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 发表于 2015-7-24 10:00

小肠移植开始真正走向临床

小肠移植 慢性排斥难题怎么解 2015-07-24 健康报•医生频道 健康报•医生频道



http://mmbiz.qpic.cn/mmbiz/yDQTetBkuPxoTD6qhia2VcxtXa50UuGB7Cd5rj4ibAuP0Nhm41TMwNgicShF5mZcHssckRbiaX4U0etkhjWoRcQwJ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吴国生

小肠是人体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器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肠功能障碍轻者可以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良和代谢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千百年来,人类就有一个宏伟的梦想——如果小肠出了问题,能不能像更换机器零件一样更换小肠。

根据2015年发表的最新资料,过去20年全球共完成各类小肠移植手术约2800例,小肠移植病人的总体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接近80%和60%,成为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但是移植数年后出现的慢性排斥反应仍然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一旦发生,常常需要切除移植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制约小肠移植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研究发现,小肠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不仅与T淋巴细胞,而且还与B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抗体密切相关。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除针对T细胞的治疗之外,还有赖于有效地控制B细胞及其分泌的抗体,才能保证移植小肠的长期存活。我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应用到早期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人身上,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我国人体小肠移植起步略晚,继南京军区总医院于1994 年开展国内首例尸体供肠小肠移植之后,国内迄今共完成小肠移植手术接近40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于1999年成功施行国内首例亲属供肠的活体小肠移植,目前共完成如亚洲首例血型不符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亚洲首例同卵双生活体部分小肠移植等此类手术7例,最长存活时间已经超过16年,成为国际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换肠人”之一。理论上讲,活体小肠移植由于组织配型好,手术后排斥反应相对较轻,有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脑死亡病人的器官捐献率极低,采用***捐献符合国际惯例。捐献一段小肠对于一个健康的个体,较之捐献一半肝脏或一侧肾脏,手术风险要低得多。全球共施行活体小肠移植手术45例,捐献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不良事件。我们的7例捐献者,除术后出现短暂腹泻外,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其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作者认为,在我国由于器官来源匮乏,绝大多数病人不具备长期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的条件,活体小肠移植有望成为治疗不可逆肠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何兴龙整理)

链接
小肠移植曲折发展史

小肠移植,与其他***类似,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初期,小肠移植研究者首先碰到了第一个障碍——如何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法国里昂大学一位年轻的医学生阿历克斯•卡雷尔因发明的血管吻合技术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免疫排斥反应对***的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瑞查德•里勒海医生通过动物实验显示,将狗的小肠移植到自身颈部,可以满足长期的营养需求,随后他完成了全球第一例人体的小肠移植手术,但移植小肠最长存活时间只能达到3个月。

到70年代初期,随着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发明和临床应用,很快成为治疗肠功能衰竭病人的主要手段,小肠移植在一段时间内销声匿迹了。但是,胃肠外营养让病人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有人抱怨生不如死。

70年代中期,抗排斥反应药物―环孢素以及他克莫司问世,给小肠移植带来了巨大希望。90年代中期,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心率先报道了他克莫司在小肠移植的应用情况,病人和移植肠的一年存活率达到50%。由此小肠移植开始真正走向临床。


星火 发表于 2015-7-24 10:01

免疫与感染,困惑着移植和感控等

lxpwxq2010 发表于 2015-7-24 10:38

谢谢老师的分享,学习了

二进制 发表于 2015-9-21 04:32

星火 发表于 2015-7-24 10:01
免疫与感染,困惑着移植和感控等

同种异体,防止排斥;手术带来创面,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突破这两个方面成功不在话下。{:1_17:}

豆苗 发表于 2016-6-21 14:42

小肠移植开始真正走向临床

纤手素琴 发表于 2016-6-21 17:41

估计未来什么器官坏了都能换呗……
就像机器换零件一样{:1_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肠移植开始真正走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