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卫士 发表于 2016-3-14 10:59

我国确诊首例黄热病病例——黄热病是个什么鬼?

我国确诊首例黄热病病例——黄热病是个什么鬼? 北晚微健康mp2016-03-13 16:49:5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月13日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     黄热病你听说过吗?如果你去过非洲,很可能听说过这种病,据说很可怕。。。所以,去非洲前需要接种黄热病疫苗,而且还会拿到一个小本本,就是这个—— 就在今天,国家卫计委确诊了我国首例黄热病病例。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患者,男,32岁,浙江省人,常年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近期发生黄热病疫情)做生意。患者于3月8日(北京时间)在罗安达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伴畏寒等症状,于3月9日乘飞机经迪拜转机,3月10日凌晨2时抵达北京,直接主动到医院就诊。3月1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患者标本为核酸初筛阳性,当晚将标本送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3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核酸检测结果阳性。随后,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目前,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病情较重,正在积极救治中。 啊!!!  那身在北京会不会很危险?  北京市卫计委是这样说的:  北京市卫生计生部门会同中国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对输入病例带来的传播风险进行了评估。专家们认为,黄热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北京市无埃及伊蚊且不属于我国伊蚊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北京气温低,未进入蚊媒活跃期。因此,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  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积极指导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按照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全力救治患者,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北京市卫生计生部门正按照国家卫计委要求,进一步做好病例治疗、流行病学调查,蚊媒应急监测、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工作。  该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我国香港特区通报。             黄热病:是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方式主要为人-埃及伊蚊-人,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之前,亚洲地区无病例报告。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人感染后,约5%至20%出现临床症状,少数出现重症并死亡。  目前针对黄热病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疫苗是最重要的防控措施。国家卫计委已于2008年印发了《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和《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微信号:bwwjk-bjwb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搜狐健康网

中华 发表于 2016-3-14 11:13

路过学习了,谢谢分享。

尘埃69 发表于 2016-3-14 11:15

黄热病、寨卡等均为蚊虫传播疾病,灭蚊是个大工程。

wyfywlj 发表于 2016-3-14 14:07

刚刚学习了寨卡病,这又来了黄热病,天气热了,防蚊是重点呀

柠檬棉花糖1 发表于 2016-3-14 14:23

路过学习了,不知黄热病是啥病原体感染?

仟仟 发表于 2016-3-14 14:28

谢谢老师的资讯,天气热了,做好防护宣传啊!!

蝶恋2014 发表于 2016-3-14 14:29

越来越多的传染病进入我们的生活,责任重大啊

青青湖边草 发表于 2016-3-14 14:39

看来天气还是再冷一些比较安全。

小二郎 发表于 2016-3-14 14:45

又是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巨龙竹 发表于 2016-3-14 14:58

谢谢老师的资讯,天气热了,做好防护宣传啊!!

999欣欣向荣 发表于 2016-3-14 16:16

以前不了解这种病,路过学习了,谢谢分享!

