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习惯但不做成习惯
一日在接受一位主任的讲课时,他说某些事不能做成习惯,开始,我不能接受,因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之所以难开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医务人员未能从医学院校养成院感习惯。要想把院感工作干好,就得让我们的医务人员养成院感防控的良好习惯,为何不能做成习惯呢?通过思考后,本人认为还真是不能做成习惯,做如下分享,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习惯是指稳定的行为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正因为我们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缺乏一些良好、规范的习惯,职能管理部门就得想尽办法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规范的医疗行为习惯来保障医疗安全,也就是养成习惯。
何为“做成习惯”?即同类事情依照相同的、固定的方式去完成,甚至会不加思索(个人理解)。
就养成习惯但不能做成习惯以手卫生的例子说明:我们要让医务人员养成手卫生的习惯,即不论何时何地,医务人员只要有“两前三后”的情况都会自觉执行手卫生。但不能让医务人员把手卫生做成习惯,即不能只要有“两前三后”的情况就机械地洗手、手消。而是让他们做到在每次手卫生时,同时自觉地检查一下自己的指甲是否过长、手卫生的设施设备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洗手液或手消毒剂性状是否正常等。
再举一手术安全核查的例子:为了保障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不发生错误,要求每位患者实施手术前必须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开展手术安全核查。如果医师、护士把手术安全核查做成习惯,护士拿着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患者病历大声说患者姓名某某、性别男、年龄50岁、拟施行某某部位某某手术,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跟随复述护士所说的话,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去实际核实患者腕带上的基本信息、手术部位、手术部位标识情况等工作,那么做成习惯的手术安全核查将达不到预防错误发生的目的,手术发生错误将不会因为三位医务人员做成习惯的核查所避免。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但不能把养成的医疗行为习惯做成习惯,因为医疗诊疗行为是不可逆的、不能返回的,需要安全的过程和结果,需要在做的过程中保障每一步的准确性、在做的过程中去改进、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那些做成了习惯的如“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5-7天甚至更长、外科手术常规术前1天剃刀备皮……,让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完全让医师们更改。
所以,我们要让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医疗行为习惯,但要谨防他们做成习惯。
谢分享!非常同意你的分析!
习惯养成是要好的制度流程,还要持之以恒地去检查评价,是逆水行舟,不能等靠要。手术核查我们多部门联动在手术蹲点查,一年下来,就习惯养成了。手术备皮我们先调研再整改,这个在几年前就到位。因为我不问护士,问当日或昨日手术病人的术前皮肤准备情况。这样及时即时反馈,护士长们就会改变流程。试试看,改变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让自己沉下去,成绩就会出来。 我们需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能做成一些机械的、错误的、自以为应该是这样的习惯。 同意。但临床总想简单化,主观能动性差。所以才有“院感真麻烦,变来变去”的抱怨。 谢谢分享!一个好的习惯,能改变一切!作为我们感控人员,更是要有好的习惯和工作作风。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让我做好,变为我要做好的习惯。{:1_1:} 楼主分析深入浅出。好的习惯具有生命力,而不是完成任务式的生冷硬绝。 非常深入的分析!这是一个好贴,可惜跟贴数尚未达到参赛要求,楼主不妨就此内容展开讨论{:1_17:} 谢谢草原星空版主,之所以相到这个话题与大家共享,那是因为我院曾出现1个月内妇产科二病区剖宫产术后多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最后确认为暴发流行。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妇产科一病区和二病区的剖宫产手术的感染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发生切口感染率高的妇产科二病区手术医师、手术间等与以往并没有差异性,但两个病区使用的手术部位消毒剂“碘伏”不是同一个厂家。调查过程中一位骨科副主任说发现手术室最近碘伏的颜色与已往不同,所以他们科就不使用碘伏,改为碘酒和酒精消毒;神经外科也使用碘酒和酒精消毒,普外科只有少数患者使用。得到这一信息,院感科立即停止该批碘伏的使用并送专业机构检测,检测结果是该厂家此批号的碘伏浓度确实未到标准要求。厂家做了赔偿,患者也都治愈出院。但回过头来想,1个月的时间,如果妇产科医师没有把术前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做成习惯,而是消毒前检查了消毒液的性状,第一次使用时也会像骨科主任一样拒绝使用该产品,切口感染的暴发流行就可避免;如果骨科主任能将消毒液颜色与以往不同的信息及时报告院感科,又或是手术室医务人员能将骨科主任拒绝使用该消毒液的情况向院感科报告,那么这批不合格的消毒液就不会被临床使用1个月的时间。然而,就因为我们的医务人员做成了习惯,手术室护理人员做成了习惯,反正外科医师拒绝使用某种物品那也不是怪事,你要什么我满足你就OK了。 习惯执行中保持警觉性是多么难能可贵。 习惯执行中保持警觉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