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4 21:23

廖新波接受“冰桶”挑战,呼吁关注罕见病

                                           廖新波接受“冰桶”挑战,呼吁关注罕见病
                        http://www.yywsb.com/   文章来源:人民网2014-8-24 7:55:42
      近日,备受关注的“冰桶挑战”风潮“刮”到了医疗界。8月22日,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接受了这一挑战,希望借此使更多人关注罕见病“渐冻人症”患者。
  上午10:40,廖新波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门前完成了冰桶挑战。“很清凉,今天虽有小感冒,但是没问题!”廖新波强调,活动不是为了做秀,而是通过行为艺术呼吁更多关注。他还点了方舟子、崔永元、郎咸平接受挑战。

  对于点名人的选择,廖新波在微博中解释,@方舟子,因为他是网络科普的领军人物,希望能影响“方粉”们多关心弱势群体;@崔永元,因为他是一位公众人物;@郎咸平,因为他网络经济学家,让更多经济学人关心罕见病患者。“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冷!”
  据悉,为“渐冻人症”患者筹款而发起的“冰桶挑战”公益活动,在风靡国外后迅速蔓延到国内,已有地产界、科技界、娱乐界等多位“大咖”参与挑战。“渐冻人症”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一种,会使患者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五大绝症之一,与癌症和艾滋病齐名。目前我国约有20万“渐冻人”。
  延伸阅读
  据专家介绍,“渐冻人症”是因为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患者肌肉逐渐萎缩无力,以至瘫痪。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这种病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及感觉。患者只能清晰地逼视着自己逐渐死亡的全过程。对“渐冻人症”目前尚无将其治愈的方法,也不能改善其症状,只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一半人会在三年内死亡,90%的人存活不超过五年。
信源地址:http://www.yywsb.com/article/201408/1189650.html

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4 21:26

                                       一家5口先后患渐冻症已有3人去世
                  http://www.yywsb.com/   文章来源: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2014-8-24 7:42:02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陈媛 通讯员田娟)近日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赛,让渐冻症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昨天,得知48岁的武汉患者王云(化名)和38岁的京山患者杨军(化名)于近日先后去世的消息,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张旻教授感到十分惋惜,她呼吁社会能多给渐冻症患者一些关爱。
  据介绍,48岁的王云一家有5人先后患上了渐冻症,父亲和姐姐先后因病去世,去年7月,她因下肢乏力到同济医院检查,也被确诊为渐冻症,随后她的妹妹和堂妹均被确诊。病痛对于王云的打击是巨大的,确诊后,她的生命仅延续了一年。一家五名患病者已有三人去世。
  而38岁的京山农民杨军,最初被告知自己患上渐冻症时,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待医生详细解释后,他默默地收拾行李回家了。一年后,张旻到杨军的家乡义诊时,偶然遇到了他,那时杨军已经坐在轮椅上,连吞咽能力都没有了。
  张旻说,渐冻症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俗称,它是一种不可逆的致死性运动神经元疾病,病变主要侵犯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又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清,5%的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20%的可以存活到10年以上,但中国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3—5年,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接受规范的治疗来延缓病情的发展。相关调查显示,仅两成患者接受了正规治疗,这与经济原因有关,目前治疗费用一年约5万元,在国内没有医保支付,导致很多患者负担不起。
  她提醒说,近年来,临床接诊的患者明显增加,由于起病缓慢,不易被发现,等到医院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市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拧钥匙困难、用筷子夹菜无力、喝水会呛、说话不清等症状需要警惕。
信源地址:http://www.yywsb.com/article/201408/1189638.html

天使§眼泪 发表于 2014-8-24 21:31

这个活动真的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个疾病,以前我也没这么多的了解{:1_1:}

uidou0415 发表于 2014-8-24 21:50

以前不知道有这种病,今天学习了

水果蔬菜水果 发表于 2014-8-24 22:03

感谢老师知识分享,了解学习了。谢谢。

佳蕙淼淼 发表于 2014-8-24 22:22

廖新波我们校友,赞赞!

热带雨林2010 发表于 2014-8-24 22:57

真的很为得这种病的人难过,希望社会多多帮助他们也希望科学家们尽快研究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香山朗月 发表于 2014-8-25 07:54

曾经收看过关于“渐冻人症”的片子,深深感受到渐冻人的痛苦,应该呼吁更多的人关爱“渐冻人”。

自新大陆 发表于 2014-8-25 08:21

我们医院就有这样一位病人,不光自己痛苦,家属也非常痛苦,长期拖欠医疗费,基本就在病房生活,一直依靠呼吸机呼吸,我们也很同情。

jcyyhlb 发表于 2014-8-25 08:22

做好公益活动,关心“渐冻人症”病人。

绿城白云 发表于 2014-8-25 09:13

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现在传到国内针对这个活动又出现了杂音,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了这个活动的初衷。

liu1724 发表于 2014-8-25 09:41

以前只听说这个病名,没有深入了解,今天全面学习了,谢谢!