满天星868 发表于 2016-3-14 16:21

也是黄病毒科的吧?{:1_7:}{:1_7:}

旺姆啦 发表于 2016-3-14 16:41

学习了,感谢老师分享。

独白 发表于 2016-3-14 16:45

寨卡之后又是黄热,都是蚊子传播的疾病。

百毒不侵 发表于 2016-3-14 17:04

路过学习了,又是伊蚊惹的祸!防蚊灭蚊要加强,

黎卫士 发表于 2016-3-14 17:07

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37-5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约由11000核苷酸组成,分子量约为3.8×106。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经鸡胚多次传代后可获得能够作为疫苗的减毒株。1936年,通过鸡胚连续传代生产出黄热病17D减毒活疫苗,沿用至今,很多黄热病流行国家用其对9月龄婴儿进行常规免疫。美国每年有25万前往热带地区的旅游者和军人接种黄热病疫苗以预防此病。但近年来发现,黄热病疫苗可能引起某些重要脏器发生感染和病变,尤其是60岁以上接种者的发生率可达1/50,000,因此仅建议对前往流行国家且具有真正暴露危险的人群接种此疫苗。  该病毒抵抗力弱,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等迅速灭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数月,在冻干情况下可保持活力多年。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灵长类,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黄热病的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远较重症患者为多,这些病例对本病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蚊叮咬传播。城市型以埃及伊蚊为唯一传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Hemagogus)、煞蚊属(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中工作而受染。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后经9-12天即具传染性,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递。  3.易感者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在城市型中因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获得免疫,故患者以儿童为多。在丛林型中则患者多数为成年男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  4.地理和季节分布  黄热病主要流行于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热带地区,亚洲的热带国家也有分布。我国的地理、气候、及蚊、猴等媒介和动物条件虽与上述地区相似,但至今尚无本病流行或确诊病例的报道。  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该病全年均可发生,3-4月份的病例较多。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可从轻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典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  (一)病毒血症期。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0℃,相对缓脉。剧烈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痛,恶心、呕吐。结膜和面部充血,鼻衄。可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  (二)缓解期。   感染期发病的3-5天后出现12-24小时的缓解期,表现为体温下降,头痛消失,全身基本状况改善。此期体内病毒被清除,血中可以查到非感染性免疫复合物。轻度患者在此期可以痊愈。  (三)肝肾损伤期。  此期持续3-8天,约15-25%患者自缓解期后进入此期。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等。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表现如瘀点、瘀斑、鼻衄、粘膜广泛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肾功能异常,尿量减少,蛋白尿。心脏损害心电图可见ST-T段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肌扩张。可出现脑水肿,脑脊液蛋白升高但白细胞不高。高血压,心动过速,休克,顽固性呃逆提示预后不良。  此期患者约有20-50%在发病后的7-10天死亡。  (四)恢复期。   此期患者极度疲乏虚弱,可持续2-4周。也有报道患者在恢复期死亡,部分是由于心律失常。转氨酶升高可持续至恢复后数月。一般无后遗症。  三、诊断、报告和治疗  本病无特殊性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医疗机构应按照《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  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患者标本中病毒抗原阳性,黄热病毒RNA阳性,分离到黄热病毒,均可以确诊。  (一)血清学检测。  由于黄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在进行血清学实验时应设立合适的对照,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一般发病后第5-7天出现IgM抗体。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二)病原学检查。  1.抗原检测:由于黄热病患者早期血中病毒滴度较高,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原进行诊断。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低于病毒分离,但所需时间较少。使用黄热病毒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黄病毒的交叉反应  2.核酸检测:应用RT-PCR、Real-Time 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黄热病毒RNA,这些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发病4天内血清、全血或死亡病例的肝组织均可分离到病毒。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培养等方法分离病毒。  对于黄疸前的患者,应及早采取血标本做病毒分离和抗原、核酸检测,后期主要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  1.对前往疫区的人员开展免疫预防和旅游卫生知识宣教  黄热病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减毒黄热病毒17D株制备的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黄热病毒感染。抗体于接种后7-10天出现,持续至少30-35年。建议对所有到疫区居住或旅行的有真正暴露危险的9月龄及以上人群实行主动免疫。  教育前往黄热病疫区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防止在境外感染并输入黄热病,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2.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严防疾病输入  对来自流行地区的入境人员要加强卫生检疫,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明书。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3.做好病例的报告和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黄热病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并对疑似和确诊病例隔离治疗,避免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病房内采用喷洒杀虫剂、使用蚊帐等方式防止蚊虫叮咬。  疾控部门要及时对病例的感染来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4.开展蚊媒应急控制  与其他蚊媒传染病相同,降低蚊虫密度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一旦发现病例报告,要立即采取消灭蚊虫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措施控制媒介密度,防止发生疾病传播。  5.提高黄热病发现和应对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省级疾控中心和口岸城市的疾控中心建立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方法,做好技术和试剂储备。  各地卫生部门应组织印发国家的相关技术指南,提高医务人员对黄热病的发现、识别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来源: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3577/200807/37382.shtml

