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中的一些术语您是如何理解的?我们在应用吗?
本帖最后由 高山雪莲W 于 2016-12-8 11:29 编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中的一些术语您是如何理解的?
卫生部发布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卫通〔2009〕4号)中 有些术语,您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吗? 1、血源性病原体Bloodborne pathogen
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医务人员接触血源性病原体机率还是比较高,在职业暴露防范措施中重点针对HBV、HCV、HIV,还有梅毒,手术前我院常规对病人进行这四项(即传染病四项)检查。 2、职业接触Occupational exposure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包括了粘膜破损皮肤暴露和锐器暴露。
3、 非胃肠道接触Parenteral exposure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词时,还有些疑惑,看看解释才明白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的职业暴露,虽包括了锐器伤,还有动物咬伤、机械伤等外伤,其内涵更广,包含范围更广。
4、 源患者Source individual
指医疗卫生机构的病人、供血者、尸体以及羁押或劳教机构及戒毒所的人员等,其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可能导致劳动者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
源患者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源?不过仅指带有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人,包括活人和死人。 5、 普遍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指导性原则,包含的外延更广吧。
6、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 普遍预防原则指导下所采取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内容具体,告诉你怎么做,可操作性强。 7、 接触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在接触可能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后,应立即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应急处理、对接触源的评价、对接触者的评价和接触后预防措施、咨询与随访等。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置及后续措施,是发生职业暴露后预防感染的措施、后续环节。 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这些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吗? 欢迎大家参加讨论与学习。 解读的非常详细,学习了。 yage 发表于 2016-12-8 14:58
解读的非常详细,学习了。
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我一直没有细读,今天拿出来看后感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如风险控制都有详细的指引:
6风险控制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的控制遵循职业病防治的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再次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参见附录C。
6.1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消除毛巾挂钩等不必要的锐器,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6.2 如无法消除风险,用人单位应当考虑用其他风险较小的方式取代现行操作规程,例如使用毒性较低的化学物质代替原有毒性较高的消毒剂,如用聚乙酸替换戊二醛等。
6.3 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将工作场所的血源性病原体隔离或移开,包括机械、设施和设备,并应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
谢谢高山雪莲老师的分享!这些术语肯定会在临床中使用,对界定是否是职业暴露和对职业暴露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谢谢高山雪莲老师的分享!又学习了并加深了认识。 又学习了并加深了认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