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5 15:41

                                  卫计委被张泉灵点名“冰桶挑战” 发言人捐款支持
                                             2014-08-21 08:58:11 |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 近日,在国外社交网络上风靡的“冰桶挑战赛”传递到中国,大家用冰水将自己浇个“透心凉”,是为了给罕见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也就是“渐冻人”筹款。

  截至昨日,国内的获捐方“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已收到捐款近140万元。除了70余名IT界大佬、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参与外,国家卫计委也被“点名”,随后其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以个人名义捐款,呼吁关注罕见病患者。

  “冰桶风”刮进中国

  “冰桶挑战赛”于7月在美国兴起,其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将一桶冰水淋在自己头上,然后就可点名3个人接受挑战,被邀请者如果不应战,就需要向ALS协会至少捐款100美元。

  这项充满“喜感”的活动在几天内引发巨大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等名人均参与。

  借着“冰桶挑战”的热潮,8月18日,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也发起了中国的冰桶挑战,希望大家能关注和渐冻人一样处境的其他罕见病群体。

  活动发起后,小米董事长雷军、百度CEO李彦宏、富士康CEO郭台铭纷纷接受挑战。紧接着,冰水“浇”进娱乐圈,章子怡、黄晓明、刘德华等明星也都上传了“冰桶挑战”视频。

  3天获捐近140万

  发起冰桶挑战后,“瓷娃娃”中心在三天内关注度迅速上升,据“瓷娃娃”负责人王奕鸥介绍,截至昨日下午4时许,“冰桶挑战”共获得4728位爱心人士支持,筹集善款接近140万元,其中100万元来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其余近40万是公众零星捐款。

  王奕鸥说,瓷娃娃6年来做了很多宣传,但大部分人都没有特别多关注罕见病群体,也没有机会像现在这样形成公共讨论。

  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罕见病病人走到公众视野,从而在医疗、教育和就业问题上都能得到关注。

  ■ 个案

  被张泉灵点名 卫计委捐款应战

  昨天,“冰桶挑战赛”开始进入媒体领域,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完成挑战后,点名“国家卫计委”接受挑战。

  20分钟内,国家卫计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表态称,罕见病的患病率在0.65‰至1‰,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年来,卫计委通过规范临床技术、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诊疗能力;又将苯丙酮尿症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卫计委会继续努力给罕见病朋友更多希望和机会。

  约40分钟后,“健康中国”再发微博称,为支持冰桶挑战活动,呼吁关注罕见病朋友,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个人向罕见病中心瓷娃娃捐款。

  张泉灵随后发表长微博表示,对罕见病患者最根本的帮助力量在政府手里,这是她点名“卫计委”的主要原因。“他们在20分钟之内就给了回复。承诺在医师培训等方面继续努力。他们的新闻发言人也参与了个人捐款。这样的反应速度和态度在部委中是罕见的。”张泉灵说,这是公众的力量。无论想推动政府任何的政策倾斜,公众的支持都是必要的因素。

  对于“冰桶挑战”的形式,张泉灵认为,这个类似游戏的慈善举动,也许有秀的成分,也许浪费了一些水。但无论如何,是她见到过的投入产出比最好的慈善活动。

  ■ 焦点

  1 为什么要关注“罕见病”?

  我国有五六千种罕见病,“渐冻人”约2万

  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人王奕鸥说,在中国,罕见病没有一个官方定义,也没有官方渠道可以获取这些疾病的信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发病率在0.65‰和1‰之间的病症算作罕见病,这样算来,我国约有五六千种罕见病,渐冻症患者在中国约有2万人。但其中只有1%的罕见病有有效治疗方法,这些疾病往往都需要一年几百万元的治疗费。剩下的99%可以通过干预治疗延长寿命。

  让王奕鸥着急的是,现在的医学课本上基本没有罕见病相关内容,导致很多罕见病人被误诊误治。“所以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公众关注,也希望政府加入。”

  2 名人是炒作还是做公益?

  名人参与有利于传播,筹款速度前所未有

  随着“冰桶挑战”不断升温,质疑声也此起彼伏。有网友认为,名人的行为炒作意义大过公益。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明星、精英参与其中,让活动本身非常吸引眼球,非常有利于传播;同时活动带有娱乐性,让大家在快乐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具有正能量的;明星和企业通过做公益来赢得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无可厚非。

  徐永光说,“在活动迅速传播过程中,也会影响到政府,影响公共政策的改变。”

  王奕鸥也坦言,“瓷娃娃”平时的筹款很困难,“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筹款速度,宣传效果挺好,尽管有一些人是为了好玩,但大部分人都关注到了渐冻人症和其他的罕见病。”

  3 “冰桶挑战”会怎样收场?

