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 发表于 2015-6-12 10:21

施一公:想成为佼佼者,必须付出时间

“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

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7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那些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而不是苦干的科学家,可能会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10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得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

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

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isthe21stconsecutivedayofworkinginthe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会把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星火 发表于 2015-6-12 10:22

可能是老乡缘故,对施一公的交流很关注。
供论坛年轻学者参考吧{:1_12:}

吴晓梅 发表于 2015-6-12 10:36

虽然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但不付出肯定一点收获也不会有!

春语 发表于 2015-6-12 10:56

    谢谢老师分享,”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xd6185623 发表于 2015-6-12 13:31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新知识,结交好朋友(运动场和书籍),吃得苦中苦(吃苦、吃亏)、努力进取,更上一层楼。

8210 发表于 2015-6-12 16:12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huangdaoeryuan 发表于 2015-6-12 16:41

看到施一公这个名字感觉以前在哪看到过,先上百度去搜了一下简介,回过头来看了楼主老师的转帖,真了不起,学术能力强且深明大义,和那些套取科研基金搞学术造假的专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lyluoxiuhua 发表于 2015-6-12 16:42

非常赞同“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zhaoxirong 发表于 2015-6-12 17:03

工作、学习都要付出辛苦,付出就会有收获,结果有阴性也有阳性,只要有结果就是有收获!老师您辛苦了!

九龙江 发表于 2015-6-12 18:07

非常赞同“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星火 发表于 2015-6-29 11:03

做一个快乐的、令人尊敬的医者
龚晓明医生 发布于2014年6月30日 00:09


医患关系近些年的恶化,让很多医疗行业的人心寒,有些离职的,有些不劝儿女从医的,的确让人有些悲哀。在这个信心低落的年代,我却想写一篇正能量的文章,不知道可以改变多少人,但是至少让年轻的医学生、住院医师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点希望和信心。

曾经,我也象很多医生一样,对我的患者有些冷漠,有些家长作风,但是真正开始让我改变的是2003年的美国之行,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国门,去地球的另外一端学习。4个月左右的时间不长,但是短暂的美国之行,却是让我改变了对医生这个词的定义,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我的老师Fukushima》,就是讲到他是如何影响到了我,他的谦卑、耐心、服务精神彻底改变了我,让我认识到医疗就是一个服务行业,不管你面对的是富有或者贫穷,你都应该用你的专业精神为你的病人提供服务,Fukushima老师成为人生中让我懂得如何做医生的第一个重要导师。

2003年回国之后,我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为病人服务的好医生。付出努力也得到了回报,那个时候虽然是一个住院医生,但是每次我主管的病人总是给予了龚大夫是一个好医生的好评,被夸奖后精神上的这种满足感促使我更加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

也受我们郎景和院士的影响,我也拒绝收取病人的红包,他谈到红包的问题的时候,他说别看病人送你的时候表面是客客气气的,其实都是有求于你,如果你做一个医生要是收下了红包,病人背后也许就会说原来这个大夫也不怎么的,但是你若拒绝了红包,他会从打心眼里面认可你的医德。拒绝多次的红包之后,也让我倍受患者的喜欢,我也获得了患者的尊重。

精神层面的被认可,其实是一个非常愉悦的事情,这也就是我喜欢做医生的一个原因,试想现在哪个行业,当了乙方还可以被甲方夸奖的,医疗可能算是一个,当你的服务为病人解除了痛苦,病人通常会回报以你赞许和夸奖,而不是大多数行业中当甲方那种咄咄逼人的傲气。

做好医疗除了服务精神要有,另外一点就是一切不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要以病人的利益作为首先的考虑点。2012年,我再次出国,去的是美国最好的医疗中心之一,克利夫兰诊所,这是一家私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能够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医疗中心,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因素让这家私立医院成为最好。和那的医生交谈,逐渐了解到了很多。克利夫兰有一个信条,“Patient First Always”,一切以病人为先,在考虑病人疾病的时候,他们要求医生不必考虑你的工作量、你的收入、你的论文,只需要考虑病人的疾病,给病人提供一个最好的治疗方案,怎么样有利就怎么来。医生的薪水和工作量脱钩,但是和病人的满意度挂钩,一切是以服务好病人为中心,当然医院也给了医生一个让他们满意的薪水。一切以病人为先,让这家医院在病患建立起来了良好的口碑,促使这家医院走向成功的基石。

同样的,我想我们做一个医生也是应该这样的,不管医院考核如何考核你的工作量,如何考核你的经济指标,面对病人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首要的因素就是病人的利益,要把病人的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要点,不该用的药不用,不该做的手术不做。一切以病人为先,会让你获得病人的信任。手下的医生以前曾经问过我说我们都以病人为先,手术指征放紧了,我们手术病人会不会少了,收入会不会少了,我说只要我们以病人为先了,我们的病人只会越来越多。口碑好的医生是从来不会缺病人的,而且当你的病人觉得你把他们的利益优先作为考虑的时候,他会非常相信你,在当前的医疗关系下,对一个陌生医生的信任又是何等的重要。

多年坚持服务病人,以病人利益为先以后,我的临床工作幸福指数是高的,我拒绝红包,拒绝回扣,虽然收入上少些,但是获得了我的患者难得的信任,也时不时地收到患者给我的贺卡和小礼品,这是发自患者内心的感谢,这是对医者的赞赏和尊敬,这样精神层面的满足,又有几个行业有呢?尽管社会上医患纠纷、矛盾不少,说实话我这些年遇到的真是不多,当你服务好你的患者,和他们充分沟通,又把他们的利益优先考虑的话,即便遇到些不顺利的事情,大多数情况都是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的。当然,现在在医疗中,整个体系还是有很多让患者不爽的地方,预约、等待、流程、沟通,但是本着以患者为先的服务精神,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多。

最后一个方面,做好患者服务,是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医生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一种更为好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服务。业务能力,不仅仅是在临床技术技能上,而且对于医疗新知识应及时更新。技能的掌握需要临床医生不停地摸索和实践,只要是患者可以获益的新技术,都应该努力去掌握,不以自己的习惯和方便为借口,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开展海扶超声技术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肌腺症,这是一个对外科医生来说,放弃手术用超声治疗的手段,但是因为创伤小、恢复快,没有疤痕,得到患者的认可,那我认为就值得去开展,虽然新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值得努力为我们的病人去探索,微创、无创治疗这都是未来必然的方向。对于医学知识的更新,则更多需要医生要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多读英文文献,多去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要再用陈旧的“宫颈糜烂”、保胎药来为我们的患者提供服务,这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医生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患者也不会因为你的知识不进步而受伤害。

行医16年,我坚持在走这条医疗路,收获了不少,这段时间我在开教学门诊,我就是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让更多的老百姓可以不再为医疗而痛苦。如果你是一个医者,不要被现阶段低迷的医患关系所欺骗,做一个快乐和幸福的医生是可能的,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摆正一个服务患者的态度。

摄影by: 吕海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施一公:想成为佼佼者,必须付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