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23

南医大检验系第七届临床微生物演讲比赛

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教育,是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本领。”大学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如何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是教育的重点。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检验学部的顾兵老师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次演讲比赛也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实行系科合一式教学)组织的第七届微生物演讲比赛,这七年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让每一届医检人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不同于往年专业性强的演讲主题,本次的“诺贝尔奖的故事与启发”,将微生物知识和故事相融合,拓宽了演讲的形式,更增添了演讲的趣味性。演讲以8分钟演讲和5分钟提问为主,在说故事的同时引起大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思考。为了确保本次演讲比赛的成功举办,南京医科大学2011级医学检验班特地成立了组委会来负责统筹活动的各方面事务,如:安排活动进度、各组演讲资料收集成册、会场布置。医检班每位同学都很配合组委会的工作,从同学们图书馆查询资料、课后一次次的交流讨论、PPT和稿子的不断修改完善....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努力,也看到了这种PBL式教学的成功。演讲比赛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此次演讲比赛得到了检验学部众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潘世扬主任百忙之中前来为演讲比赛致开场词,并表示师生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赵旺胜副主任和马建锋副主任也抽出时间在现场指导和点评。检验学部近20教师作为评审专家在活动现场提问,参加了本次演讲比赛。比赛在两位主持人的精彩介绍中开始了。6个小组的演讲都各有特色:第一组以“百年斯蚊”为题,向大家讲述了蚊子与诺贝尔医学奖的爱恨纠结;第二组的访谈节目从中西方的不同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乙肝病毒的现状;第三组则根据一场发现者之争给我们呈现了HIV发现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第四组精彩的P图,仿佛让我们真的走进了案发现场;第五组的再现诺贝尔颁奖现场,让大家一睹了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者----马歇尔的风采;最后一组的张泽同学,用8分钟流利地道的英语让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每一组演讲过后都进行了五分钟的老师提问环节,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不但发散了大家的思维,更让检验班的同学看到了老师们关注科研,不断充实自我的学习态度。本次演讲比赛对医检班的每位同学都是一次锻炼,我们不止学到了课本之外的东西,更体会到了检验科老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这种近距离的交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成长。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南京医科大学2011级医学检验班)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24

故事一:百年斯蚊
1931年8月20日,在罗斯研究所,人们开怀畅饮,举办着“蚊子日”午宴。那我们或许奇怪了,怎么还有个蚊子日。小小的蚊子,竟有如此威力?可别小瞧了它,要不是蚊子,罗纳德·罗斯也不会拿到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拉弗兰估计也就走不上1907年诺奖领奖台,保罗米勒要不是想法设法的要消灭蚊子,也没有了人们对DDT的恩爱情仇。言归正传,为什么有了这个蚊子日,那还要说到一个人:罗纳德罗斯。1897年8月20日,他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发现一种蚊子在叮咬疟疾患者之后,胃壁内出现了疟原虫。后来罗斯进一步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世人为了纪念这伟大的一天以及号召人们关注疟疾,把8月20日定为“蚊子日”。
说起蚊子日的起因,我们不得不谈谈19世纪后期,疟疾的肆虐。这个曾经被认为是瘴气所致的疾病使得印度每年死亡人数达百万,甚至罗斯的父亲也曾感染了疟疾。曾就读于伦敦圣巴洛谬医学院的罗斯起初对医学并不感兴趣,他认为:医学是最索然无味的东西,医生过着最索然无味的生活。在印度的亲身经历使得罗斯对疟疾产生了兴趣,借助于法国军医拉弗兰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寄生虫,罗斯正式开始了他的研究工做。不过罗斯的研究一开始并不顺利。他弄到了疟疾患者的血液,却并未在里面找到什么微生物。这使得他对拉弗兰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质疑,甚至撰文批驳拉弗兰的成果。感谢上帝的垂青,罗斯在错误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得太远.1894年,他在伦敦遇到了曼森教授。曼森,对我们或许很陌生,但是说起孙中山,估计无人不晓了,孙中山就毕业于曼森创建的香港西医学院。曼森的出现解决了罗斯的困扰,并将蚊子传播疟疾的假说介绍给了罗斯。
1895年,罗斯回到印度,开始验证蚊虫传播疟疾的假设。罗斯奔波于印度的村庄,捕捉各种蚊子用做研究。南亚的气候炎热潮湿,罗斯常常汗流浃背地在显微镜前苦苦寻找。1897年,罗斯自己也患上了疟疾。患病后的罗斯来到了锡康德拉巴德,在这里,罗斯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蚊子——斑纹翼,也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疟蚊。罗斯发现这种蚊子在叮咬疟疾患者之后,胃壁内出现了疟原虫。罗斯将所得发现写成论文发表于1987年12月18日的《英国医学杂志》。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发现,罗斯采取鸟类作为研究对象。1898年,罗斯用叮咬过病鸟的疟蚊成功感染了健康的麻雀,证实了疟蚊的确是疟原虫的终宿主。疟原虫首先在蚊子的胃内发育,进而移动至蚊子的唾液腺,并在叮咬下个目标时将寄生虫传播给新的对象。疟疾传染的秘密终于揭开了!此后,罗斯一直致力于抗击疟疾的工作,并撰写了《疟疾预防》。
1902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将第二次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罗斯:“他关于疟疾的工作阐明了致疟生物进入机体的机制,为研究和成功战胜疟疾打下了基础”。
    百年之后,疟疾已得到有效治疗,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但是在疟原虫相关检测方面,由于镜检费时、费力、阳性检出率低,有的医院对于此项检验项目不加重视,使得前期诊治工作难以跟进,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谈及罗斯,我们不单单在讲一个故事,这位兴趣广泛的医者,值得当代医学生好好的学习与挖掘。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科研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要求的,罗斯在行医路上真正地找到了医学的兴趣,并且坚定不疑的前行下去。兴趣和责任是罗斯取胜的两大法宝,建议青年朋友们从兴趣出发,坚定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们追忆百年前的斯蚊故事,启发会让百年后的人走得更踏实、更坚定。
                      (第一组:肖敏 薛丽 张倩 李凤雯)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28