  活动后期应关注捐款透明化、专业化

  徐永光认为,公益界头脑要保持冷静。在活动后期,捐款的使用透明化、专业化,才是更应该值得关注的。

  徐永光表示,“冰桶挑战”活动传到中国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要保持活动热度,“最好建立‘中国规则’”。

  在美国,如果选择捐款,就没有权利继续向其他人点名要求参与活动。徐永光认为,在中国,应设定捐款也算作接受挑战,或是可以为罕见病患者做一些服务,也应有权利继续向其他人发起挑战。“让活动保持病毒性,滚雪球一般地传下去。”

  ■ 提醒

  “冰桶挑战”不是谁都行

  “冰桶挑战”风靡社交网络后,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在微博或朋友圈上传自己被“浇”的视频。不过,医生提醒,从头部猛地浇下冰水,会刺激脑部血管,引起血压瞬间升高。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这种挑战还是得慎重,严重的可能引起颅内出血、脑卒中等。还有医生提醒,一大桶冰水如果突然倒下,会有一定几率造成颈椎的损伤。

  ■ 那些有喜感的募捐

  红鼻子红头发募捐

  从1988年开始,每逢奇数年的3月11日是英国的红鼻子日,在这一天,被认为一向缺乏幽默感的英国人忽然童心大发,很多人“乔装打扮”,把头发染红、戴上滑稽的红鼻子。这是英国独特的募捐日,通过喜剧表演帮助英国和非洲的贫困者与社会弱势群体。

  教授募捐真人秀

  2007年国外一名教授为了唤起大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在街头放置了一个玻璃箱,箱子下方写着“如果没有你们的捐赠,科学研究将停止”。箱子里边摆满研究设备,自己坐在里面“睡觉”,如果公众朝募捐口投入金钱,教授便“清醒”起来,开始“做实验”。

  男士穿上高跟鞋

  2009年10月,美国纽约州艾恩德阔伊特镇举行了一场形式独特的慈善活动,男士们穿上各式各样的高跟鞋在当地一所高中的跑道上走了1英里,以体验女士的真实感受,同时为民间慈善组织“拯救受虐妇女”筹款。

  新京报记者 林野 王卡拉 靳秒 实习生 冯琪
信源地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4/0821/348775.html

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5 15:48

                                     医学论坛网向全国医护人员发起“节水型冰桶挑战”
                                     作者:cmt 来源:医学论坛网 日期:2014-08-22
      近日,“冰桶挑战”火遍全球,国际名人奥巴马、普京、比尔盖茨纷纷参与,国内大碗儿李彦宏、雷军、刘德华也纷纷加盟。医学论坛网为了促进对罕见病渐冻人(又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关注,也发起了“冰桶挑战”系列活动,并向全国医护人员发出挑战!让我们:助力“罕见病” 一起“冻"起来!
      鉴于节约用水的考虑,为了在不浪费水资源的前提下对“渐冻人”奉献一份爱心,医学论坛网建议把“冰桶挑战”现场改为花坛、草坪等场合,并呼吁各位热心网友响应号召!
      活动全程,请点击查看 http://yz.cmt.com.cn/detail/index?tid=4345
       如果您接受挑战,请将您的“冰桶挑战”的录像和照片发送给我们,我们将通过微信和网站对外发布。
      1、录像请上传到腾讯视频,然后把链接发至zhaqy@cmt.com.cn;
      2、照片请发到zhaqy@cmt.com.cn;
      如您无法接受挑战,也可向罕见病慈善机构进行捐助,您可通过支付宝捐款给我们(金额不限),我们汇集后集中捐赠给相关慈善组织(如“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将通过微信对社会公布。整个过程将透明公开,为大家负责。
      支付宝收款账号:survey@cmt.com.cn
      收款方:北京瑞库普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备注信息:捐款 单位名称 姓名
      期待您的参与!