1251706189 发表于 2016-3-14 17:07

寨卡病毒未走,这又来了黄热病,天气热了,防蚊是重点呀

黎卫士 发表于 2016-3-14 17:29

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引恐慌,专家:传染风险低                                                                               KK健康2016-03-14 16:30:58根据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昨日通报,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该病例于3月10日凌晨2时抵达北京,直接主动到医院就诊。       患者从安哥拉回北京  据悉,患者为男性,32岁,浙江省人,常年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近期发生黄热病疫情)做生意。患者于3月8日(北京时间)在罗安达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伴畏寒等症状,于3月9日乘飞机经迪拜转机,3月10日凌晨2时抵达北京,直接主动到医院就诊。3月1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患者标本为核酸初筛阳性,当晚将标本送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3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核酸检测结果阳性。随后,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目前,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病情较重,正在积极救治中。  国家卫计委正积极指导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按照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全力救治患者,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北京市卫生计生部门正按照国家卫计委要求,进一步做好病例治疗、流行病学调查,蚊媒应急监测、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工作。  该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我国香港特区通报。          国人非常陌生的病:黄热病的起源  中国人也许对黄热病并不熟悉。这并不奇怪,因为该病主要爆发和流行于非洲、美洲以及欧洲地区,中国大陆历史上尚未被波及。至于黄热病的起源,则需要追述到拿破仑的时代了。  海地,这个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0万的加勒比海岛国,最初可不是现在这般模样。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海地是印第安人的家园。而如今,该国印第安人近乎绝迹,95%的人口是黑人。很少有人知道,某种程度上,正是黄热病造就了这个黑人的国度。  1502年,海地岛成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在白人殖民者疯狂的种族灭绝政策和天花的双重摧残下,海地岛的原住民阿拉瓦克人消失殆尽。为了维持殖民地的“繁荣”,西班牙人从非洲运来大量黑人奴隶,很快海地岛就形成了以黑奴为主体的人口结构。17世纪末,法国人夺取了海地岛的1/3;法国大革命爆发之 后,海地岛开始酝酿独立的风暴。在西班牙和法国勾心斗角的过程中,海地黑人解放运动渐渐形成气候。1801年,海地宣布独立。此时,法国的主政者已经换成 了拿破仑。这位大革命走出的独裁者可不会轻易放过海地。很快,一支几万人组成的军队就开进了海地,试图镇压黑人的反抗。  起初,法军节节胜利,黑人被赶进了丛林之中,在他们身后,25000名法军紧追不舍。然而在短短的几周后,法军就被迫从林地撤军,此时,25000人的军队仅剩3000人!杀死大部分法军的不是别的,正是黄热病。从那时起,海地才迎来了真正的解放,海地以黑人为主体的人口结构才得以保存至今。       黄热病的病因  黄热病是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疽、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特征,在我国尚无发病。它是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方式主要为人-埃及伊蚊-人,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之前,亚洲地区无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黄热病的潜伏期为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病程经过可分为4期:  感染期  急起高热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及全身痛,明显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患者烦躁不安,结膜充血,面,颈潮红,心率与发热平行,以后转为相对心搏徐缓,本期持续约3天,此时病毒在血中达高滴度,成为蚊虫感染的来源,期末可有轻度黄疸,蛋白尿。  缓解期  发热部分或完全消退,症状缓解,持续数小时至24h。  中毒期  发热与症状复现,且更加重,此期毒血症消退,出现肝,肾,心血管功能损害以及出血症状,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蛋白尿,少尿与氮质血症的程度和病情成正比,本期突出症状为严重的出血如齿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胃肠道,尿道和子宫出血等,心脏常扩大,心搏徐缓,心音变弱,血压降低,常伴有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出现谵妄,昏迷,尿闭,顽固性呃逆,大量呕血,休克等,本期持续3~4天或2周,常在第7~10天发生死亡。  恢复期  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和蛋白尿逐渐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或更久,此期仍需密切观察心脏情况,个别病例可因心律不齐或心功能衰竭死亡,存活病例一般无后遗症。          关于黄热病的治疗  目前针对黄热病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疫苗是最重要的防控措施。  1.一般治疗  黄热病的治疗应卧床休息直至完全恢复,应住在无蚊虫的屋内,尤其在病儿发热期间有病毒血症应使用蚊帐。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频繁呕吐者可禁食、给予静脉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治疗  高热时黄热病的治疗宜采用物理降温为主,禁用阿司匹林退热,因可诱发或加重出血。频繁呕吐可口服或肌注胃复安。有继发细菌感染或并发疟疾者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疟药。心肌损害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重症病例应严密观察病情 变化,如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即予以相应处理。



         如何预防黄热病?  1.管理好传染源  由于我国尚未发现本病,所以黄热病的预防应加强边境检疫,对于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m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书,以防止该病传人我国。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点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17D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一次皮内接种0.5ml,7~9天即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并可持续达10年以上。在进入疫区、已知或预测有黄热病疫情活动的区域,对9个月以上的儿童应常规进行预防接种。但不宜用于4个月以下的婴儿,因 接种后发生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几乎均为小于4个月的婴儿。  外来病会不会在中国生根?  北京市卫生计生部门会同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专家们认为,黄热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北京市无埃及伊蚊且不属于我国伊蚊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北京气温低,未进入蚊媒活跃期。因此,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市民们不必因此恐慌。  另外,市卫计委也建议近期有出境旅行打算的市民,应及时了解相关疫情国家情况。若怀疑可能感染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编辑:Dr.K (zhongguokepu@163.com)  审稿:健康科普分会专业专委会 来源:搜狐健康网

666666666 发表于 2016-3-14 17:37

路过学习了,谢谢黎卫士老师的分享!

小秦 发表于 2016-3-14 20:29

寨卡病刚学习又是黄热病这种蚊子到底有多恐怖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确诊首例黄热病病例——黄热病是个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