缓慢渗入内耳蜗靶组织中蓄积的结果。

而氨基糖类药物采用 qd 的给药方式,可以降低血液的谷浓度,因此可以降低耳毒性的不良反应。

给药次数减少,也可是肾皮质对氨基糖苷类摄取的药物百分比相对低,可减轻肾毒性。

综上所述,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采用一天一次的给药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抗菌疗效,还能减轻不良反应,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都显示较长的抗菌后效应。

因此,临床多采用每天给药 1 次的给药方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

比如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常用量为 250 mg 或 500 mg,缓慢滴注,每 24 h 静滴一次,滴注时间不少于 60 min。

综上所述,只有分清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还是浓度依赖型,选择正确的给药频次,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荷儿 发表于 2017-7-6 21:45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q12h 并不等于 bid,bid 强调的是给药频次,一日两次。而 q12h 更强调的是给药间隔,要严格间隔 12 h 才能达到更好的抗菌效果。Bid 多采用上午 8 时,下午 4 时给药,q12h 多采用上午 8 时,晚上 8 时给药。”以前以为二者没有区别,只是写法不同。现在看来,还真是大有区别啊!感谢分享,学习啦!

慕延 发表于 2017-7-6 22:17

确实是需要辨析明确的概念{:1_17:}

jcyyhlb 发表于 2017-7-7 06:34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享。

明玥 发表于 2017-7-7 07:07

荷儿 发表于 2017-7-6 21:45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q12h 并不等于 bid,bid 强调的是给药频次,一日两次。而 q12h 更强调的是给药间 ...

这是临床常犯的错误,现在这种用法依然存在,观念很重要,解读正确更重要

ynosmile 发表于 2017-7-7 08:07

赞同二楼的意见,临床多为BID。

中原一点红 发表于 2017-7-7 08:10

这个不一样,临床护士都知道,执行不同的时间,否则不用两种写法。

3032775750 发表于 2017-7-7 08:41

   历害了我的老师,用法不同,操作大不同!

朱菊云 发表于 2017-7-7 09:49

中原一点红 发表于 2017-7-7 08:10
这个不一样,临床护士都知道,执行不同的时间,否则不用两种写法。

临床护士知道,但可能有些医生不一定完全知道,会导致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张贵华 发表于 2017-7-7 10:53

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取决于其半衰期;分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lyluoxiuhua 发表于 2017-7-7 12:02

老师分享的抗菌药物资料非常实用,学习了!

guoli2008 发表于 2017-7-7 12:06

这个就应该不是个问题,每日两次和12小时一次从中国话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守候天使 发表于 2017-7-7 12:50

             路过学习了。

wney 发表于 2017-7-7 15:22

荷儿 发表于 2017-7-6 21:45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q12h 并不等于 bid,bid 强调的是给药频次,一日两次。而 q12h 更强调的是给药间 ...

感谢老师解释,学习了。以前也认为bid和每日两次是一个概念。

646830522 发表于 2017-7-7 15:59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享。

yuanyanting 发表于 2017-7-7 16:37

谢谢明玥版主的分享,对我们这些院感菜鸟来说,真是及时雨!

tracy 发表于 2017-7-7 20:14

抗菌药物主要是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根据不同的作用原理合理安排给药时间,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高山雪莲W 发表于 2017-7-8 22:18

学习了,对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用药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id≠q12h 说说那些你未曾注意的抗菌药物用药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