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光:一位咨询师眼中医院管理的六大痛点
陈亚光:一位咨询师眼中医院管理的六大痛点2016-07-21 A- A+
在实际调研中,笔者发现医院管理往往存在六大痛点亟待解决。谨以此文与诸君分享探讨。
痛点一:绩效管理取代其他管理
每次到医院进行绩效调研时,院领导都会把医院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来,希望通过绩效管理来解决。比如,希望通过奖惩来降低药品比例。对药品比例的控制,制定标准,超标准罚款,确实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整体效果不明显时,就要选择其他的管理办法,如处方权的制约、职称制约等。某医院超声科主任从来不上机操作,绩效工资却不少,针对这样的主任增加待遇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动用干部管理程序措施。洽洽许多医院不愿意运用这些更有力的管理手段来解决难题。
绩效管理能解决医院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按照管理的力度层级来区分,有绩效管理、人事管理、干部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绩效管理范围最广,涉及内容最多,但是力度弱,当绩效管理没有明显效果时,可以改变和调整方案,仍然没有效果就要运用人事管理或者干部管理手段了。当整个团队运行不畅、各种方法都不奏效了可以考虑组织机构变革。
痛点二:成本核算代替成本管控
几乎所有公立医都没有成本管理机构。不少院长把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在财务科,甚至依赖一套成本核算来解决成本问题,结果是成本越来越高。比方说,为了控制科室买设备、买价钱贵的设备,避免科室买了设备后不用,就在核算中增加设备折旧,结果是要买的继续买,不用的照旧不用。
其实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是两回事,成本管理要从成本的入口关、发生的过程、发生的结果三个环节进行管理,核算仅仅是财务对成本结果的评价。对一种材料的管控,首先在引进时评估,是否需要、对病人总费用的影响、价格接受程度、支付机构准入情况等做出综合分析,再决定是否引进。引进后需要制定规定,界定合理使用与非合理使用界限,是普遍性使用还是限制性使用等,使用过程中要监管(如金额或者数量对账制度),还有就是对结果的控制(制定控制标准),要有对违规处理的有效办法。设备成本管理不是通过“折旧”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事先切合实际的论证、资产平衡测算分析,申请购买科室需要在论证基础上对医院做责任承诺,购买后要通过单机核算或者资产产值率考核进行跟踪管理。
痛点三:不切实际的管理模式照搬
医院的分配方法有许多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应所有医院。而医院的分配是管理中最难的。每一种好的方法,都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当时需求而产生,同样一种方法换一个医院或者换一个时间段可能就变成了差的方法。某医院引进一套国外设计的、以个人工作量计酬的方法,运行一年后发现,医院收入和工作总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但是个人工作量和收入增长很快,导致财务风险。通过工作量来体现医生个人价值的方法是好的,但是国外的支付体制以医生为独立执业个体设计的,直接与保险公司发生关系,而我们国家是医院团队与支付机构发生关系,医院内部是以科室小团队与医院发生关系,而支付机构不会对医院个人进行监管,医院也无能力对医生个人工作量的虚实进行监管和甄别,导致一个别人的好方法我们用起来却不好。任何一个好的管理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往往学习的他们的成果,我们忽略了别人好方法产生过程和缘由,因此完全照搬的方法一定不会成功的。
痛点四:资源只扩张不整合
某医院将原来的“五官科”分成眼科和耳鼻喉科两个科室,运行了三年没有发展起来,病人住不满,医务人员奖金低,抱怨大。我建议他们重新合二为一,恢复五官科。某县中医院早些年搬了新院址,向综合医院发展,开设了不少专业,可是这几年有些专业开始萎缩,他们果断的压缩一些科室,如关停产科,将场地整合给康复科,现在康复发展非常好成为当地第一大学科。
多年来公立医院通过增加病床、增设科室得到了快速发展,“扩张”成了发展的法宝。可是医疗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医改的深入,分级诊疗、费用控制、民营医院发展,“扩张”式发展模式风险很大了,多数城市二级医院现阶段不宜再盲目扩张了,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整合资源了。
痛点五:建设中追求排场
到江西某地级市医院讲课,照例要看看医院。这家医院是政府投资建设、全新的搬迁医院,门诊大楼很气派,中庭四层楼高,一直到采光顶。2台直梯、2台自动扶梯。扶梯上班时间并没有开,我问院长:什么时候开扶梯?院长答:一个月开一次。因为电费负担不起,所以每个月开一次是为了机器不生锈。现在许多新建的医院或者在建医院,都想学“宾馆”或者“政府楼”的气派,动不动就是十万、二十万平米,动不动就是征地一百、二百亩,这里层流、那里自动传输系统。建好后一运行,苦了,运行成本数倍、数十倍增加。如果是商品生产,品质提高了可以提高售价,可是医院条件好了,能提高收费标准吗?医保、农合会放宽均次费用吗?