故事二:揭开乙肝面纱
聚焦时代先锋,直击重大事件!观众朋友们,下午好!我是主持人刘翔翔。首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上的新闻。
常规体检禁查乙肝两对半,这对我国众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说到乙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乙肝病毒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乙肝对人类的危害很早就有记载了,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黄疸、胁痛、症积,但这也只是人类对乙肝的初步认识。即使到了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也因为接种了血清黄热疫苗,发生了2800多例肝炎,但对其致病原因人们仍一无所知。到了1947年,专门从事肝疾研究的英国医生 Maccallam考虑到,是否在人的血液当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呢,通过对肝炎患者的研究,他最后提出,血液传播会引起乙型肝炎。
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从事内科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专家布林伯格,才真正揭开了乙肝的面纱。
那时,布林伯格在美国健康研究院(NIH)工作,他最初的兴趣并不是肝炎,而是一个基础问题:血清抗原的遗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他通过检查各种人群的血液样品,来研究遗传变异是如何影响人体对疾病(尤其是肝炎)的感受性。他提出疑问:why some people contracted diseases in similar environments that others did not?为了研究具有遗传变异性的血液蛋白成分,布林伯格开始从世界各地收集不同民族的血液样本。同时,国家健康研究所血库的血液专家Harvey Alter也在研究为什么一些病人在输血后会出现发热、寒战、皮疹?他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是在接受输血之后,机体对某种异种蛋白(也就是所谓的抗原)发生了免疫反应。终于,在1963年布林伯格和Harvey Alter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了这种抗原性物质Aa(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此后,布林伯格继续深入研究。在1966年,他发现在一个12岁,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男孩血液中检测出有Aa,而且他还有肝炎症状。这证实了Aa的确与肝炎有关。此外,他在检测肝炎患者和非肝炎患者的血清时发现,肝炎患者血清中Aa阳性率高于非肝炎患者。1967年,布隆伯格,及他的同事们明确并报道了Aa这种抗原参与乙型肝炎的形成,与乙型肝炎有关。1969年,布林伯格意识到从康复的病人身上提取这种非传染性的表面抗原,可以预防乙肝。也就是现在的乙肝疫苗。
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有了回报─布林伯格因此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乙肝病毒发现者及疫苗研制者布林伯格教授来到了演播室,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布林伯格教授!
-Professor ,I notice that you didn’t study hepatitis B at first while just found Aa during your research of polymorphism.What’s your opinions of it?
-That’s very common.Scientific research is like walking on a road with sideways.It’s up to you which way you should take.But you can’t determine the scenery on the way.There may be scenery you hope for,even surprise.While there may also be nothing.
-This is a Vivid metaphor.Can you offer u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tough and long process.If you want to succeed,you must equip yourself with enough scientific knowledge,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keen scientific insight .Also,interest and confidence are important.
Must new researchers succeed if they meet the above requirements?
-Not exactly.These can only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success and can't ensure it.Many scholars brilliant in all areas devote their live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end up with nothing.Why?Since success also needs fortune sometimes.In addition to the personal qualities, you also need some external conditions.I have been fortunate in having as co-workers dedicated, and highly motivated scientists. We have had a warm, friendly and congenial atmosphere and I am grateful to my colleagues for bringing these qualities to their work.
“谢谢您!我相信这些见解一定能给后来的学者带来很大的帮助。”
说了那么多,让我们再具体谈一谈中国目前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乙肝大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携带有乙肝病毒。HBV的检测十分重要。那么,我国的检验技术和实验室配备能满足临床要求吗?下面就让我们有请知名乙肝专家孙雅教授来为我们解答。
“目前,我国的临床实验室配备基本能满足临床要求。近几年,实验室“硬件”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检验乙肝的方法也比较全面。临床上最先进的乙肝病毒DNA检测方法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但由于此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只有少数大型医院使用。此外,基因芯片检测乙肝也是一种极其好的方法,是将来的发展方向。除了“硬件”设施有提高,作为实验室“软件”之一的人员素质队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个人觉得,我国微生物实验室的薄弱之处就在于人员和空间的不足,这使得许多检验项目不能开展。”
嗯,这确实限制了检验医学的发展。Professor,how about the condition in your country?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 of foreign laboratoryare relatively perfect, there are no circumstances as professor sun said.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s fast developing , I'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growth of China in the future coming soon.
谢谢布林伯格教授,谢谢孙雅孙教授!乙肝虽然耸人听闻,其实并不可怕,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能够战胜它。同时,社会也应该对HBV患者多一点同情与关怀,少一些冷漠与排斥。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南京医科大学2011级医学检验班:刘晴、孙雅、刘翔翔、李玉盛)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31