关键字: 节水型,冰桶挑战,医学论坛网

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5 16:11

                                    渐冻人家属:因为冰桶 多年来首次看到希望
                                          来源:搜狐网2014-08-25 09:03:26
     当名人们因冰桶挑战被点名而“荣幸”时,渐冻症患者魏建国的女儿说,他们家的感觉是“幸运”。
  这个月,魏家得到了中华融化渐冻人联合会提供的第一台呼吸机,这是魏建国确诊三年来,第一次得到救助,“从前,被媒体关注只属于那些特别幸运的的病友”。
  在那些被冰冻的岁月里,大多数“渐冻症”家庭经历的却是无助、被忽视、甚至被误解;但他们依然对生活保持乐观,对生命抱有希冀。
  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有10万,甚至更多。
  1. 冰点
  魏建国已经两个月没有过任何表情。
  以往,他还能用唯一能做的动作眨眼,和唯一能发出的声音“哼哼”,来指挥妻子和两个女儿给自己喂饭的速度,告诉她们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
  女儿魏晓楠害怕,父亲可能已经没有了意识,她又想,这也许也是一种解脱。
  从父亲确诊的那一刻,这个四口之家就走向了冰谷,生活的温度降至冰点。
  2010年,在北京工作的魏晓楠回承德老家过年,父亲魏建国告诉她总感觉走路抬不起腿、四肢乏力,于是魏晓楠把父亲接到北京求医。
  直到2011年4月,魏建国在北京宣武医院被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也就是“渐冻症”。
  “开不了药,也没必要住院,这个病治不了。”魏晓楠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位老专家给父亲的判决书,但那时候,魏晓楠还不知道什么是“渐冻症”,她满以为不开药不住院应该算并不严重。
  魏晓楠回家一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就吓傻了,她当然会知道霍金,“我爸竟然得了和霍金一样的绝症”。
  生病前,魏建国是一名中学体育老师,更是个运动健将,篮球、排球、羽毛球数得上的运动没有一样他不拿手。魏晓楠记得,自己小时候,父亲经常因为在学校打球晚回家,然后让她帮着骗母亲,说在学校给学生补习。
  魏晓楠想不通,“老天爷为什么这么讽刺,让一个根本停不下运动的人清醒地躺在床上,渐渐失去‘动’的能力”。
  其实,魏晓楠根本没时间想通这些。
  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在父亲确诊当月就在昌平区租了一个有电梯的两室一厅,把父母和妹妹从承德老家接到了北京。生活在农村的母亲没有工作,父亲从学校病休,每个月只有两千块钱病休工资,17岁的妹妹魏晓蕾也因此从高中辍学,打工赚些钱。
  “日子从来没有这么糟糕过,”魏晓楠摇了摇头,她甩着一下过腰长头发,父亲生病后她连理发店都没去过。
  原本,魏晓楠有一份销售工作,一个月有七八千收入,在北京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她照顾父亲经常请假,自然丢了工作,开始了频繁换工作的日子。“三个月被炒鱿鱼成了常事儿,周末也去打短工,只要不用固定时间去上班”,而魏晓楠的收入却是一跌再跌。
  但她仍然不愿年幼的妹妹和自己一起打工,第二年,又把她劝回了职高。
  魏晓楠彻底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如今,她在住处楼下的旅行社找到一份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好处是她可以随时回家给父亲把屎把尿。
  今年,是魏晓楠到北京打拼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她银行卡里存款最少的一年。半个月前,她刚刚用信用卡透支交了下个季度的房租。
  更让魏晓楠伤心的是,无心读书的妹妹,这个月从职高辍学,找到一份房地产销售工作。
  妹妹说她根本没心思上学,她眼中只有父亲每个月几千元的药费和2500的房租的固定支出,父亲病情恶化需要的呼吸机、胃造廔手术,患有心脏病的母亲的急诊费,……妹妹很怕,哪一笔支出成为压倒姐姐的最后一根稻草。
  2. 活着
  “药”,一直是这个家庭三年来最大的支出。
  治疗“渐冻症”的三类药物:利鲁唑片类,神经营养剂类,中成药类,魏晓楠都给父亲尝试过。
  “虽然吃什么药都没有效果,但是让父亲心里有个盼头,”魏晓楠必须隔一段时间给父亲换一种药,因为她发现每次换新药,老爷子精神就能好一些。
  一盒进口力如太利鲁唑片市场价格在2000多元,一盒能吃12天。
  这种药品说明上写着能延长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存活期的进口药,几乎是每个刚刚确诊“渐冻症”患者的首选,“这意味着生的希望”。
  但是,这些进口药虽然像其他罕见病药物价格昂贵一样,却没有其他药物那样“奇迹般”的效果。在一个“渐冻人”QQ群里,利鲁唑类药物被视为“精神安慰”,一位“渐冻症”患者家属说,“病人吃了药能感觉到疼,情况却没有好转”。
  除了这些“精神安慰”,大多数渐冻症患者也都被“江湖郎中”敲过一笔。
