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寨卡病毒你应知道的,寨卡病毒能通过唾液、尿液或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感染。
BMJ 综述:关于寨卡病毒你应知道的2016-03-02 16:36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 2 月 26 日已确认,我国浙江省新发现 1 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我国大陆确诊的第 6 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寨卡」这一陌生疾病开始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那么,关于寨卡病毒,你到底了解多少?
英国皇家自由伦敦 NHS 信托基金会传染病室 Basarab 等基于最新研究信息,对寨卡病毒感染做一综述,为临床识别感染及其并发症和正确诊治提供参考。该综述发表在近期的 BMJ 杂志上。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播病毒,隶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与登革热、黄热病和西尼罗河病毒同属。1947 年,该病毒被首次发现于乌干达坎帕拉附近寨卡森林中的恒河猴体内。
寨卡病毒是单链 RNA 病毒,分为两大谱系:非洲系和亚洲系。研究认为,在非洲,寨卡病毒主要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和猿类)与蚊子之间传播,而人类仅为意外偶发感染宿主;但在非洲以外地区,人类很可能成为该病毒传播的主要宿主。
目前,研究人员仅获得了来自南美洲疫区流行的两型病毒基因组信息。如对一类苏里南寨卡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型病毒属于亚洲基因型,与 2013 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流行的病毒株关系最为密切,两者在核苷酸和氨基酸上的相似度高达 99.7% 和 99.9% 以上。这一发现与从巴西患者体内分离到的包膜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研究发现,病毒亚洲谱系的一种突变型,可能导致病毒适应了在人类宿主中生存。过去,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寨卡病毒以外的其他黄病毒方面,因而现在阐述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的文献资料有限,关于其临床疾病谱和防治感染措施更知之甚少。
寨卡病毒易在人类皮肤的免疫细胞中复制繁殖,细胞表面存在大量受体可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关于病毒在神经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与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寨卡病毒危害与现今流行情况
自 1947 年首次从猴子体内分离到寨卡病毒到 2007 年以来,仅有极少数散发人类感染病例的报道。病毒分离信息显示,寨卡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而在 2007 年,雅浦岛上首次爆发寨卡疫情,4 个月内就发现了 49 例确诊病例、59 例高度疑似病倒。截至目前,传染疫情已累及全球 27 个国家或地区(图 1)。
图 1.jpg
图 1. WHO 发布 2015 年 6 月~2016 年 2 月期间全球发生获得性寨卡病毒感染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
巴西部分寨卡受累地区发现,先天性小头畸形和感染后神经系统综合征病例明显增加,特别是吉兰 - 巴雷综合征。2016 年 2 月 1 日,WHO 正式宣布,日前在巴西集中发现的数起病毒感染相关性小头畸形和神经系统综合征,已成为「引发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室研究发现,用感染病毒的血液喂养埃及伊蚊,在蚊子唾液中发现有病毒,表明埃及伊蚊(户外和室内)叮咬可传播感染。在急性感染 17 天后的患者精液中分离到了病毒,另在一患者症状发作 62 天后的精液中检测到了病毒 RNA,证实寨卡病毒亦可经性传播感染。
法属波利尼西亚疫情爆发期间,约 3% 无症状献血者体内发现有寨卡病毒,提示病毒还可通过受感染血液和血制品进行传播。此外,对母婴感染病例羊水和血液的研究显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也可在分娩期间发生围生期传染。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能通过唾液、尿液或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感染。
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80% 感染者为亚临床感染,有症状者在感染后经 3~12 天潜伏期,表现并持续 2~7 天的轻微症状,包括发热、结膜炎、关节痛、肌肉痛、全身皮疹(或伴瘙痒)、头痛、眼眶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胃肠道功能紊乱。
其他黄病毒可导致出血和休克表现,但目前尚未发现寨卡病毒可出现此类症状。重症感染患者较为罕见,至今因寨卡感染死亡成人病例不足 10 例,另有 3 例有症状感染者死于吉兰 - 巴雷综合征。
是否有证据支持病毒感染与并发症之间关联?
现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先天性小头畸形与寨卡病毒流行传播存在时间与空间相关性。病例报道显示,在受累胎儿脑组织中和孕妇羊水中亦发现有病毒感染。
小头畸形常由于脑部发育异常导致,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关于小头畸形的定义。巴西卫生部现规定,出生头围小于同孕周、同性别均数以下 2 个标准差者视为小头畸形。
自 2015 年 11 月至今,巴西东北部帕拉伊巴已报道了其国内超过 85% 的小头畸形病例,2015 年 11 月至 2016 年 1 月期间,病例报道发生比例从 5.7/10 万出生人口激增至 99.7/10 万出生人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寨卡病毒感染如何诊断?
寨卡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蚊媒传染病毒(如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相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病毒流行区域也存在地理重叠性。WHO 全美洲卫生组织现已发布了「疑似寨卡病毒急性感染病例临时定义」,旨在为当前疾病流行国家地区提供参考(表 1)。
表 1. 疑似寨卡病毒急性感染病例临时定义
表2.jpg
寨卡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范围较大,主要依据感染者病史(疫区接触史、性接触史及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诊断时,除了要鉴别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以外,还需注意区别 HIV 感染、麻疹、猩红热、立克次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细小病毒病、肠道病毒感染、风疹和继发性梅毒。
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 PCR 方法检测血液(血清或 EDTA 处理后的血浆)和其他体液中寨卡病毒 RNA 进行确诊(表 2)。急性感染期后,血清学检测存在与其他黄病毒发生交叉反应性的情况,因而检测特异性有所降低;此外,既往登革热感染史或黄热病疫苗接种史,可能导致血清学检测发生假阳性结果。
表 2. 实验室检测寨卡病毒
表3.jpg
如何应对寨卡病毒感染?
目前,尚无针对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可用,也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方法为对症处理,尚未发现应对发热、瘙痒和关节痛的最佳药物。此外,最大程度地防范蚊虫叮咬也是预防感染的另一重要措施,包括穿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驱蚊剂、清除蚊虫易滋生地(小型死水潭等)。WHO 现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辐照无毒灭蚊的方法。 目前,尚无针对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可用,也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方法为对症处理,尚未发现应对发热、瘙痒和关节痛的最佳药物。此外,最大程度地防范蚊虫叮咬也是预防感染的另一重要措施,包括穿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驱蚊剂、清除蚊虫易滋生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