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的永永 发表于 2013-12-22 17:12

一个和两个

读书有个习惯,每每读到经典之句,便会如获至宝般的狂抄下来,美其名曰摘抄,以便回头要用的时候,有据可查(实际上写作时多半也会用到),可真正翻开摘抄本寻找经典的时候少之又少。那种共鸣的震撼其实源于内心本身的倾向从书里找到了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回应。

读书的乐趣在于寻找思辨的精彩,寻找对人生百态各种解释的真相。可回头看自己的摘抄和写下的文字,多半是零碎的思绪,七拼八凑,尽管用文笔有效的连接起来,可最终没有有机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仿佛在海边找到了很多美丽的珍珠,可无法有效的连成串,为此我深感悲哀。最近起笔,一想到又在一盘散沙似的摆弄,同样的笔调一如往常,没有进一步的突破,这是可悲的。穷则思变,倒也为进步提供了助力。

高中时,与同学讨论过一个关乎哲学的问题“人活着靠的就是种感觉,或者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感觉,比如胜利,吃饭,我们都是依靠内在的感觉去评判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选择的依据。”现在再想,这种感觉的说法,类似于文人追求的诗意,感性地品味外界的美好,自然不错,至少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珍宝般的笔墨。

无意调侃古文人的情怀,只是想着杜甫当时的惨淡,尼采狂热追逐太阳般的炽热,是否真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那我曾经讲究的随性,一有想法就立马执行的冲动,不经思考分析,轻易的做出决定,是否真的就是***呢?那只是欲望,不假思索的欲望。为此所谓的勇敢,到头来终究只是鲁莽,就像堂吉诃德。可我终究无法全盘否定自己那些冲动的过去,毕竟也见识到了别人平淡不曾见识的精彩,哪怕只是狂热。只是也不得不承认,本来可以拿到80分,我只是取得了60分,这20分的遗憾也就是无法有序、理性的安排自己所损失的。这无关于珍惜拥有之类的安慰。

借那句“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感性随意是我一直所追寻的,并没有对自己,对外在的万花筒有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更谈不上权衡。每每面对生活琐碎的诱惑,便会轻易的失去自己、目标和原则不明确,给人朦胧模糊飘飘然的印象,自然缺乏来自现实的力量。人应该是因循着某个方向不断的前进才能有效的积累,否则走马观花,貌似什么都做,什么都感受到了,但内化到自己的见识,那还很远,毕竟泛泛,根本无法领会到探究深处的乐趣。同样一局象棋,有人能看到走势,并以此来判断胜负,可有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棋子,纠结于棋子的多少,而忽略了下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

在欲望的冲动和理性的考虑两者选择之间,其实也就是一个和两个的关系。很多次购物消费的时候,都是依靠刹那的感觉和冲动,轻易的做出了决定,有许多东西买回来结果就搁置一边很少能用上。冲动是魔鬼,在做出决定的那一瞬间,是没有选择的空间,因为脑海只想着买的东西,而没有第二选择,这种情绪占据着大脑,更谈不上比较。人在很多时候是不理性,从《怪诞行为学》中的实验分析就能读出一个。人本是不断选择和比较的动物,一个人一旦心里对某一事物有了心理预期,便会维护当初的基点,并以此作为选择和判断的依据。恰如见过美女无数的摄影师,在择偶的要求方面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至少在外貌上。可忘却自身能否匹配,一旦这种预期和实际出现矛盾,人也就会陷入失落和痛苦中。剩女和剩男也有的是挑花了眼,高不成,低不就的缘故吧!

选择的正确性有时也取决于自己的见识,如果你只知道一部电影,想看的时候,自然只有一个选择,如果你知道两部,知道十部,随着样本空间的增大,更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说明了一个人的见识和眼光很重要,因为你有了选择的余地,知道了哪一项选择更贴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动的别无选择。也说明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背井离乡挤进北上广,至少北上广让你扩大了见识,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拥有更多其他城市无法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在众多的选择里,可以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福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和颠覆传统社会的力量,我们的价值也不再单一的取决于我们的领导。生活中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自由职业者释放着自己的个性,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这正是时代的进步。

广读书,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领域,但对于技术,需要在大的技术背景下找到自己做事的意义,然后深入的钻研,才能有所出路。也只有在一个方面做深了,在其他领域也就有了底气。不然什么都只是泛泛随意,那么现实对我们也会很随意。前途漫长,需要不断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和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