  “中华渐冻人之家”QQ群主龚勋惠直接在群里贴了一份“骗子医院黑名单”,名单是病友们受骗后总结所得。
  魏晓楠也曾经上过“江湖郎中”的当。
  父亲确诊之后,医院没有给魏建国开任何药,只让他回家静养。魏晓楠不甘心,她在搜索引擎中找到一个专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老中医,于是带着父亲去那家医院看病。
  魏晓楠还记得,去看病的那天,诊室门口挤了好多人。魏晓楠和旁边的人聊天,发现是来找中医看肌无力的,当时她没做多想。
  喝了半年汤药,父亲毫无起色,魏晓楠去网上一查才发现,这个老中医的名字能治各种其难杂症,这才怀疑被骗了。她到QQ群里一问,才知道,不止她一个人被这个老中医骗过。
  这次中药治疗,魏晓楠花了近六万元。
  除了必不可少的药物,渐冻症患者到后期还需要呼吸机和胃造瘘手术延续生命,呼吸机一台价格近十万元,但没有呼吸机就意味着提前选择死亡。
  “渐冻人”想要和外界交流,一台可以打字的眼动仪也需要近十万元,这一项选择不威胁生命,因此被大多数渐冻症患者排除在外。
  魏晓楠开始着急得整夜睡不着,父亲的病情从今年5月份开始恶化,对呼吸机的需求迫在眉睫,可是她却再也拿不出钱了。
  魏建国治疗所需的药物和仪器都不在医保范围内,除了借钱替父亲续命,魏晓楠想不出别的办法。
  直到“冰桶挑战”出现,记者蜂拥找到“中华融化渐冻人联合会”,魏建国一家也成为了“幸运的受访者”,也因此,他们被捐赠了一台呼吸机。
  在罕见病的圈子里,因病致贫是非常普遍的。
  “不是联合会不管我们,而是要管的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魏晓楠几乎从来没想过靠别人救助给父亲治病,“圈子里有眼控仪的几个病友都是因为媒体报道了才有人捐赠”。
  大多数患者是不会被外界注意到的,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互相倾诉,这些小圈子里的罕见病公益组织几乎都没有公募资格,根本无法给患者筹集治病的钱,只能等钱“找上门来”。
  “冰桶挑战”风靡后,罕见病关爱中心至今已经收到200万元的捐款。这些找上来的钱让中心负责人之一孙月感到欣慰,孙月本身是一名“瓷娃娃”患者,她说,“只有全社会能对罕见病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健康的人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
  然而孙月忧心的是,“冰桶”并非长久之计。
  孙月解释,“社会上对于罕见病的认知仍然匮乏,有关部门也尚未对罕见病做出明确定义,未将其全部纳入医保体系,这才导致大多数罕见病患者因病致贫。”
  3. 道别
  这些天,“冰桶”几乎是各种罕见病群里的话题,他们热切地讨论着关于“冰桶”的一切。
  上个星期,魏晓楠坐在父亲床边,告诉他从美国传来了一个叫“冰桶挑战”的公益活动,专门给渐冻人筹集药物研究资金的。
  魏建国开始快速地眨眼。
  “你终于高兴了,对吧?”
  父亲又眨了眨言。魏晓楠知道,关于新药研制的信息一定都能让父亲开心起来。
  魏晓楠特别希望“冰桶”坚持得久一点,多筹集一些钱,在父亲有生之年研制出有效的药物。“这么多年,她第一次感觉看到希望”。
  但她和群里很多人一样,都很担心因为“冰桶”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不能进行下去,虽然他们能理解正在遭受旱灾的河南鲁山县抗议“冰桶挑战”浪费水资源。
  就像一位病友在QQ群里呼吁的,“ALS是罕见病,及其残酷,外人知之甚少。能有这个法子让上至奥巴马、小布什、克林顿、马英九、比尔盖茨,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部长,下至普通大众知道个病名,已经很不错了”。
  至少,对魏晓楠来说,“冰桶”间接让父亲有了呼吸机,有了生的机会。
  拿到呼吸机的那天,魏晓楠第一次没有让母亲去菜市场捡菜农们扔下的烂菜,母亲捡回来的烂菜,几乎是父亲患病后魏晓楠一家三餐的主要来源。
  那天,魏晓楠去菜市场,磨了两大袋父亲晚餐需要的杂粮面儿,又花了6块钱买了一条活鱼。她做了母亲和妹妹最爱吃她的拿手菜----水煮鱼。
  母女三人把凳子搬到父亲的房间里当桌子,又搬了三张小板凳坐下,围着父亲吃饭。妹妹吃得高兴,忽然站起来,胡乱跳了一段舞。
  跳着跳着,妹妹就哭了起来,“以前跳舞,父亲都会大笑不止,现在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再后来,联合会给魏晓楠打电话,问她还能不能再配合采访,她都爽快地答应,“不是为了拿到什么好处,我是希望,即便是我父亲等不到,也能让别人能等到”。
  这一天,魏晓楠全家第一次拍全家福。因为她17岁外出打工,家里从没凑齐人拍过一张全家福。
  母亲和魏晓楠扶起病床上的魏建国,给他穿上一件背心,告诉他看镜头。
  两个月没有任何表情的魏建国突然嘴角上扬,妹妹最先看到父亲的表情,抱着他失控般地叫起来。
  拍完照,魏建国高频地“哼…哼…”起来,那是他特殊的哭声,很快痰就堵住了他的喉咙。
  一家人忙活着给魏建国吸痰。
  魏建国的左臂开始来回微弱地摆动,左右范围不到一厘米。
  “家里几乎没有客人,他在道别。”魏晓楠翻译道。
  父亲有了“表情”和“动作”,魏晓楠的精神防线终于崩塌,她终于再也斗争不过眼泪。魏晓楠不敢想,父亲会用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和自己道别,或是像大多数病友一样,毫无征兆地离开。
(责任编辑:冯存真)

