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微已推送】林均穗 烫伤病人照护及安置
本帖最后由 禅静思语 于 2024-9-28 21:51 编辑演讲者:林均穗
整理:王思婧
审稿:李若洁
编者按
2015年台湾新北“彩虹派对”粉尘爆炸498人伤,这是台湾近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大规模突发事件。当时,大量烧烫伤病人紧急疏散到台湾北部的一些医院,这些医院在照护和安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就由收治医院之一的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感染管制科科长林均穗,告诉大家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该如何处理。
一重要性
1、感染问题
造成烧烫伤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烧烫伤医疗团队在照护时的重大挑战
2、预防烧烫伤病人感染策略
手部卫生
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手套与敷料的使用
在更换敷料时应佩戴口罩及穿着隔离衣
将烧烫伤的病人隔离或安置于单人房或隔间内等
二感染管制措施
1、工作人员
标准防护,并视暴露程度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应遵守医院的服装规范
穿着清洁的鞋
佩戴发帽并完全包覆头发——病人伤口外露时
穿着防水隔离衣,必要时佩戴护目装备——可能造成液体喷溅时
佩戴无菌手套——接触病人伤口时
落实手卫生五大时机
勿佩戴珠宝、戒指、腕表、以及任何腕部装饰品
尤其是在执行水疗或换药等医疗处置时
指甲尖端长度不超过0.5公分
健康管理
具传染风险不接触病人(出现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症状或症候、单纯疱疹等皮肤感染症状或症候)
B型肝炎免疫状态
固定照护人力为优先
2、病人
安置
维持烧烫伤团队密切联络和沟通协调
烧烫伤超过全身总面积20%的大面积烧烫伤病人或有多重耐药菌移生的烧烫伤病人优先安置在单人间或其他隔离床位
若病室不敷使用,病床仍应维持适当的间距,以降低病人交叉感染的风险(固定护理站/ICU集中照护、护理站集中固定一区——以隔离区概念、多重耐药菌病人清创手术——优先固定手术室)
感染的烧烫伤病人安置
若感染病人的引流液无法包覆完全,具高度污染环境之风险,应限制病人待在病室中
依据照护容量,可考虑将伤口照护比较容易处理的感染病人,安置于烧烫伤病房以外的单位
烧烫伤中心建立——为避免烧烫伤病人接触到其他传染性疾病
照护措施
一般原则
视需要为病人施打破伤风疫苗
严格无菌技术:烧烫伤伤口之照护、清创及换药时仅容许必要的人员进出
执行伤口清洁换药等医疗处置时,直接接触病人的医疗照护工作人员必须依建议穿戴隔离衣、口罩、无菌手套、发帽等个人防护装备
依医嘱使用无菌生理食盐水或指定之水性消毒制剂进行伤口清洁
伤口经清洁、清创、评估烧烫伤深度(一级至三级)、灌注局部消毒制剂及覆盖无菌敷料后,以无菌绷带固定
谨慎使用抗生素,以减少及推迟多重耐药菌产生
导尿管护理
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洗澡时应小心清洁会阴部
随时监测病人是否出现泌尿道感染
固定好导尿管,避免管路反复滑动
尽早拔除导尿管,不以固定期限做为管路更换的理由
其他
必须维持伤口愈合所需的高代谢营养需求
避免烧烫伤相关肺炎感染(辅助呼吸措施;常规更换姿势、咳嗽、深呼吸)
维持运动、步行、及维持适当姿势,以减少可能的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肺炎或皮肤破损和压疮
提供充足的休息
提供疼痛控制,疼痛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致使代谢增加,不利于伤口修复
定期清洁及洗澡维持皮肤的健康,以保护未来的植皮来源部位
提供口腔护理
维持正常排便形态,腹泻将增加烧烫伤伤口污染的可能性
伤口
尽力维持伤口清洁,促进愈合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每日常规清创后,床单元清洁消毒
污染的敷料应丢置于医疗废弃物垃圾桶
物品(包括敷料、夹板及外用制剂等)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应使用无菌敷料进行病人伤口照护
皮肤
烧烫伤伤口内或周围的毛发视情况剃除,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使皮肤受损
如果病人状况允许,使用洗发精清洗头发和头皮,以维持清洁
照护所有烧烫伤病人,应特别注意预防伤口自体感染
仔细观察烧烫伤伤口外观及未烧烫伤区域有无细菌感染迹象
仔细注意病人是否出现全身性感染之临床征象和追踪实验室数据,有助于尽早采取必要的介入医疗措施
3、访客
访客进入病室前应通报护理站
手部卫生宣教
进入病室的访客如何正确执行手卫生
若手部有可见的脏污,应使用皂液和清水执行手部卫生
访客进入病室前应执行手部卫生
访客在结束访视离开病室前,应执行手部卫生
避免感染的重要原则
烧烫伤病房单位不应放置鲜花和植物
依据医院的政策进行访视
不可在各病室间走动拜访其他病人
若有任何感染征象或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感冒或流感、肠胃道 感染、腹泻、皮肤感染或疱疹、或发烧等,不可进入病人照护区
大面积烧伤(>20%)病人应限制访客,减少非必要人员进出病室
结 语
林均穗科长难得的经验分享,让我们看到台湾在面对大批量烧烫伤患者如何从容面对。从患者安置、救治、相关人员的支持,以及从感染防控角度谈到的隔离防护等知识点,都让人受益匪浅!在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台湾的感染防控措施!!!
图文编辑:杨亚红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