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沉重地看完全文。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3-12-6 09:28 编辑【连续4年排名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老二位置的华西的学子对他的母校的副校长治疗过程的质疑,以及对大跃进式制造SCI论文和争取基金而忽视临床的控诉。每个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为病人,谁希望将来躺在豪华病房里接受劣质医疗呢?】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亲人】(这个灌水文章大跃进的浮华时代, 直接关系病人生命的临床医学质量越滑越远。业界领导一味热衷于基金和排名的时候, 是否想过谁来照看他们的父母, 他们的老师和甚至他们自己? 在低劣的医疗质量面前, 他们难道会真的以为自己和草根患者不同吗?现今医护人员只是士气低落,未来可能素质低下,周教授的离世,是师生亲友之痛,是百年华西之殇,是中国医疗教育体制之耻!
转自华西学子)
(原文序言:眼科同仁难辞其咎,但你很难责备他们,是谁把他们培养成"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专科人才"的?神内科医生处理消极,你也很难责备他们,也许他们的住院医师培训大部分在实验室度过,为发表SCI文章而神伤。今天的医学生是士气低下,明天的医学生就是素质低下了。明天的明天,当我们成为患者,谁为我们治疗?感恩, 纪念周同甫老师 谨以此文献给饱受低劣医疗之苦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
在感恩节的夜晚, 我又想起了周同甫老师, 想起了他及予我的恩惠, 想起了他的英年早逝。
周老师生前有很多头衔。作为他无数学生中的一个,我知道的是华西医科大学的副校长, 是儿科心脏病学教授。
细细想来, 周老师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是刚进大学参加7年制面试的时候。 在医学院办公楼的院长会议室里,除了面试的英语系邓老师, 身后坐着笑眯眯的李书记和表情严肃谢顶的唐孝达院长。侧边的沙发上坐着一个戴阔边黑眼镜的高个子中年老师。他就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周同甫教授。 面试的气氛是紧张的,尤其对于憧憬着未来的大学新生。 周老师用英文提了几个问题, 直接了当。对于我的回答频频颔首,看得出他的率直和真诚。
这种直觉在后来的接触中得到证实。 经管和周老师的接触仅仅限于学生对校长的仰视, 他的作风在华西依然十分醒目:作为周校长,他讲话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作为周教授,他讲课却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风格迥然不同。
毕业的时候,书生意气,留校受挫, 惶然不知所措。 在电梯间碰巧见到周校长, 竟直接告诉了他,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更不知道学校和医院之间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 周老师有些错愕,惊讶这样的学生留校困难。他说, “我给他们打个电话”。 第二天,主管学生工作的医学院副院长把我召到办公室里宣布了留校的消息。
真正接触到周老师是他来美国访问的时候。 2000年, 他作为校长率团来到肯塔基大学心血管中心访问。我刚好在那里, 有幸接待了他。一聊起来才知道, 他和家父是先后同学, 都是重医毕业, 儿子也和我同龄。 和我痴迷于医学的父亲一样, 他也极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医, 只是看到儿子在数学方面更有天赋方才作罢。这时候才知道, 他不但专业知识渊博, 而且很富有生活情趣。 他对肯塔基的著名赛马如数家珍, 对Man o’ War情有独钟。 在Target店里, 他花了很长时间给儿子选衣服,细细挑选,对面料和样式颇为讲究。 吃饭的时候, 他不理解我不再继续生命科学研究, 而是转向生物统计。 我解释说随着计算机普及, 生物医学领域有大量数据爆炸式产生出来, 生物统计在未来必将是热点。 而且,我的目标是在美国作临床医生, 基础研究的周期太长。 然后, 我反问他当初为什么没有留在美国。 他说,“ 我华大的好些朋友都当医生了。 你一定能做成。 我在美国的第一年还好, 新鲜感嘛。 第二年, 就很想家人。太想他们了!那个滋味真不好受。”我顺势抱怨了万恶的培养费:年轻学子迟早会反哺祖国,政府不缺这几个小钱, 何苦要伤害他们的心呢?他脸色沉寂下来, 顿了一会儿, 说“相信他们会改的”。他们是谁?我不好细问了。
2007年, 我在做住院医师期间回国探亲。 周校长知道后专门安排我和华西医院的年轻医生们座谈, 交流学习体会。 然而, 临床医学的士气已经很低落了。其间,一位医生站起来大声质疑培训体系和忧虑他们的未来。周校长没有训斥,而是平静地试图劝说他们珍惜目前临床学习的机会。看得出他的无奈。 分手时, 他赠送我校史一册作为勉励。 我站在八教楼门口, 目送着他开着一辆老旧的Jetta, 在混乱嘈杂的人流中挣扎着缓缓驶去,直到消失在成都灰蒙蒙的雾色里。
没有想到, 这竟是永别。
2009年五月, 我完成在霍普金斯医院的轮转回国探亲的时候, 才被告知, 周校长在华西医院眼科手术后第3天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虽然保住生命,却已成植物人!
我见到周老师的时候是晚上十点半。 他直挺挺地平躺在普通病床上,头发已经剃光了, 目光呆滞, 嘴角不时有口水溢出。四肢强直, 而且出现了肌肉萎缩。 他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了反应。 那个傲岸潇洒,才华四溢的人已经荡然无存了!