为人民服务 发表于 2014-8-25 17:15

哇,还有这样的病啊?好恐怖啊!想来身体健康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5 17:37

                                          别急着浇水了:渐冻症女孩北京求医流落街头
                                           2014年08月25日 09:05 来源:成都商报
      这个八月,通过”冰桶挑战“来呼吁关注“渐冻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而在现实中,一位从四川到北京求医的“渐冻人”正面临困境,向媒体求助。
    这位四川渐冻症女孩经历坎坷,她3岁时患败血症,5岁肌肉萎缩,17岁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萎缩,几天前和奶奶辗转来到北京求医,刚刚找到一处地下室租住,就被房东给赶了出来,现在流落北京街头。昨天中午,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个女孩,她叫汪必丹,四川达州大竹县人,24岁,身高1米4左右,四肢和手指看起来都只是很细的骨头包着一层皮。汪必丹说,她在3岁的时候身上发痒、长疮,后来诊断为败血症,然后开始肌肉萎缩。
    汪必丹出示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病历和出院病情证明书显示,除了“渐冻症”,她还患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肝功能损害。
    现在,汪必丹坐久了不舒服,行走也不方便,要70多岁的奶奶搀扶着,慢慢走,生活也不能自理。而她的父母,已经联系不上。汪必丹告诉记者 :“因为有7年没有联系了,我也找不到他们,可能(他们)觉得负担重吧。”

    汪必丹说,我3岁的时候,妈妈就出外打工了,好像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她回来了,看到我已经病成这个样子,就说,那个时候就已经放弃我了,以为我这个样子会死掉。因为生病,汪必丹没有上过学,平时靠听广播、看电视学一些文化。今年8月19日晚,她和奶奶坐火车到了北京。她说,之前爷爷、奶奶也没带我出来求助,因为他们想,他们可以种庄稼养猪牛,可以给我治病,能够做得下去。但是2012年的时候,我爷爷因为意外,眼睛看不见了,奶奶又有高血压,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想到求助一下社会和媒体。
    在网络上受到一些关注之后,汪必丹和奶奶找到了一个60元一天的住处,不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医院。
    这两天,汪必丹去北京东三环的街头唱歌,但是每天的收入还不够付房钱。她说,会尽可能坚持。
    汪必丹在央视节目中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15882992548,如果有人愿意为她提供就医和住宿的帮助,可以联系她:1588299254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信源地址:http://finance.chinanews.com/jk/2014/08-25/6525543.shtml

自新大陆 发表于 2014-8-25 17:49

我比较关心这些捐款如何到需要援助的病人手上?是病人提出申请么?向谁提出?谁来复核条件?多长时间能将款项转到病人头上?这都需要公开透明,否则就是作秀!

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6 06:58

                                             让患者生不如死的“渐冻人症”
                     http://www.yywsb.com/   文章来源:武汉晚报2014-8-25 7:17:55
      近来,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让无数人开始关注“渐冻人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简称ALS),这让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旻教授感到欣慰,她从事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多年,深刻领教了这一疾病的残酷:它不明原因,无法治愈,治疗费用高,很多患者消极放弃,多数活不过两年。

  昨天,张旻说,面对这种罕见病,医生也充满了无力感。目前医学所能做的,就是采用多种方法让渴望存活的“渐冻人”尽量活得更久些,生活质量更高些。这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
一家5口都成“渐冻人”
  患者查出SOD1基因突变

  “渐冻人”多为零散发病,家族发病的比例不超过10%。去年7月,张旻就接诊了一例非常特殊的家族型“渐冻人症”。

  47岁的陈女士是钟祥人,一直替人搬货抚养儿女,2012年10月,她就开始感觉到左下肢走路无力,还感觉肌肉一跳一跳的,拖到脚跛了难以走路了,才开始到处看病。

  在询问病史时,张旻了解到,陈女士的父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因手脚无力、萎缩,直至死亡。患者的姐姐、患者叔叔的女儿也都因类似病例死亡。

  结合陈女士的症状表现,张旻怀疑她患上的是罕见的肌萎缩侧索硬化,这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也就是俗称的“渐冻人症”。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陈女士最终确诊此病。

  陈女士的家族都被蒙上了“渐冻人症”的阴影,医院为其提供了免费的基因测试,显示患者存在SOD1基因突变,这正是已知的导致“渐冻人症”的异常基因。

  就在陈女士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比她小两岁的妹妹也发病了,同样也检测出了SOD1基因突变。