医院不是宾馆,也不是公园,不需要每个病人住单间或者双人间,更不须要大面积的花园和广场,因为医务人员忙得没有时间在医院散步,病人及家属也没有体力和心情在医院跳广场舞。省下来的成本最好的用途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痛点六:医院行政化
去云南,某市卫计委主任谈他们的改革思路,其中一条就是“去行政化”,操作路径就是取消医院行政级别。我一直在思考,“行政化”是什么?难道取消行政级别了就是去行政化?那么民营医院没有行政级别,他们是不是没有行政化?我咨询过的许多公立和民营医院,行政化普遍盛行。
医院行政化表现之一是行政级别。“行政级别”这个东西在社会上是了不得的“光环”,它代表了地位、权利,当然伴随着各种利益,在医院或者学校,如果你是上级任命的干部,根据医院级别不同,有科级、处级、厅局级,有了级别,你晋升比别人优先,你拿课题比别人机会多,在学校示范课程肯定有你的份。要命的是在病人治疗、抢救时,不管你是多么有经验和水平,最后决策者要看行政级别的,而不是你。所以有了“听说你是教授,副处还是正处?”的戏言。
医院行政化表现之二是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化”。公立医院的组织机构、干部职位和级别、选拔任用程序、人员编制和招聘办法、薪酬体系,等等,都是按照政府体系运行的,根本不符合医疗工作运行规律,管理者、医务人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和运行这样的体系,削弱了对医疗本质的研究和维护。
医院行政化表现之三是领导的“随意”。领导“随意”的表现是决策随意、改变规定随意。比如处理某一件事情,明明是有规定,职能部门还是要领导表态,不管领导的意见是符合还是不符合规定,最后领导的意见就是对的。这样变成了领导不表态、不签字,规定、制度都是没用的。
医院行政化表现之四是“职称行政化”。医务人员的“职称”本来是对个人业务能力评价的一个标签,不代表个人的贡献和“政治”态度,现在也明显行政化了。首先表现在对职称的评定标准,不管你所在的医院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一律统一标准,还配合政治任务条件,如必须下基层医院工作一段时间,有的地方对援藏回来的人员可以免考试。高级职称分四个层级,四级主任医生晋升为三级,需要一定的年限和标准,可是某地规定,你如果是劳模就可以不受年限和相关标准约束,直接晋升上一个级别。当然,随着职称的晋升,待遇也得到提高。
医院行政化表现之五是“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双重制约。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医院的管制是正面清单制,也就是说你医院能做什么事都需要政府批准或者在政府规定的范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逐步实现政府正面清单制,即“法不授权不可为”,社会组织负面清单制,即“法不禁止则可为”。目前公立医院即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社会组织,由于定位不明确,两种清单制度都在管制医院。比如卫计委规定公立医院购置大型设备需要配置许可,医院要预约门诊,医院药品比例要达到多少,要签不收红包协议,等等,正面清单管理。同时又有许多规定医院不能做这做那,比如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不能与经济挂钩,科室不能对外承包,医院不准负债建设,等等,负面清单管理。两种管制让医院不知所措。科室不能对外承包,是否可以与外合作呢?卫计委要求医院不能举债扩张,地方政府却希望你扩张,不管举债否。很多事无巨细的要求,最终要么是管不住医院,要么是把医院管死掉。
如果不去掉真正行政化,医生很难回归到“看病”的定位上,医院很难回归到“医疗”的本质上来。 谢谢老师的资料分享,学习了。 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根本,谢谢老师的分享。 谢谢老师的分享,路过学习了 谢谢老师的分享,说的确实是我国医疗目前的实情 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情里,有些事不是简单的下个文就能解决的。。。 我们也是中医院,的确存在上述几种现象,医院管理好像进入这种怪圈了。地方主管部门也是不闻不问{:1_10:} 炫羽宝宝 发表于 2016-7-23 09:05
我们也是中医院,的确存在上述几种现象,医院管理好像进入这种怪圈了。地方主管部门也是不闻不问
老师说的不仅仅是中医院,说的是咨询师眼中的医院管理的痛点,包括各类医院 这个痛点目前应该是“癌痛”吧,诊断易,但难医 路过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谢谢老师的分享!我发给我们院长了! 谢谢老师的分享,路过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