故事三:HIV不为人知的一面

大家都知道,HIV病毒在今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但是,大家知道为发现艾滋病毒做出伟大贡献的两位科学家是谁吗?
2008年,因为发现艾滋病病毒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科学家。巴尔.西诺西,法国人,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法国巴德斯研究中心工作。她是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之一。吕克·蒙塔尼1932年出生于法国,父亲是会计师,闲暇时喜欢在家里地下室做科学实验。受父亲影响,并且由于他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他决定投身医学。
其实艾滋病毒的发现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那么艾滋病到底是怎么发现的呢?
艾滋病(AIDS)被称为“世纪瘟疫”。
故事发生在1981年的美国,年轻男性同性恋患者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奇怪的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坏,尤其是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氏肉瘤在内的各种机会感染在这一人群中爆发和流行。后来这一疾病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自此,相似的病例相继出现。。。得到了很多医学和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虽然大家也认识到了这种奇怪的病的危害性,但是当时只有吕克·蒙塔尼与巴尔·西诺西投身于这种奇怪病的研究。很快,1983年1月,他们通过细胞培养发现了它是逆转录病毒。   接着,1983年2月,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病毒,并把这种病毒命名为淋巴细胞杀伤病毒,简称LAV。紧接着,1983年5月,蒙塔尼实验室就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报到了他们的发现。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1984年4月盖洛和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宣布发现艾滋病毒是一种新型HTLV病毒,他们称之为HTLV一Ⅲ, 并把论文发表在1984年5月的《科学》杂志上。盖洛等还同时宣布开发出了检测艾滋病毒的方法并申请专利。 1985年5月,美国专利局授予该专利。
蒙塔尼得知此消息后,在研究盖洛的基因组序列资料时发现盖洛的成果竟与自己的LAV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甚至电镜下的照片也惊人的一样,故发表声明指责盖洛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2人各执一词,法庭一时难以作出判决。鉴于争论,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这种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艾滋病血清检测的专利归法美两国共享。同年,盖洛和蒙塔尼由于发现HIV而分享生物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拉斯克医学奖。
           然而,究竟谁是最早发现者的争论并没有因此停止,正因为争论推动科学家投身这一病毒的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投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大多数艾滋病患者的病毒因变异有6%~20%的差异,而盖洛提供的艾滋病毒与蒙塔尼的不超过2%的差异。这完全有理由猜测它们来自同源。为此,1991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展开了调查。1993年,一位华裔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解开了这个谜底。在一个被污染了的细胞中检测到了HTLV一Ⅲ的突变形式.并且这株细胞正是美国癌症研究所从巴黎得来的细胞。由此看来,盖洛的发现是由于被蒙塔尼送来的细胞污染所致,并且辛辛苦苦地重复了别人的工作。
PPT14:2008年l0月6日,瑞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法国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争论已经结束,然而对HIV的科学研究并没有止步,故事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对科学家来说,荣誉固然重要,但是伟大的科学事业才是最辉煌的工作。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你获了什么奖项,也不在于你发了多少篇论文,就像盖洛一样,尽管与诺贝尔奖无缘,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尊敬,因为他的研究结果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组:朱佳敏 周晶 白玛吉 阿米娜)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33