  族人多不愿接受基因检测
  女儿幸未查出致病基因

  女儿陪同陈女士前来治疗,表示母亲为了儿女付出太多,一定要全力医治。

  治疗该病,需要服用一种叫“力如太”的进口药,一盒就要4300元,一年下来至少需要5万元,此药也只能部分延缓病情的进展。然而,由于经济所限,陈女士没能坚持服药,病程发展相当快,今年6月,她因呼吸衰竭去世,距离发病之初还不到两年。

  昨天,张旻回访时了解到,陈女士的妹妹如今的情况也不理想,已经彻底卧床不起,且无法平躺,不能吞咽,呼吸困难,可以说随时面临着死亡,或者说等待着死亡。

  由于此病太过可怕,又没有治愈的办法,陈女士的家族中,仅有她的女儿自愿接受基因检测。家属的想法,张旻非常理解:“这个病没法治,所以有的患者家属不接受检测,就是怕测出问题来反而恐慌。”

  幸运的是,陈女士的女儿经过基因检测,没有发现SOD1基因突变,基本排除她因家族遗传患此病的可能性。

  家族遗传因素仅占一成
  常规基因检测无法预测该病

  “渐冻人症”罕见又可怕,能否早期发现和预防?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张旻介绍,绝大多数的患者是散发的,不明原因,很多人确诊后难以接受,询问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是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有的人寄希望于基因检测。但是,张旻指出,因家族遗传发病的患者只占所有发病人群中的10%,他们虽然多能发现SOD1基因突变,但类型多达几十种,突变类型不同,发病症状和进展又有不同。这意味着,查出基因突变主要是帮助确诊、研究,尚无太大的预防、治疗价值。

  而更多的散发患者中,又较少发现这一基因突变。因此,如果没有家族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史,SOD1基因检测也许不能发现任何有用的信息。即使有家族病史,也可能不是SOD1基因突变造成的。

  目前,SOD1基因检测,只能帮患者通过产前诊断减少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可能,对于没有患病的人,尚无预防该病的研究和产前诊断的研究。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慢慢步入死亡
  ALS治疗现状:放弃和坚守都很痛苦

  参考国外的发病率,我国“渐冻症人”多达6万。由于此病不可预测、诊断较难、不可治愈、只能治疗,患上此病的人,只能挣扎在“渐冻”的痛苦中。

  昨天,张旻谈及此病在我国的治疗现状,有着明显的无力感。她说,现实就是,此病无法治愈,治疗只是延缓患者死亡,很多患者放弃,也有患者拼力求生,他们真的很需要帮助。

  有患者宁死也不愿治疗

  近年来,张旻明显感觉到,同济医院接诊的“渐冻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周门诊她都会接诊二三个病人,但很多人在门诊确诊后,就离开了,后续治疗情况如何,无从得知。
  近10年来,同济医院共收治入院139例“渐冻人”病例,男性79例,女性60例,患者最小为19岁,最大为75岁,平均为50岁。2/3的患者集中在40岁-60岁。
  收治入院的只是“冰山一角”,张旻说,一旦确诊,就几乎宣告了患者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医生只能帮助延长这个过程,很多人最后都自行放弃了。
  2012年,张旻到京山义诊,遇到了曾经的一位患者,38岁的刘先生。一年前,他在同济医院确诊为“渐冻人症”,可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负担昂贵的药费,就放弃了治疗。
  仅一年过去,刘先生已经完全要靠轮椅出行,吞咽困难,基本无法进食,营养状况非常差。通过多方联系,有慈善组织为刘先生提供善款,可以为他进行经皮经内镜胃造瘘术,植入胃管,为他输入营养。但最终,刘先生放弃了,不久就离开人世。
  “渐冻人”治疗花费巨大
  确诊为“渐冻人症”,一般自然病程平均约3年左右,进展快者发病1年内死亡,病程进展慢者可持续10年左右,5%的人可以存活超过20年,如著名物理学家霍金。
  张旻介绍,对于此症,只能尽早做出诊断,尽早给予神经保护和支持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延续患者生命。但在我国,情况不乐观。
  诊断本身就不容易,需要通过病史、体检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综合诊断,临床诊断过程中,确定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范围是关键步骤,受累范围分为脑干、颈段、胸段和腰骶段,四个区域中有三个区域受累才能最终确诊。这个过程平均长达一年,很多患者在确诊的过程中就发病离世。
  能早期确诊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部分延缓病情的进展。目前唯一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批准的药物是“力如太”,但治疗费用一年约5万元人民币,在国内没有医保支付,很多患者负担不起。
  随着病程发展,患者从手脚不能动,变成难以吞咽。此时就需要营养支持,多需要进行经皮经内镜胃造瘘术。当患者开始呼吸不顺时,可使用一般氧气或便携式呼吸机,如果进一步呼吸衰竭,则需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
  正因为延续生命如此痛苦,花费也非常巨大,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患者大多很快放弃了。
  无效治疗高达八成
  在张旻接诊的病例中,她遇到不少想尽各种办法求生的患者,有的服用中药,有的花费巨资进行移植干细胞治疗,希望修复病变的运动神经元,但收效很差。无效治疗的患者高达八成。
  张旻说,有的医疗机构提供干细胞移植治疗,一次就要花5万多,有患者花了20多万做了4次,还是没有什么疗效。她说,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正式批准用于临床治疗。
信源地址: http://www.yywsb.com/article/201408/1189676.html

