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埃博拉六):启动联防联控 严防疫情输入
会特刊(埃博拉六):启动联防联控 严防疫情输入时间:2015-03-04 字体:大 中 小
一、领导重视联防联控
西非疫情发生后,**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强调务必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2014年8月7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启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等22个单位组成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此后国务院又根据疫情变化和防控形势需要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埃博拉防控工作进行部署。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牵头部门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召开联防联控会议15次,各部门共同商讨安排防控工作,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内防外援,各项防控工作有序开展,使联防联控机制又一次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早在2014年3月20日,中国疾控中心就通过“全球公共卫生情报网”关注到一起不明原因出血热疫情,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3月23日正式通报该疫情为埃博拉出血热。侦测到疫情预警信号后,中国疾控中心就开始动态跟踪疫情进展和评估疫情输入风险。
随着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中国疾控中心为加强国内疫情监测,将埃博拉出血热纳入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同时加强境外疫情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为我国在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援非抗疫策略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和技术支撑。
三、设立多道防线有效防控疫情输入
由于我国与西非国家人员交流频繁,输入风险很大。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信息,2014年8月17日至2015年2月22日,来自西非五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刚果(金))入境人员共20531人次。
在联防联控机制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公安部门加强对西非三国入出境人员的筛查工作,并及时向卫生计生部门通报相关信息;质检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对全国各机场、口岸来华(归国)人员进行检疫、重点人群查验、交通工具和货物检疫处理等;卫生系统全面警戒,建立了多道防线,形成医疗救治、疾病防控、疾病监测及疫情报告体系,确保早期发现病例,及时追踪和控制。
全国各省份均设立埃博拉出血热定点医院,各级疾控部门对西非疫情国来华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截至2月22日,累计监测追踪3814人,发现留观病例144例,未发现埃博拉输入病例。
四、技术准备发挥实效
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地坛医院等单位专家制定了《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等30余份技术方案。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了实验室检测、应急处置、个人防护等各类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地方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也组织开展了大量相关培训和演练。充分的技术准备为有效防控疫情输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自主研发检测试剂成功用于现场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高度重视烈性病毒性传染病诊断方法和试剂的研究工作,自主研发了“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埃博拉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并在国内完成了阴性临床标本和模拟阳性标本的检测。赴塞前夕,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携带自主研发的上述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出血热参比实验室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显示,我方的检测试剂盒与法方的结果基本一致,能够满足埃博拉出血热的检测需要。该试剂已成功用于全国13个具备埃博拉病毒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样本的检测;并用于我国援塞检测队对塞拉利昂疫区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样本的检测,为塞国及时发现、诊断病例和控制疫情提供了保障。2014年11月,该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首批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六、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高度关注。中国疾控中心启动风险沟通与健康传播机制,积极开展媒体沟通,回应社会关切,传播健康知识。通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联播》、《新闻1+1》、《24小时》、《深度国际》、《对话》、《面对面》等栏目及时向公众解读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知识,全面介绍国内防控和援非抗疫工作情况;及时制定埃博拉出血热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印制宣传海报、动画、漫画书、公众知识问答,并通过门户网站、12320微博、微信等多途径进行传播,提高了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疫情防控意识与能力。
谢老师分享,一早就能看到新资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