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答案了——说感控没有技术含金量,是因为很多感控措施是错的!
今天下午胡教授给全国的感染医生培训感控,一句经典的话令我茅塞顿开:人家说感控没有含金量,是因为现行的很多所谓的感控措施就是错误无效的。比如手术交换车,循证发现不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然而病人在交换过程中发生坠床!大家听了肯定笑了!我们还有很多感控措施没有科学依据,可是我们依据老祖宗的话还是很执着地去做,我们很辛苦,我们很无奈!
我们来点自己的思想好不好?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感控的目的就是控制感染的发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进行感控监测活动,企图通过感控监测,找到造成感染的感染源----病原体。
然而,在我们进行感控监测时,是否遵循了病因推断的原理呢?我们监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是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呢?我们的一些感控措施,有理论依据吗?我们在采取这些措施时?清楚其中的道理吗?其实,在我们的感控实践中,不能人云我云地办事,而应首先掌握好感控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从中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感控思路。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不知正确与否,愿与大家共同讨论。{:1_17:} 深有同感,因为循证需要时间和实践,比如前些年大家一股脑都上层流洁净手术室,然后近几年又说洁净手术室感染率并不比普通手术室低,让大家无所适从。 本帖最后由 cmu4h_yxc 于 2015-7-30 08:05 编辑
给缭绕老师提出的话题点个赞。太给力了。
还有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常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专家们都说没有意义,临床也说没有意义,包括我们自己也认为没有意义,可是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需要做。所以至今从临床科室到感控科还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着常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有意义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举个例子,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效果监测,监测前医务人员洗手洗手再洗手,手消手消再手消,经常开玩笑说,恨不能把手放到火上烧一烧 ,结果自然是达标,极个别不达标的,重新监测一定会达标,可是这能代表医务人员实际工作时的情况吗?如果我们只是到临床科室随机采样、监测,用数据说话,效果会如何呢:我曾经到我们医院急诊科进行过手卫生监测:没有病人,医生在聊天,等候病人检查回来,桌子上有手消毒液,理论上这时医生的手应该是清洁的(两前三后),直接为两位医生采样,结果严重超标,分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生长。这样的数据应该会让医生记忆深刻吧。
要反映医务人员实际工作中的情况,要从根本解决,必须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感控觉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并自觉地遵守操作规范。监督只能反映时的情况。 cmu4h_yxc 发表于 2015-7-30 07:48
给缭绕老师提出的话题点个赞。太给力了。
还有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常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专家们 ...
太认同老师的观点了。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啊! 感控在预防:
外源性医院感染链
⑴ 感染源:感染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环境贮源、动物感染源
⑵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医源性传播、消化道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医源性传播:凡是通过医院诊疗活动造成的感染传播都属于医源性传播。常见的有:
① 诊断器械和设备:有统计显示:导尿管26%,血液透析19%,呼吸治疗装置11%,各种静脉导管、检测器械和输液装置4%
② 输液输血及其制品:对22例输液反应观察发现:其中因药品灭菌不彻底有污染的占59%
③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
④药品和药液;
⑶易感者: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接受各种介入性治疗的病人、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婴幼儿和老年人、营养不良者、手术时间长者。住院时间长者。
医院感染与医院相随并存,并随着医院的发展而日显复杂。医院感染时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无论是国内、国外的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它已经成为当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医院感染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消毒隔离到系统性的预防控制治疗过程。 cmu4h_yxc 发表于 2015-7-30 07:48
给缭绕老师提出的话题点个赞。太给力了。
还有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常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专家们 ...
老师说的真是一针见血,但是作为下面的执行者,又不能不按照文件规定办事。所以规范的制定者们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在制定的时候就应该谨慎,严密,而不是让下面的人无所是从,进退两难。 cmu4h_yxc 发表于 2015-7-30 07:48
给缭绕老师提出的话题点个赞。太给力了。
还有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常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专家们 ...
老师的观点“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常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专家们都说没有意义,临床也说没有意义,包括我们自己也认为没有意义,可是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需要做。”说到了本质、现状、特色。希望得到合理的运作方式。 星火 发表于 2015-7-30 08:16
感控在预防:
外源性医院感染链
⑴ 感染源:感染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环境贮源、动物感染源
收藏了老师的知识。
目前还存在着医院利益与医院感染的矛盾。一方面要经济效益,一方面要控制患者数量,保障医院感染发病率下降......{:1_11:}{:1_10:}{:1_4:} cmu4h_yxc 发表于 2015-7-30 07:48
给缭绕老师提出的话题点个赞。太给力了。
还有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常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专家们 ...
说的太好了,通过做感控3年主要负责环境卫生学监测也感觉到监测有意义吗?只是一个消毒效果监测, 楼上老师们的发言太好了,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 做为基层的院感管理者,大部分工作都是跟着规范、文件、规定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需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和指正!所以院感人永远在学习!不断在改变!{:1_12:}{:1_12:}{:1_12:} 好多老祖宗规定或传习下来的工作,我们都没有进行偱证,好多工作一看就是浪费人力物力,临床也很反感,我们院感人很无奈。 我们基层感控人最是难做,每一年检查,来的专家不同,各有各要求,到后来不知如何好。 缭绕老师说到了感控人的心理,感控的规范、制度、要求太多了,实际临床工作当中,真正能够执行的能有多少?常常临床医护人员和感控科人员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看到我们下科室了,赶紧戴口罩、做手卫生,好像给感控科做的,采样时同样恨不能把手洗上百次,平时到底如何?我们在暗访的过程中就发现到情况就截然相反。感控工作真的很难,不知如何做下去...... 人家说感控没有含金量,是因为现行的很多所谓的感控措施就是错误无效的。——————说的太好了
比如所谓的环境卫生学采样………………
循证循证循证
循证是多么的重要的
如果有证据就制定规范执行
证明是有效的那么是不是出台文件纠正啊
不要让大家在执行中纠结啊 每一项措施可能在开始的时候是有效的,但是在后来随着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改进就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这样我们原来有效的措施就变得无效了。其实这也反应出我们在控制感染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鬼才 发表于 2015-7-30 00:59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感控的目的就是控制感染的发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
规范、流程。标准是高层设计出台,是医院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特别是基层医院只能按要求执行,就算发现有问题也会认为是自己条件不够,遇到上级检查就弄虚作假来应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希望是在规范指引出台前完成。 紫烟弥漫 发表于 2015-7-30 08:40
我们基层感控人最是难做,每一年检查,来的专家不同,各有各要求,到后来不知如何好。
专家的观点不一样,对基层检查要求的侧重点不一样,有的建议还会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