黎卫士 发表于 2014-8-28 12:40

                                                      关注渐冻人:你冷一瞬,我冻一生
                                                2014年08月28日 08:00:00来源: 新华健康

   一桶桶冷水当头浇下,全身瞬间“哆嗦”一下。近日,“ALS冰桶挑战”风靡全球,这场以冰桶浇头体验渐冻人感觉、关注渐冻人的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实,对于渐冻人这个罕见病,除了史蒂芬•霍金坐在轮椅上的形象外,很多人并不太了解。
    渐冻人症又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病),主要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包括大脑、脑干、脊髓)及下运动神经元(包括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受损,产生的一种上下肢无力、肌肉挛缩、肌束颤动以及萎缩的混合性瘫痪。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因此这种病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及感觉,患者一旦被确诊后非但无法治愈,而且会在清醒状态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冻’住”,全身逐渐瘫痪,直到不能呼吸。所以,和冰桶挑战相比,“你冷的是一瞬,我冻的是一生”。
    渐冻症早期不明显,易忽视误诊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楚长彪介绍,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运动神经元发生问题,会产生肌肉僵直,反射增强,患者走路会不协调。至于下运动神经元,则以肌肉萎缩、无力,肌肉震颤的症状为主,通常出现在手掌、指间的肌肉萎缩,虎口萎缩,慢慢地,会恶化到肩膀、颈部、舌头、吞咽的肌肉萎缩。
    渐冻人症在患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初期患者会发现手指越来越不灵活、手臂无力或者说话含糊不清,很多人会以为是颈椎压迫神经造成的上肢不适或者是中风的前兆。
    楚长彪强调说,渐冻人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且男性远多于女性。但近年来其发病率却有年轻化的倾向,甚至有十几岁就罹患渐冻症的病人。“如果出现系扣子困难,拿不稳筷子、说话含糊不清或言语迟缓、咀嚼困难等症状,应尽快到专业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渐冻人的排查,以免延误病情。”楚长彪说。
    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渐冻人症随着病情的进展,咽喉部肌肉会逐渐停止正常工作,呼吸衰竭是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直接或间接死亡原因。
    呼吸肌无力可能导致吞咽困难、窒息、呛咳或呼吸困难。吞咽时发生呛咳的危险就是食物会被吸入肺里。窒息可能也会引起呕吐,使部分胃内容物进入肺部。所有这些可能性都会导致吸入性肺炎,它是由被食物或胃内容物损伤的肺组织遭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
    肺炎是累及肺脏的感染性疾病,可以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引发疼痛和呼吸衰竭。患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可能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使用有创呼吸机。使用有创呼吸机需要经患者的咽喉插入一根导管或进行气管切开术,在咽喉部位造口,通常在医院内使用。
    高危家族做好产前基因筛查
    渐冻人症有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遗传、重金属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
    楚长彪指出,夫妻本身或双方家族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病史,怀孕前应先进行基因筛检,以确定双方是否为带因者。若曾生下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宝宝,则怀孕时应作基因筛检,以确定胎儿是否正常。
    一般检测采血液筛检,建议于怀孕第一期(14周前)抽血进行基因检测,约3周后看报告,若夫妻双方都是带因者,胎儿需进一步采检胎儿绒毛(怀孕10周以上)或羊水(16周以上),分析其SMN1基因是否发生缺失,以避免生下重症的宝宝。
    提示:有些人群不适合“冰桶挑战”
    对于“冰桶挑战”并非人人适合。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及刚刚从事体力劳动满头大汗的人群,女性和体弱多病者也不适合接受冰桶挑战。因为将一桶冰水猛然从头部浇下,会刺激脑血管,引起血压的瞬间升高,心跳迅速加快。加上现在气温炎热,血管本身就会扩张,冰水刺激后,全身的血管就会立即收缩,很容易导致头疼、头晕。
      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贸然迎接挑战,高血压患者会瞬间使血压升高,甚至导致脑出血、中风、昏迷等。心脏病病人则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贾晓倩)
   信源地址: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4-08/28/c_126924640.htm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廖新波接受“冰桶”挑战,呼吁关注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