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控笔记-吴安华】粪菌能治病,您相信吗?
本帖最后由 禅静思语 于 2024-9-30 08:05 编辑【感控笔记-吴安华】粪菌能治病,您相信吗?http://mp.weixin.qq.com/s/5tD5qNoDbo8EPtoAKFI75w 整理:靳丽 审稿:王玉兰艰难梭菌感染(CDI)是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它是由肠道致病性艰难梭菌过度增殖并释放毒素引起的以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目前常规治疗的失败率增加,超过60%的患者在初次治疗后会出现复发。如何治疗头痛的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用粪便移植进行治疗,您信吗?请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的吴安华教授给我们介绍《粪菌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
一、什么是粪菌移植?粪菌移植(FMT)全称为粪便菌群移植: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因此,也有人称它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粪菌移植治疗CDI的原理是恢复肠道细菌的多样性。
二、粪菌移植的前世今生早在1700年前,《肘后备急方》既有记载有人粪治疗食物中毒、腹泻、濒临死亡的患者。195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首次报道FMT用于治疗人伪膜性肠炎。从1958年开始到现在,全球已约有500多人接受FMT的治疗。对于FMT治疗的效果,很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
三、粪菌移植治疗CDI的指征及禁忌证粪菌移植治疗CDI的指征:来自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Workgroup 2011推荐标准:1.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即轻--中度的艰难梭菌感染采用万古霉素治疗6~8W后,反复发作至少3次,或至少2次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导致住院治疗。2.中度的艰难梭菌感染采用标准治疗至少1W后无改善者。3.严重或暴发性艰难梭菌结肠炎采用标准治疗48h后无缓解者。
禁忌证:1.近期有吞服其他异物、免疫缺陷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相关病史者;2.有不适宜FMT的危重病危及生命者。 接受FMT的适应人群:适合成年人患者,偶有儿童和老年人。供者:一般选自家庭成员、配偶或者有共同的基因或环境的同伴。这样可以减少筛检的成本,并能够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大便标本的选择:新鲜大便或冰冻大便。
四、FMT的常用四种方法的优缺点
五、FMT效果及前景效果:FMT的整体治愈率为92%。不良反应:大量研究表明FMT相对较安全,尚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治疗前景:健康者肠道正常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艰难梭菌的发生和生长,但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高龄、住院时间长、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药、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导致肠道菌群的平衡遭到破坏,艰难梭菌感染越来越普遍,甚至超越MRSA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因,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复发。因此,需要通过FMT恢复具有保护性的大肠微生物群。FMT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便秘、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仍需要针对不同疾病不同病人,制订个体化方案。 感 悟在我们的印象中,说到器官移植脑海中首先闪现出的是肾移植、肝移植、肺移植等实体器官移植。粪便移植也称为器官移植有些新鲜。肠道菌群是人体拥有细胞数最多的独特功能器官,将FMT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其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从吴安华教授带来的关于粪便移植前沿介绍中,我们对粪便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目前已明确FMT是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比较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且疗效较佳的方案。粪便移植能治病是真的,您信了吧?! 以前看过此类文章,粪便治疗艰难梭菌,效果还蛮好的,科技不断创新带给病人更多的好处 粪菌治病,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进步! 相信人类一定有办法对付多重耐药菌的!虽然有办法,但还是要做好防控! 粪便移植能治病是真的,您信了吧?答日:相信,前提是:用之得当;此法古已有之。谢谢! 看到过这样的报道,是小儿腹泻脱水,用妈妈的粪菌治疗的事情,可信! 四种方法,感觉菌液灌肠简便可行。 上次听美国专家讲课,说是通过灌肠的方式进行,叫粪便移植,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顽固性腹泻,粪便的筛选也很严格,要求身体健康,按照所要求的饮食调理一段时间,搜集产生的粪便进行储存备用,的确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国外都有粪便银行呢~不过这块也急需规范,不是所有便便都可以用哦~ 了解学习了,谢谢老师了。 以前听课也曾听说过粪便移植,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顽固性腹泻等,今天又随老师重温一下相关知识! 第一次看到这个信息,刚开始真有点半信半疑呢 了解学习了,谢谢老师了。 zhangxinlei 发表于 2017-3-29 08:09
上次听美国专家讲课,说是通过灌肠的方式进行,叫粪便移植,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顽固性腹泻,粪便的筛选也很 ...
第一次听说,真是个大进步哇{:3_690:} 学习了{:1_1:}{:1_1:}{:1_1:} 早几年前听李兰娟教授讲课,就说把人体的微生态环境当做器官来对待,医师不应该只是注重有形的器官,还应该重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无形器官 早几年听李兰娟教授的科的时候,就说要向对待人体的器官一样对待人体的微生态环境,我们的医师不应只看到有形的器官,还应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让我大开眼界还有这样的治疗方案!真是长见识,学习了! 学习了,O(∩_∩)O谢谢老师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