故事四:疯牛病的秘密

1985年4月,英国普伦顿庄园农场天朗气清惠风和煦,农场的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去给奶牛挤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平时温顺的奶牛行为反常,烦躁不安,正当挤奶工想通过抚摸时期平静下来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奶牛突然一阵乱踢,后来这头牛甚至摔倒了,还不停抽搐,像疯了一样。
好好的牛为是么会疯呢?这让农场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不过是一只奶牛疯掉了,大家也没把它当回事,平静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可是几天之后,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整个农场里其他的牛竟然接二连三的都发疯了。
整个农场里的牛都发疯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农场的人们以前都没有见过这种现象,也不知道牛到底患的是是么病。一时间农场里流言四起,于是他们请来了医学家,对这些病牛进行了检查,当医学家赶往农场之后,这些病牛又陆陆续续的死掉了,于是医学家对这些死掉的牛进行了解剖检查,通过解剖发现,这些病牛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灰质部分形成海绵状空泡,脑干灰质两侧成对称性病变,神经纤维网有中等数量的不连续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经细胞肿胀成气球状,细胞质变窄,另外还有明显的神经细胞变性及坏死。医学专家们对这些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发现了大量朊病毒。
朊病毒,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教授普鲁塞纳发现的。早在1972年,普鲁塞那以仓鼠为动物模型,研究羊瘙痒症,发现了一种新型蛋白质病毒,他将这种致病型蛋白质因子命名为朊病毒,随后他又提出了阮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想致病假说”,普鲁塞那超前的科学预测和在朊病毒方面的研究的出色表现,使其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然而奇怪的是,病毒的传播需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可这些农场里的牛平时在农场里并不与外界接触,那么他们是如何感染上朊病毒的呢?于是医学专家对病牛所接触的东西都进行了检查,最后在病牛所食用的饲料上找到了突破。
根据研究发现,朊病毒并不仅仅是感染牛,也可以在绵羊和山羊中传播,当绵羊和山羊感染朊病毒后,会导致皮肤瘙痒,故称为羊瘙痒病。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些发病的牛食用的牛饲料中添加了用羊和牛的内脏,骨,及脂肪等混合物粉碎后制成的肉骨粉,这些肉骨粉污染有朊病毒,正是这些朊病毒颗粒,使农场的牛群患上了疯牛病。
搞清楚了这一原因之后,农场的管理人员们更改了饲料,不再使用含有肉骨粉的牛饲料,同时把疯牛全部焚烧深埋处理掉,疯牛病也就随之消失了。
(第四组:姬东泽 陈羿 张源达 次仁曲珍)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35

故事五:Hp与诺贝尔奖
本次微生物演讲大赛,我组所选主题为幽门螺杆菌。在确定主题后,我组积极讨论,在众多方向中一致同意已幽门螺杆菌发现背后的故事为主线进行准备。
在查找文献过程中,我们发现故事的背后有好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下面就谈谈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几点。
1979年,沃伦(Warren)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在一例胃炎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首次观察到,在胃粘膜表层有呈弯曲状的细菌。在此后的两年中,沃伦在许多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标本中,都观察到这种细菌,并发现,在所有的标本中,与细菌相邻的胃粘膜都明显受损。因此,他认为,这种慢性胃炎患者胃中存在的细菌一定与胃炎的发生有关。他试图说服医院消化科的医生们注意他的观点,但是几乎没有人对他的这种观点真正感兴趣,更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在帕斯医院的医生们都知道了沃伦的这种“奇思怪想”。正是这种不被理解使得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延迟了不少时间,更使得许多胃溃疡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如果当时的临床医生相信沃伦并积极参与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工作,无疑会加速Hp的发现,使得更多的人更早的得到有效的治疗。纵观现在,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现在,沟通仍是重中之重,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间,医务工作者彼此之间也得加强沟通。
我们觉得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有几点是必须的,如过硬的医学技能,职业平等的观念,良好的社会氛围等。只有具备了上述几点,我们才能在平等的对话平台上进行学术交流,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更快的推动医学的进展。
还有一点我们觉得就算过了若干年后,我们也必定会记得。那就是当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工作陷入困境时,为了验证科赫法则,马歇尔毅然决然的喝下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绿色液体,进行自体实验。当时还没有验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直到1987年,krakowka考虑到猪的杂食性及其胃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类相似,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避免有可能干扰Hp感染成功的种种因素,他们成功地用GF级小猪口服接种Hp,建立了Hp感染的悉生(kontbiotic)动物模型。这种为了医学献身的精神正是人类拥有的最美的瑰宝。在人类进化史上,我们坚信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仁人志士,才能推动历史的潮流不断超前发展,不管是医学界,还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就像我们小组最后所说的,“科学研究始终需要这样的精神:执着追寻 勇于冒险 捍卫真理”
在这次演讲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收获颇多,不仅仅是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基础知识,还有我们思想碰撞出的火花。
(第五组:陈海燕唐晨杰赵四书杨雪琛)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37

