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感染相关资料的阅读与分享
本帖最后由 明玥 于 2017-1-7 22:37 编辑今天查阅了介入手术相关感染,其中起搏器感染是介入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感染,曾在2015年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上,胡必杰教授就曾提出未曾被关注的器械相关感染,其中就有起搏器感染。查阅了相关文献,让我对起搏器感染有了全新的认识:
1、流行病学
起搏器感染的发生率国外文献报道为0.1 3% ~19. 9% , 死亡率为 27% ~ 66% , 国内报道感染发生率为 2.1%。 大约有 25%的感染发生在急性期,即起搏器植入后 1 ~ 2个月内 。发生在 8 ~ 12个月的迟发感染也有报道。Klug 等研究发现,急性期感染多发生于首次植入起搏器, 约占79%, 而慢性感染则通常发生于对原有起搏器的二次操作或置换。总的来看 , 第一次植入起搏器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起搏器置换后感染的发生率。起搏器感染可局限于囊袋部位,约为 69%, 也可播散至心内膜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约 10%。
2、感染原因及病原学
起搏器术后感染最常见的来源为术中囊袋局部皮肤污染。Camus等报道的一项研究显示,将近 2/3( 22 例中有13例 ) 的起搏器感染来源于囊袋局部皮肤菌落。也有一些病例报道起搏器电极污染直接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他部位感染经血源性播散是起搏器感染的另一常见来源,并且可能是晚期感染的主要原因。
起搏器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皮肤细菌,85%为葡萄球菌感染,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病原体。
3、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感染的位置,症状可以局限于囊袋, 可以有局部伴随全身的表现, 也可以只表现为全身症状。起搏器囊袋局部的感染有多种表现。 最常见的为局部发红及疼痛 ( 34% ~ 55%) , 其他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皮肤侵蚀破溃( 23%) 、肿胀 ( 21%) 、局部皮温升高 ( 11. 5%) 、伤口愈合不良或形成瘘道而渗液 ( 25%) 等。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起搏器植入或操作后的早期,直接反应了手术操作部位的感染。
4、预防
起搏器感染为起搏器植入术后一个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死亡率高,处理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预防起搏器感染的发生极为重要:术前监测体温,避免发热;控制好血糖;尽早停用抗凝药;仔细给患者备皮;导管室应该严格消毒,手术器械、起搏器严格消毒;严格外科手消毒,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尽量减少参加手术的人数;术者要有较丰富的经验;囊袋位置应避免过度靠外、靠上,不宜过紧;术后局部压迫,避免血肿;注意观察伤口情况,仔细换药,落实手卫生,如有异常应及早处理,避免皮肤破溃。
查阅论坛上相关帖子,很多会员有疑惑:到底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属于哪个部位?认真阅读了2001版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在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有这样的描述: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所以,起搏器感染应为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但是,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可以看出,如果手术后1年就不属于医院感染了;而现在这类植入物在体内存在时限远远超过1年,还属于器械相关感染。期待新版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尽快颁布实施,与实际工作更切合。
以下两篇文献资料分享给大家:
如果手术后1年就不属于医院感染了;而现在这类植入物在体内存在时限远远超过1年,还属于器械相关感染。
的确是,学习了。 谢谢老师的分享!期待新诊断标准的出台! 感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学习了,虽然我们医院做的安装起搏器手术不多,但是感染防控也不容忽视。 感谢老师的资料分享,学习了。 学习,我们也在关注起搏器术后的感染,比较少见。以后多关注。 jinshuliu 发表于 2017-1-8 21:30
学习,我们也在关注起搏器术后的感染,比较少见。以后多关注。
是的,以前没有关注过,临床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感染病例,就忽略了 我以前和我们心内的的主任进行过这方面的沟通,他们也说很少有,我们医院心内科做过不少起搏器手术,目 前心内科有三病区,136张床,月出院患者600人左右。 谢谢老师的分享!很有启发! 学习了,很受益,谢谢老师的总结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