作为医生, 我注意到他没有使用深静脉血栓和误吸的预防措施。 我反射性地看了看他的双下肢,结果右侧小腿明显红肿,Homans 征明显, 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工说几天以前他已经报告了医生, 可是没人觉得有问题。 勤奋的实习生立刻请来了超声技术员作了静脉多普勒。右下肢深经脉血栓得到证实,而且已经到了股总静脉。 因为校长的特殊身份, 二线值班的神经科副教授很快出现了。 可是她对于这个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并发症却不知道如何治疗, 还纠结于用阿斯匹林还是华法林。 于是又请了血管外科会诊, 并请示主任后,总算决定抗凝治疗!在美国, 这是低年资住院医生必须学会的, 不然就会开除。 在这所排名中国第二, 号称亚洲第一的医院里面, 神经内科的副教授竟然不知如何应对!
周校长心跳骤停的原因没有人知道。 浏览病史,他术后使用了利尿剂降眼压,却没有监测电解质。 事发当天的第一个血电解质显示:血钾3.0。这可能引起心律紊乱。而且, 低钾常常伴发低镁, 后者可以诱发致命的Torsades Pointes。可是他的急救医生根本没有查这一项!他的第二次血电解质报告是在48小时之后……期间, 据说做了MRI和PCI, 所有贵重的检查… … 2012年11月, 我回到中国, 再次见到了周老师。 他已经经历多次吸入性肺炎。他安详地躺在一张普通病床上。没有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没有吸入性肺炎的预防……第一次见到了周师母,朴实得令人心碎。 我握着她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012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 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我的家里。 一个陌生但亲切的声音,那个我未曾谋面的兄弟, 轻轻告诉我:“父亲走了” … …
公道地讲, 华西医院为周校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普通病人难以获得。不仅仅 因为他是全国政协委员,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 他自然拥有这个国家最好的医疗资源, 更重要的是:他是自己大学的一校之长!他正值壮年, 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 他突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生命,在那家医院, 他曾经呕心沥血的地方。
在这个灌水文章大跃进的浮华时代, 直接关系病人生命的临床医学质量越滑越远。那些业界领导一味热衷于基金和排名的时候, 是否想过谁来照看他们的父母, 他们的老师和甚至他们自己? 在低劣的医疗质量面前, 他们难道会真的以为自己和草根患者不同吗? … … 25年前,在遥远的西雅图, 在细雨蒙蒙的华盛顿大学校园里,风华正茂的周同甫先生思念着他的家人, 他的孩子,他的医院, 他的祖国,“太想他们了”
11/27/2013, 马里兰
我也常常想这样的问题,在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很多,涉及医生管理的种种问题时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实质性的问题都绕着走........... {:1_10:}{:1_10:}这还真的是某些医院的真实状况,绝非仅此一家,基础技能实在很差,所以,各种纠纷不断。。。痛惜周教授 浮躁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这代价是沉重的。切记,我们不能浮躁,做学问必须坚持严谨!
周教授的离世,是不应该出现的事,是浮躁给我们的深刻教训。{:1_10:} 很沉重,真的很沉重、、、、、、 一早看到这个,感觉很沉重!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无人能幸免! 看了以后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们的机制、体制不改,这样的悲剧将不会结束,现在很多的教授专家都太注重一些......而忽视了很多的......,更有甚者在职称评定中还带有许多的......,哎,真是悲哀啊。 现在一些医院的医生水平真的是很低,不注重临床,只关注挣钱,关注论文,浮躁。 浮躁?
务实?
沉重!
代价?
该是反思的时候了! 作为医生, 我注意到他没有使用深静脉血栓和误吸的预防措施。
2012年11月, 我回到中国, 再次见到了周老师。 他已经经历多次吸入性肺炎。他安详地躺在一张普通病床上。没有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没有吸入性肺炎的预防…… 看到读到,心情很沉重.....痛惜周教授 这还真的是某些医院的真实状况,绝非仅此一家,基础技能实在很差,所以,各种纠纷不断。。。痛惜周教授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沉重,应该让领导看一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该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在的医生不是凭本事进医院,而是凭关系进医院。学术的不正之风也很严重。论文课题的造假,有谁来监管呢? 这是中国很多大医院的现状,医生水平的考核只看SCI论文,基金数量,临床水平没有考核。 看了以后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们的机制、体制不改,这样的悲剧将不会结束,现在很多的教授专家都太注重一些......而忽视了很多的......,更有甚者在职称评定中还带有许多的......,哎,真是悲哀啊。{:1_4:} 医学界的浮躁是中国的普遍问题,名利的诱惑和追求是大多数医务人员的目标,为周教授痛惜,也为我们晚年的健康担忧、、、、、、 当有些事情你已经司空见惯的时候,当你已经把这些当做一种常态的时候,不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没有错。付出什么,回报什么。不知道在当下有几个医生在为创收而努力伸手的时候,会想到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病人成为为那个医疗做付出的人,那种境况,未尝不是一种对过去所做的回报。
世间事,就是那么可笑甚至有时候有些可悲的轮回。只是笑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也会有悲之时。
外行领导内行的必然结果,因为他们只看数据,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 这是中国的国情,体制、机制、医改、似乎都没有走一条合理的路,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大家都在追逐名利,想想真是从心底感觉沉重,悲凉。