故事六: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微生物研究贡献与启发
1905年,伟大的德国医学家、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以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简介:
   罗伯特·科赫(1843-1910),英文名Robert Koch,是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是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科赫对医学事业所作出开拓性贡献,也使他成为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令德国人骄傲无比的泰斗巨匠。
众所周知,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从古至今,鼠疫、伤寒、霍乱、肺结核等许多可怕的病魔夺去了人类无数的生命。人类要战胜这些凶恶的疾病,首先要弄清楚致病的原因。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病原细菌感染造成的人就是罗伯特·科赫,他堪称是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科赫
微生物研究的贡献:
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细菌照相法;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炭疽热的病原细菌——炭疽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引起一种特定疾病的原因;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伤寒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蒸汽杀菌法;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结核病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预防炭疽病的接种方法;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霍乱弧菌;
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霍乱预防法;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鼠蚤传播鼠疫的秘密;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睡眠症是由采采蝇传播的;
创立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
制定科赫法则:科赫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订了严格准则,被称为科赫法则。包括:第一,这种微生物必须能够在患病动物组织内找到,而未患病的动物体内则找不到;第二,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的这种微生物能够在体外被纯化和培养;第三,经培养的微生物被转移至健康动物后,动物将表现出感染的征象;第四,受感染的健康动物体内又能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以上这些,足以向世人展示罗伯特·科赫对医学事业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微生物研究生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为征服自然界,包括各种“不治之症”,演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危害人类的的鼠疫,在世界上曾经发生了三次大的流行,每次大流行都夺走了亿万无辜的生命,到处是“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的悲凉景象。肺结核病,我国古称“痨病,”国外有些国家称为“黑死病,”也曾被视为绝症,一旦染上,几乎没有康复的希望。此外,霍乱、炭疽、昏睡病,都曾横行人类,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在人类同各种疾病作斗争中,罗伯特·科赫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1905年他因研究结核病,发现结核杆菌与结核菌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但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他一生的工作奠定了医用细菌学的基础,为人类征服结核、炭疽、霍乱、鼠疫等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人们誉为“瘟疫的克星。”
科赫由于研究细菌所取得的成绩而饮誉德国。1880年,他转到柏林帝国医院工作。随后他研制出了两种重要的细菌学技术。一是用固体培养基进行的细菌纯培养法。这种方法解决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时,各种细菌混合生长在一起而难以分离的矛盾。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一个孤立的细菌固定地在培养基的某一点上生长,不断地分裂,形成一个个可见的菌斑,这些菌班是一团聚在一起的源出一个品种的菌落,然后可以把这些菌落很方便地移种到其它的培养基上或接种到动物体内。科赫通过纯培养法否定了微生物形态变幻莫测的多态性学派的观点,但是他认为微生物的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则是片面性的。为了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科赫还发明了用苯胺对细菌进行染色的细菌染色法。同时他还发明了带照相机的显微镜,能够直接拍摄所看到的细菌。
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协会的会议上,他宣读了自己发现结核杆菌的论文,所有与会者无一批评和异议。这一天成了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他又发现了霍乱弧菌,找到了霍乱病交叉感染的途径和治疗控制的方法。他还揭开了鼠蚤传播腺鼠的秘密,很快控制了腺鼠疫的流行。1890年,他发现了结核菌素,并用来诊断和治疗结核病。在科赫身边,差不多每天都有新的细菌奇迹出现。
哪里有疾病流行,哪里就有科赫的身影。1883年,他率领医药专家深入埃及和印度灾区,研究淋巴腺鼠疫和霍乱。在那里,他发现了致病的霍乱弧菌,提出了预防霍乱流行的方法,为此,他受到德国政府给予的十万马克的奖励,并在1885年被聘为柏林大学的卫生学教授。不久,他又旅行非洲研究昏睡病。1897年到1906年间,他通过一系列工作指出淋巴腺鼠疫的传染媒介是寄生在鼠身上的一种虱子,昏睡病则是由采采蝇传染。这项发现综合其他学者关于疟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疟疾的新方法,即消灭携带致病物的传播者——昆虫媒介。
科赫为保护人类的健康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晚年时他因心脏病住进巴登巴登温泉疗养院,在疗养期间,他还念念不忘细菌学研究。1910年5月17日,在疗养院逝世。他的功绩将永远激励人们去开辟战胜疾病的新天地!
启发:
科赫7岁那年,克劳斯特尔城的一位牧师因病去世,小科赫向前往哀悼的母亲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牧师得了什么病?”“难道绝症就治不好吗?”母亲无法回答小科赫的提问。这件事在年幼的科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他立志将来献身于征服病魔的医学事业,治好母亲认为是无法医治的绝症。正是凭着这股开拓志向,科赫在病原细菌学方面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科赫从小时候所展现出的志向和野心便是与疾病作斗争,拯救人们的性命。而在他长久的研究和不懈努力的坚持下,最终成为了名垂史册的微生物学家。他对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2003年,经过全球10个国家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终于确认了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体。最终判定这种冠状病毒是否真正的元凶,依靠的是100多年前德国伟大的细菌学家科赫提出的“科赫法则”。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微生物研究仍然离不开科赫在一百多年前的研究成果,他的贡献可以说是贯穿史今,长存于我们的微生物研究中的。
而我们,作为检验系的大学生,微生物研究可谓是和我们现在乃至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纵观科赫的生涯,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他对拯救人们性命所展现出的志向,对抗争疾病所展示出的野心,以及对微生物研究的疯狂热爱和对科学研究持之以恒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牢记和学习。

这张图是我在见习课拍摄于我们检验科实验室的。这句话的意义也正是罗伯特科赫漫长的微生物研究生涯所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微生物学家,一个将自己毕生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还有什么比夺得诺贝尔奖更成功的事。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微生物学家之一,科赫所展现出的不是想要取得多大成功的野心,而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志向。当你真正把自己的心血、热情、精力放在实现价值的层面上时,成功自然会来找到你。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团队合作,我组最终在第七届微生物演讲大赛取得冠军,可喜可贺!
(第六组:张泽 胡嘉华 陈佳琳 王瑛琪)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5-1-4 19:41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写小诗一首送给我可爱的学生们:

梦的起航
----寄语2011级检验学子

匆匆七载时光影
历历演讲比赛景
浓浓检验师生情
老师搭平台
学生显身手
小小病原微生物
大大奖项诺贝尔
今日初登学术舞台
明日勇攀医学高峰

太湖福音 发表于 2015-1-4 22:26

阅读了上面几位的演讲内容,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给我增添了正能量,谢谢!

落花生 发表于 2015-1-4 23:01

新年伊始,能分享这么多精彩的微生物演讲故事,真是幸运!

chenqiong 发表于 2015-1-5 08:46

谢谢老师资源共享,使我们基层医院对相关检验知识扩大眼界。

jcyyhlb 发表于 2015-1-5 09:00

谢谢老师的资料,下载学习了。

xujingfang7935 发表于 2015-1-5 10:00

谢谢老师的分享!下载收藏了!

一休哥 发表于 2015-1-5 10:50

谢谢老师提供的素材,精彩而有效!

huhongtao 发表于 2015-1-5 11:46

又增长知识了,谢谢分享。{:1_17:}

流泪的天使 发表于 2015-1-5 16:00

能分享这么多精彩的微生物演讲故事,真是幸运!

佳蕙淼淼 发表于 2015-1-15 10:05

以故事的形式和以案例的启示同样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顾教授的分享!

梦烟(依然93) 发表于 2015-2-2 10:52

谢谢老师提供资料,学习了!{:1_1:}

孙红娟 发表于 2015-2-4 17:08

向老师们学习{:1_1:}

阿丹丹 发表于 2017-2-15 11:39

谢谢楼主老师的分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南医大检验系第七届临床微生物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